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對策研究論文

福建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七五”期間的21。94%增長到“十五”期間的50。19%,“十一五”期間增長至59。92%—69。94%之間(福建省科技發展報告,2008),以此說明福建省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有很大提升。但是,福建省科技進步始終沒有成爲農業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農業發展還處於依賴物質資料的大量消耗階段,農業科技進步與農業發展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還有待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十二五”時期是福建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機遇期,而農業科技創新則必然成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和農業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動力。爲此,對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農業科技創新的關鍵技術等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爲進一步提升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推進現代農業和特色效益農業的發展提供建設性的對策建議。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對策研究論文

一、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林毅夫(2008)提出技術變遷是農業增長所依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表明,技術進步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之一,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動力源泉。福建省農業科技進步面臨着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較弱與農業科技創新需求較大的矛盾,無法爲現代農業發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的現狀。爲全面推進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必須不斷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引導與扶持,努力突破福建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瓶頸,着力解決農民增收緩慢、農藥殘留濃度高、優勢特色農業整體效益不高、農業標準化建設滯後、農業面源污染較重、農業生產低碳化轉型不力等現實問題。同時,切實提升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迫切需要,是建設創新型省份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科技創新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系,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不僅包含硬技術創新和軟技術創新,同時還包括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多次應用。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受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以及創新資金和創新團隊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雖然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創新平臺不斷趨向完善,企業主體作用日益凸顯,但是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仍然面臨着一系列困難和障礙。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不足。由於農業科技投入帶有開放系統的許多明顯特徵,農業科技投入的內涵和外延差異性較大,導致統計口徑具有較大區別。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鑑(2011)統計的統計數據,2010年福建省R&D經費內部支出總計爲1708982萬元,按行業來分,其中農林牧漁業爲5357萬元,佔總數的比例僅爲0。3%;在農林牧漁業中基礎研究支出爲45萬元,應用研究支出爲807萬元,試驗發展支出爲4505萬元。數據表明,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僅總量較低,且存在資金投入結構的問題,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或試驗發展經費投入比例失調等問題。由此,福建省在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方面還存在較大的侷限,仍需加強和完善,同時在全省範圍內也尚未能形成以企業爲主體、官產學研民(民:指農民及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相結合的農業技術創新資金多元化投入機制。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和農業技術供需問題凸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較大矛盾,一方面是農業科技成果的質量和結構存在問題。主要是由於農業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質量問題主要表現在能夠顯着增產、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佔主要部分。而品種類成果比技術類成果多、生產類成果比加工類成果多、糧食作物類成果比經濟作物類成果多、農作物成果比畜牧業成果多以及農民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不高等則是結構問題的主要表現。另一方面,農業技術提供的質量和結構也存在問題。由此導致農民(企業)無法獲得生產中迫切需要的技術與服務,存在着產前愁信息、愁資金、愁種苗;產中愁技術、愁服務;產後愁加工、愁運輸、愁銷路等問題。農業科技成果中試示範仍是一個薄弱環節。目前制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中試示範環節的不足。在當前的科研推廣體系中,科研與推廣由兩個系統來完成,而成果的中試熟化卻沒有專門的部門來承擔。儘管農業科研部門通過艱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當部分成果由於缺乏中試熟化的條件,在生產應用中效果不顯着,加之農作物品種與栽培技術不配套,且處於不同類型生態區,新品種產量潛力發揮的配套栽培技術存在較大差異,大部分農作物新品種在大面積生產上僅能發揮其產量潛力的60%~70%。

三、提升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改革,創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

堅持解放思想,堅持改革創新,着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農業科技體制機制。

1、加強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的緊密聯繫。在實踐中,基於充分調研的前提下,合理統籌和配置區域、產業間的技術難題和創新資源,以確保農業科研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規範的農業科研項目審批和立項制度,使科研與生產能夠順利對接,從而形成科學、高效的農業科技管理機制。

2、加強農業科技研發機構建設力度。農業科技研發機構是農業科技研發的重要載體,農業領域基礎性研究以及相關共性技術的研發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研發機構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爲保障農業領域科技創新活動的有效實施,彌補農業科技研發機構在基礎性和共性技術研究方面資金不足等現象,在政府的財政支持的同時,以委託企業承擔科研任務等形式和方式來拓寬投入渠道。

3、充分發揮各級農科教協調領導小組的作用。按照農業科技管理統一規劃、地方和部門共同實施的原則,完善由科技、教育、農業、計劃、財政、金融、林業、水利、環保、氣象等政府主導、市場多元的農業科技協商機制,切實加強農科教、產學研結合。

(二)完善條件,建設區域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農業科技創新是一個投入大、週期長、風險高的複雜、連續動態過程,且成果具有公共產品特性。因此,農業科技創新活動呈現創新參與主體多元化的特徵,多元化主體諸如政府、高校、農業科研機構、推廣機構、中介組織、農戶以及涉農企業等衆多創新主體各自承擔着特有的創新功能,並相互產生合力來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進程和成效。1、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農業科技創新活動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和信息資源作爲基礎,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有利於優化農業科技資源配置以及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建議以省農科院、農林大學、省林科院等省級科研機構爲依託,構建具備農業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中介服務等功能爲一體的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堅持以“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產業導向”爲平臺的工作導向及原則,重點突破一批具有區域優勢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2、建設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實踐中,福建省可依託重大農業科研項目、重點學科、科研基地,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培育農業科技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同時通過農業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建設,結合重大科技項目計劃和人才培養計劃,造就一批精幹的、在科學前沿勇攀高峯的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幹,以任務帶動人才培養。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實用型人才,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的普通中專、農民中專、中央農廣校和高等農職校資源以及縣、鄉科技人員,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技術培訓和教育,培養農民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農村技能推廣服務型人才和種養大戶、農機大戶、經紀人等農村生產經營型技術人才;以企業爲主體,依託高校、院所資源優勢,尤其是高等農林院校,培養和打造一批精研發、懂市場、懂生產的企業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農業科技投入體系

王安國等(2003)認爲,農業科技投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每年用於農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的總支出。吳文元等(2006)認爲,應該對農業科研投入機制進行創新,以鼓勵和引導企業對農業科研進行投資。在目前農業科技創新產出高效的前提下,確保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明確以政府引導全社會投入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爲主導、企業爲主體、銀行等金融機構和農企農戶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機制,以保障可持續的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1、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的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級科技、農業等涉農部門按照“目標統一、渠道不變、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現有的各項建設投資和財政專項資金,重點向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傾斜,加強銜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農業科技特點和規律的支持機制。調整農業投入結構,加大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力爭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同時,更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中試熟化的投入,建議對農業綜合開發、防護林建設、“菜籃子”工程等重大農業建設項目經費,提取5%~8%用於解決重大項目建設中的科技難題和相應的技術進步與開發工作,使科技創新、轉化和推廣都得到有效支持。3、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貸款扶持。協調好各類性質的銀行機構的職能,改革完善農村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業務種類,合理分工。同時,通過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基金,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信貸、風險投資等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創業,鼓勵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提高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貸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創新型農業科技企業的'扶持機制。企業是農村科技創新主體與成果應用重要載體,政府可以適當的增加由企業承擔科研項目的形式來增加財政科技投入,如委託農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鼓勵農業企業與高校或科研機構合作申報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等;同時在落實稅收減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優惠等政策的同時對涉農企業給予較大幅度的優惠額度。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實施,不僅能促進政府引導農業企業對科技創新資金投入,更重要的意義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業實際和市場需求,從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在全省範圍加快培育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建立企業研究中心或內部科研機構,增加企業在科技創新的投入,並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形式和層次的科技創新活動。

(四)開展合作,加速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進程

從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運行現狀看,農業科技創新活動在產學研合作以及省際、國際之間的合作程度均呈現比較滯緩的趨勢,既無法實現科技創新資源的全面共享,也還難以達到與世界接軌的水平。

1、強化閩臺農業科技合作的深度與廣度。福建與臺灣地理、氣候、土壤等相近,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栽培技術相同,開展農業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合作的基礎上,加強閩臺農業信息、科技、教育、農產品貿易和農產品運銷體系建設的合作,建立一批以高新技術爲主的農業合作示範區和出口生產加工基地,加速福建省農業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不斷拓展合作的內涵。福建省應積極爭取中央有關部門對福建省閩臺農業合作項目的資金支持,努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投資環境,爲閩臺農業合作項目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2、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的產學研合作機制。鼓勵與支持農業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通過成果轉讓、委託開發、聯合開發等方式,開展技術項目合作,通過提供研發所需部分資金、聯合攻關等方式,提前介入高校、科研單位的應用研究,取得知識產權和成果優先轉化權,促進企業經營效益和經營目標的實現;鼓勵與支持產學研共建技術研發機構,組建多種形式的技術研發中心,包括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開發中心和博士後流動站等多種形式的合作研究機構,以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3、設立福建省農業技術引進與合作專項資金。專門用於農業育種新材料、新品種、先進技術和設備等的引進、創新;鼓勵企業、社會力量投資農業技術引進工作,用於引進技術的費用可全額計入生產成本;鼓勵省內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進行科技創新合作、實驗與應用開發合作、推廣產業化合作。

(五)提供決策參考,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管理

領域的社會科學研究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領域還存在農業技術供需脫節,農業企業創新投入低,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產學研合作程度低等問題;同時,學術界對全球氣候變暖、低碳約束背景下,農業企業或農戶低碳生產技術、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等應用程度的研究結論不夠廣泛,無法爲政府推廣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提供有效決策參考。因此,爲了準確把握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瞭解農業企業或農戶環境友好型技術和低碳技術的應用意願,需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管理領域的軟科學研究,加強對農業企業或農戶技術採納行爲和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機理等進行深入研究,有助於政府把握政策制定的側重點和落腳點,提出有效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政策,提升福建省的農業科技能力,也有利於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約束背景對農業生產提出的新挑戰。

(六)明確目標,突破重點領域及攻克關鍵技術

1、重點領域。圍繞福建省現代農業發展目標,將重點領域集中在關係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建設的範疇中,推進農業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一是糧食作物高產優質育種領域;二是農產品優質高效安全生產領域;三是設施農業工程建設領域;四是農產品精深加工領域;五是節水農業發展領域;六是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領域;七是農業高新技術和基礎研究。

2、關鍵技術。福建省發展現代農業和特色效益農業對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需求主要包括:提高保障食品安全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技創新能力等,這些能力的提高必將促進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上新臺階,而這些能力的提高必須細化到具體的技術上。一是爲提高保障食品安全的科技創新能力需要攻關的技術。具體包含優質超高產植物(動物)新品種選育(培育),農產安全與質量控制技術研究,重大病蟲草和自然災害防治技術,土壤肥料技術研究。二是爲提高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科技創新能力需要攻關的技術。具體包含食用菌產業化關鍵技術,茶葉產業化關鍵技術,農產品加工產業化技術。三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和低碳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