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心理健康發展探究的論文

一、音樂教育可以有效調節不良情緒

音樂教育心理健康發展探究的論文

音樂教育是通過美的內容、美的形式使人得到美的薰陶和美的感受,提高人的審美修養,並通過音樂作品中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容和生活態度陶冶人的情操,啓發他們的心智。人們在生活中任何一種行爲的產生都是一種具體的情感作爲導向,並因情感的存在而維持行爲。音樂是一門通過人的聽覺器官而引起的各種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它能夠反映人們的思想和情感,對個體情緒的調節起着重要作用。音樂教育不同於其他方式的說教式教育,它是以音樂動人的旋律作爲媒介來傳遞感情,獲得輕鬆愉悅的氛圍,從而產生某種情感的共鳴。音樂旋律的走向、節奏的長短和音色的變化來敲開封閉的心靈,紓解憂鬱苦悶的心情,使聆聽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如中學生因學業上或生活上不順而感到心情煩躁時,可以讓中學生欣賞一些輕柔而又舒緩的音樂,讓中學生身體放鬆,充分體驗音樂的感情,可以幫助中學生緩解緊張壓力,平復煩躁不安的情緒,避免因自律神經緊張失調而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

二、音樂教育可以幫助緩解身心疲勞

隨着學習生活節奏的加快,中學階段競爭加劇,學習壓力快速上升,令大多數中學生感到身心疲勞,有不少學生感到不適,由此帶來的心理恐懼與焦慮,這是當前中學生較爲常見的`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調節,就會出現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從而導致中學生學習成績下降。音樂教育是一種愉悅式教育,有着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一種輕鬆愉悅的狀態下學習,有利於緩解身心疲勞。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當學生處在學習緊張和心情緊繃的狀態下,播放一段優美的旋律、舒緩的節奏、明亮的音色等音樂,聆聽者在腦垂體作用下,大腦中會釋放一種特殊物質,可以刺激腦部,活化腦細胞,適當的音樂刺激對腦部的活動可以有效地解放身體疲憊,消除學習的顧慮與畏懼,幫助中學生重拾學習的自信,獲得積極向上的力量,走出焦慮的陰影。音樂還可以滿足人的情感需求,只有人的心情愉悅,人的機體內生理化學變化纔會暢通,隨之產生興奮增強的感覺,人的精神面貌就會表現出積極的情緒狀態,精神煥發。這不僅表現爲生理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精神上的愉悅,心理上的平衡,進而昇華爲一種高尚的情操,促使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和諧。

三、音樂教育可以幫助建立正確價值觀

中學時代是人的價值觀和性格定格的重要階段。音樂教育本身的獨特性,可以在一個人價值觀形成過程中樹立積極健康的思想,建立正確清晰的判斷思維。西方近代美育先驅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爲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爲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音樂教育潛移默化地豐富人們情感,鼓勵人們積極向上和熱愛人生,也能夠促使人們變得更爲理性。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大大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記憶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啓發和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幫助中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但在音樂教學實踐中,不能像在課堂上傳授其他知識那樣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要創設機會,吸引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在日積月累和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體驗並內化爲行爲準則,進而轉化爲行爲習慣。如在課堂中,通過對音樂作品的結構、形式、情緒等的感受和理解,來培養學生的音樂鑑賞水平和評價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形成健全的愛國主義品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音樂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在《音樂課程標準》中,“鼓勵音樂創造”是基本教學理念之一。在音樂學習領域中,創造教學同樣是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力、挖掘創造性思維潛能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引導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的重要手段。這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音樂無形的力量遠超乎個人想象,所以聆聽音樂、鑑賞音樂,是現代人極爲常見的生活調劑方式之一。醫學研究發現,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教學中,通過老師的悉心指導,讓學生經常性地接觸音樂節奏、律動,會對人體的腦波、心跳、腸胃蠕動、神經感應等產生某些作用,進而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在課堂外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參與教學實踐,如學校經常舉辦一些文藝活動,參與市裏舉辦的一系列音樂演出、比賽等活動,鼓勵學生們親自創編自己喜歡的音樂節目。經過大量實踐證明,不少學生們樂意自己譜曲、編舞、編排小品等活動,譜曲中的很多設計環節非常有創意,在選曲、譜曲和歌詞創造中激發了學生創作靈感,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人意想不到,學生們整體素質也得到了提升。

五、音樂教育可以激發團結協作潛能

目前,我國中學生獨生子女居多,從小缺乏養成與他人溝通和協調的能力,在中學生羣體中團隊合作意識薄弱。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是一個人成長進步的重要標誌,沒有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就難以融入集體和適應工作崗位要求。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和加強培養中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對於他們心理素質、道德品質、人格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中學生參與音樂相關的合唱、軍樂、舞蹈等社團組織或大型活動中,他們都將是集體爲單位,團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要抓住和領會音樂中旋律、和聲、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色等每個要素,整個過程中需要每位成員配合和堅持。一部高質量的音樂作品由多個聲部組成,不論演唱或演奏,每個參與者都要遵從指揮的引領,力求做到音準一致、節奏一致、強弱一致、情感一致,既不能突出也不許落後,每個人既是主角,也是配角。當一部完美的音樂作品形成時,這種專注和配合會給每個參與者帶來滿足和愉悅,激發出每位學生的集體成就感與榮譽感。正如托爾斯泰曾說:“藝術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於消除個人的離羣和孤單之感,就在於使個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因此,音樂教育可以促進中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使他們在共同合作中感受到自我存在,在整個過程中心理上也得到快樂和滿足。中學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內容中的一門必修課,也是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可以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中學生心理、智力和體力上的壓力得到緩解和宣泄,有助於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因此,作爲一名音樂教師,利用音樂這門特殊的學科,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增強熱愛集體的意識,重視音樂教育也可以提高國民的藝術素養,完善國民的文化素質結構,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音樂教育是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全面推進綜合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樂國安.諮詢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8).

[2]張聲遠.學校心理輔導概論[M].上海:上海中小學心理培訓輔導教材,1992.

[3]劉華山.學校心理輔導[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4]程靈,許珊,羅傑斯,等.人本主義觀對學校心理輔導的啓示[J].閩江職業大學學報,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