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論文:運用馬哲原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是黨的十六大確立的我國在本世紀頭二十年的奮鬥目標。這個目標展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壯麗前景,具有極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結合哲學常識,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認識。

優秀論文:運用馬哲原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義

1、運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提出的依據和意義

辯證唯物論認爲,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正確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發揮正確意識對客觀事物的促進作用。當人類社會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我國進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繼續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是我們黨依據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的深刻分析,依據對我們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正確把握而提出來的,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和願望,必將激勵全國各族人民萬衆一心,奮發圖強,昂首闊步,奮勇前進。

2、運用聯繫的觀點,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意義

唯物辯證法認爲,事物是普遍聯繫的,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是客觀事物普遍聯繫的一種重要形式,二者相互影響,不可分割。因此,我們學會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繫,辦事情既要從整體着眼,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又要重視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啓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3、運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意義

唯物辯證法認爲,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要把事物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弄清其在發展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我們經過努力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在此基礎上,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此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4、運用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意義

唯物辯證法認爲,事物的發展是通過質變實現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必須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既重視量的積累,又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但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5、運用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關係,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終目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着主觀世界,人們通過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從而促進客觀世界的發展和人自身的不斷完善。因此,我們要自覺地在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就是實現促進客觀世界的發展和人自身的不斷完善這樣雙重目的的過程。一方面,要使經濟總量翻兩番,經濟制度更完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備,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人與自然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如何實現全面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1、運用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認識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主觀因素

辯證唯物論認爲,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以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爲基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我們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要完成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從客觀條件出發,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抓住一切機遇加快發展。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

2、運用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動力

唯物辯證法認爲,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我們必須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既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又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並要對外因作具體分析,做到趨利避害。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我們既面臨着大好機遇也面臨着嚴峻的挑戰。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緊緊抓住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堅決衝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並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以積極的姿態和堅實的步伐,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才能不斷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3、運用主、次矛盾的辯證關係,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

唯物辯證法認爲,在複雜事物中包含的許多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聯繫、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我們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一個集宏觀與微觀、城市與農村、政治經濟文化與生態及人的全面發展的綜合性、系統性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

4、運用矛盾特殊性的觀點,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唯物辯證法認爲,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雙方也各有其特點。因此,必須以矛盾普遍性原理爲指導,對事物的具體特點要進行具體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全國各地都要從實際出發,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由於全國各地條件和基礎千差萬別,發展很不平衡,實現這一目標的進程也是不平衡的,會有先有後。各地區、各部門都要從實際出發,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東部及沿海地區等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併發揮示範帶動效應。同時,積極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努力使中西部地區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實現經濟和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努力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5、運用實踐主體的觀點,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體力量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人民羣衆是實踐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因此,我們必須相信羣衆,依靠羣衆,爲人民羣衆的利益而奮鬥。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大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把全體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於人民。

6、運用實踐和認識是辯證關係,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爲,實踐和認識是辯證統一的,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並在新的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因此,我們必須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風險,都必須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不動搖。同時,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

7、運用理想和現實的關係,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實現的精神動力

歷史唯物主義認爲,理想和現實是辯證統一的,理想源於現實,高於現實,理想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爲現實需要。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理想和現實的關係,在奮鬥中實現理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從主觀方面來說,特別需要艱苦奮鬥。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國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後,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還爲數不少;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仍然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佔優勢的壓力;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需要全體人民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