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的定義論文

人際關係這個詞是在20世紀初由美國人事管理協會率先提出的。以下由小編爲大家整理人際關係的定義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人際關係的定義論文

摘要:互利是人際關係的內在要求,人們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獲得發展的理想人際環境。針對人們互利觀念的嚴重缺失,我們有責任多努力。

關鍵詞:人際關係;互利;利他;利己

人之爲人,是它具有按照自己意志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產生、作用和提高離不開同類存在,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1]。個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明白自己的需要,並通過社會滿足這種需要,同時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前進方向,人類個體依靠社會完成人生。是人就有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質量決定做人的質量。

人際關係是社會人羣因自身需要進行交往而構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繫的社會關係總和。人際關係也被稱爲“人際交往”,包括個人間的親屬關係、朋友關係、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僱傭關係、戰友關係、同事關係等,也包括個人與由個人組成的集體間的關係,如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用人單位、個人與社團等關係,還包括由個人組成的組織與組織間的黨派關係、民族關係、國際關係等等。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和組織均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爲模式及價值觀,然而人際關係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對組織氣氛、組織溝通、組織運作、組織效率也有極大的影響。

人際關係產生的重大影響,使得我們不得不重視人際關係的處理。人際關係因個人、組織實現利益的需要而產生,因此,處理人際關係根本上就是處理個人、組織間的相互利益關係。根據人們在人際關係中重視己方和他方利益實現程度的不同,可以把人際關係大致分爲三種類型:

(一)利他型。這種人際關係中的主體儘可能全面或者主要實現他方利益爲目的,必要時還以犧牲自己利益甚至生命爲代價。如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偉大人物馬克思、幹部焦裕祿、戰士雷鋒、歌手叢飛等都是此種關係中的傑出代表。這種關係中的積極面有:

第一,有利於無私奉獻崇高思想發揚光大。有利他型人羣的樂於助人,必然會產生受助人羣,受助人羣和非受助人羣相比,他們更願意回報社會。同時,非利他觀念的人們也會受到助人者的帶動,這樣,奉獻的力量就會倍增。第二,有利於困境中的人們得到及時幫助。由於此種類型中的人們樂於無私奉獻,相對於政府的救濟來講,他們更能夠及時給處於各種狀態特別是困難中的人們以溫暖和生活的信心、勇氣及戰勝困難的力量,使他們能夠度過難關,繼續前行。第三,有利於個人智慧和能力的成長。因爲服務對象衆多,要滿足社會的無數需要,所以在這種關係的實踐中,主體需要十分的勤勞,多實踐,多思考,從而使得心智不斷生長,讓自己變得更能幹,更成就。無數大家都是從小立志爲國家人民做大事成長起來的。

這種關係中的不足有:第一,實踐主體少。此種關係中的個人需要完全忘掉或者克服自己的需要,這使個人很容易出現生存危機導致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問題。因此,需要主體有相當的境界和頑強的意志力,一般人不易做到。第二,主觀臆斷他人需要。個體的特殊性決定着需要的特殊性,主體由於行“善”的問心無愧和理直氣壯,很可能把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強加給別人和組織,結果,無論這種意志是否實現都會有一方不滿意。第三,受助者成長不足。奉獻對象長期無償享受別人的付出,容易不自覺地養成不思進取、懶惰依賴的生活習慣而成爲別人的負擔。我們對孩子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這樣,不少孩子高中畢業,生活卻不能自理,不是他們沒有能力自理,是他們沒有自理習慣。最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孩子們好逸惡勞,怎麼可以發明和運用先進科技、擔當振興中華重任?

 (二)利己型。這種人際關係中的主體儘可能全面或者主要實現自己利益爲目的,必要時犧牲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如奴隸社會中的奴隸主對奴隸,封建地主對僱農,資本家對工人,不孝子對父母,貪官對國家和人民等等。這種關係中的積極面有:

第一,容易產生人生奮鬥目標。個人最清楚自己的需要,也最容易實現自己的需要,爲了自己的需要去打拚也是一種積極人生表現,社會生活中,真正能夠照顧好自己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每個人都能很好地實現自己的願望,整個人類也就圓滿了。第二,有利於科技進步。在社會生活中,爲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就要依靠科技進行管理和生產,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把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做到行業頂尖。第三,有利於培養人勤奮的品質。把科技轉化爲生產力是一個系統工程。無論是從政、從商、執教等等任何一個行業的人們想要在此有所作爲,不用上自己頭腦清醒的所有時間是不行的。第四,養成主體關心他人的習慣。現代社會再不是可以單兵作戰就可以輝煌,得依靠團隊努力,低效率很可能使一個好項目被別人超越而前功盡棄。任何工程要是沒有參與的人願意參與,參與的人願意留下,取決於對他們需求滿足的程度是否達到他們的預期。每個有夢想的人必須要關注並滿足屬下的需求才能夢想成真。

此關係中存在的不足有:

第一,產生貧富不均。少數人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誠實勞動或者不擇手段把社會財富聚集到自己的手裏,會造成部分生存困難和無法生存。這部分人因爲不能認識到別人致富的合理性以及對不公平產生貧富不均的不滿,心理容易失去平衡,有的人喪失生存希望而自殺身亡,有的人則採取極端手段報復社會和他人,還有的人急於致富走上犯罪,人間悲劇在所難免。第二,阻礙社會進步。富人常常爲了自己既得的利益和實現自己更大的利益而爲富不仁,惡化社會生產關係,阻滯生產力進步。第三,以自我爲中心。消極的怨天尤人,積極的不擇手段,都將造成社會破壞。

 (三)互利型。這種關係中的彼此,以實現自己的利益爲出發點,把實現對方的相應利益作爲實現自己利益的條件,最終雙方的利益都可以被實現。如商品交易中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有償獲得服務,做好事後被感激得回報等等。此種關係帶來的好處:

第一,揚棄利他型和利己型兩種人際關係。互利型人際關係要兼顧他人和自己的利益,個人就會首先按照自己的需要確定奮鬥目標。其次,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同時培養助人的品質。第三,助己不忘利人,就不會走上絕路;助人不忘利己,把助人當作助己的機會,不用無畏地犧牲,大家就更樂意助人。第四,大家在公平的相處中,就不會混淆別人和自己的利益,同時也會認識到自己利益和別人利益在品質和數量上的不同,自然地就會更努力,求得和別人一樣的成果,對貧富不均也能從自己的付出方面找原因。第五,交往雙方根據彼此需要互換利益,不會出現強加意志的情況。第六,誰也不傻,不管你是領導也好,專家也好,自我中心是行不通的。

第二,人際利益的可持續實現。誰都着眼於自己的利益,在自己已有利益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新價值,用自己不需要的利益按公平原則謹慎地交換回自己需要的別人利益,以實現自己更多的需求。人們就是在這種不浪費,同時又不斷創造新價值的基礎上,通過交換讓自己的財富越來越多,每個人財富的增長也就是人類共同財富的增長。此種關係的不足只有一點:感覺自己的利益實現得不夠好,只是感覺而已,這與事實不符。

三種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離。利己和利他代表互利的兩極,利已和利他型都可能嚴重破壞人際關係,利已型實踐的結果常常可能會把自己做成守財奴而衆叛親離、妻離子散;利他型則可能走向窮困潦倒、家破人亡而被人當成“傻子”。利己和利他型雖然在特定的條件下比互利型關係可以更快實現局部利益,但它們主要是通過減少一部分人的利益來實現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人們也容易在這兩種關係中度過難關,但不能增加人類利益總量,所以不能較快地促進社會發展。這就是爲什麼利己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以及利他型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都不能很好地促進社會進步的原因之一。相比三種關係,互利型人際關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客觀要求,要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地發展”[2],只有在互利型人際關係中才能做到。

互利型人際關係的主要內涵包括如下內容:

第一,“互利”中的“利”指個人或者組織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一定程度的滿足。

第二,“互利”中的“個人或者組織”始終處於自我完善狀態。人格獨立。“人格”在詞典中有三層含義:一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徵的總和;二是指個人的道德品質;三是指人的能作爲權利、義務的主體的資格[3]。完整的獨立人格特性表現爲:(1)無依附性;(2)無超經濟強制性;(3)自主自立性;(4)均等性;(5)整合性。人格獨立是互利的基本要求。主體獨立設計自己的生活,清楚自己的需要,不盲從,不依賴,獨立做出判斷,對自己百分百負起責任。完美自我。這是實現自己利益的必然要求。主體要致力於研究自己的優點,開發自己的潛力,用自己要“揚長”,用他人要“取長”,不斷提高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完善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是不成爲社會和他人的負擔,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貢獻社會,從而實現自己的利益。完美自己着眼點是要比過自己,而不是比過他人,比過他人不一定可以讓自己滿意,還可能因競爭毒化人際關係。勤於實踐。在思考和行動間,強調以行動促思考,思考促行動,最終越快落實到行動中就越快出成效。創造物質財富。“利”雖然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財富,但主要是物質財富,如果精神財富不能轉化爲物質財富,不能有益人們的身心健康也就不成其爲財富。絕大多數人的實踐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極少數人從事精神產品生產也是建立在自己或者他人物質財富生產基礎之上的。所以,人雖然直接頻繁面對的是人際關係,但其實踐的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這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然。我國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取代“以階級鬥爭爲綱”,我國經濟才免於崩潰,國家一步步走向富強。市場經濟比其它經濟形式更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也是因爲它能更大程度調動人們創造物質財富的積極性。

第三,“互利”中的“人際關係”始終處於和諧狀態。運用正確方法瞭解他人需求。要成爲別人的手段得先了解他人的需求,瞭解他人的要求不能主觀臆斷,換位做人基礎上須進一步反覆勾通協商。以積極的態度看待人際關係中的雙方。對待人際關係中的他人,要研究別人的優點和合作點,無視別人的缺點和疾苦,對他人欣賞、鼓勵、有信心,否則,會加劇對方的疾苦感、自卑感,同時也會傳染這個疾苦和自卑。人人都向着富,人人都可以富,只有先富後富的不同,沒有窮人和富人之說。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要主動和別人交換勞動,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就算自己的履行能力比別人弱,履行的時間比別人晚,不存在面子問題,人和人都是平等的,這不能說明我沒有能力或者實力,只是人生設計不同罷了,對方同意合作就合作,不同意也沒有關係。對於“債務”不用太敏感,天下沒有什麼叫“弱勢羣體”一說,只有知道得晚點兒和實現得晚點兒的不同。人間是公平的,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有得必有失,人人都在“自作自受”,誰也幫不了誰。當你能看到別人的優越性的同時,別人也有感受你優越性的能力,所以,不用羨慕任何人來暗淡自己的人生。人人互爲目的和手段。“每個人只有成爲他人的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並且只有達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爲他人的手段――這種相互關聯是一個必然的事實[4]”需要別人協助自己利益的實現時,要以實現別人的利益爲前提。損人和利人都可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但利人是唯一選擇。因爲,損人的後果是自己絕對不想要的,輕者,失去友誼和愛情,其次失去夥伴,三導致違法犯罪被懲處,四招來對方的報復,最終失去和諧美好的人際關係而喪失精神愉快,嚴重可致損失財產甚至喪失健康和生命。人們處理利益關係的核心是公平,“不平則鳴”,這個“鳴”可能是疏遠、提出建議、提出意見、批評、質問、咒罵、打架、械鬥、武裝衝突、戰爭等嚴重後果。公平的實質是全面實現彼此的需要,這要求彼此善意地對待對方,盡全力爲對方着想,給對方滿足、快樂和幸福。

實現互利的基本條件是:

第一,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制度,用科學思想武裝人民頭腦,培養人民互利能力,讓互利成爲人們處理人際關係的自覺行動。第二,徹底廢除政治生活中的“家長制”,把人民當家作主落到實處,還原個人與組織間互利合作的關係,轉變政府職能,讓政治服務於經濟。第三,大力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讓價值規律深入人心,真正實現等價交換,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持續發展。第四,用互利觀念指導法制建設。讓法制爲互利關係護航,實現教育服從於科學、政治生活沒有、經濟生活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人類共同目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49頁

[3]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1984年版.第17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