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課堂效益論文

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是切實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減輕教師教學壓力,如減少作業批改工作量的一個有效方法。那麼,如何才能夠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使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呢?下面借他山之石(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陳靜老師的講座和季老師的課堂)談談提高課堂效益的方法。

提高課堂效益論文

一、操作要“想想做做”

學具操作是一種定向的心智活動,其方向決定於教學目標,其過程和結果要有利於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徵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所以,在學生動手操作前要讓學生帶着問題做,要想想做做,想了再做。

如讓學生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兩組對邊相等且平行”,通過製作平行四邊形驗證,在選材上可以大做文章,如果給每組相同的四根小棒擺出平行四邊形,這是單純的操作。如果在幾個小組中故意設障礙。一組給出兩根小棒相同,另兩根小棒長短相差很大,一組給出兩根小棒相同,另兩跟小棒長度相差不多,其餘小組的四根小棒都能擺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當學生擺好後,可以問:“擺成了嗎?”大多數學生答案是肯定的,擺不成平行四邊形的小組就會提出“我們擺不出來”,追問:“你們怎麼沒擺成呢?”生:“兩根小棒的長度不一樣。”可見要拼出平行四邊形對邊要相等。再拿出一組拼出的似是而非的平行四邊形,當學生出現爭論時可以讓學生驗證,採用用尺量的方法進一步驗證對邊相等。

操作問題的設計、編制與探究要求的擬定、提出,既要有挑戰性,能夠喚起學生操作熱情和探究慾望;又要有適切性,能使多數學生經過努力有所獲,亦即我們常說的“跳一跳,夠得着”。

二、習題要“精打細算”

練習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提出的教學目標,準確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識結構中的重點和難點;同時要符合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基本到變式,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順序去安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經過刻苦學習之後獲得成功的快樂的、愉快的體驗,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如:《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中將“想想做做”第3題中的“說說得數是幾十多”調至第2題,第2題的題目如下:

23+36= 25+62= 26+42=

28+36= 25+69= 26+44=

在這樣的對比題中讓學生先估計得數是幾十多,更能突出不進位加與進位加的區別,體會進位加得數的十位上總比兩個加數十位上數相加的和多1,多出來的1就是個位上進上來的.1。

如何有效的提高數學課堂練習的質量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但能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思維”飛起來,使練習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三、課堂要讓位學生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專家韓立福博士將我們傳統的課堂形象地稱之爲“老師推着學生走的課堂”,多年習慣固化成了“上課就是聽講”,學生成爲被動的、聽衆型的“懶”學生。新課改則是要求以學生爲中心,把學生髮動起來,讓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由“懶”變“勤”,整堂課老師少講,學生多學。

在我們低年級的課堂上逐步形成了讓“小老師”成主角,帶動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可以讓學生領讀、爭論、競賽等等,方式很多,要達到的效果就是把問題交給學生去討論解決,把要點教給學生去歸納總結,方法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和琢磨,還可以讓學生大膽的猜想,有疑問也可以讓學生互相解答,還可以保留和認可一些有分歧的意見,只在學生的思維出現說不清,道不明或者無法準確表達時,老師才適當的點撥啓發和引導,就算有時候一堂課沒有按照我們原來設計的來完成,或者說預先設定的任務沒有完成,但是隻要學生在這堂課收穫了方法,激發了探索的興趣,爲以後的主動學習打下了基礎,就體現了課堂效益最本質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