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小學語文教材的把握與運用

小學語文教材的把握與運用(二)——還是從評價談起

論文:小學語文教材的把握與運用

(武山縣教育體育局教研室顧建平)

一、關於漢語拼音

 1、《課標》

①總目標:“學會漢語拼音”。

②學段目標(1─2):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的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6、“能借助漢語拼音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

③教學建議:“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遊戲爲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

 2、教材(以人教版和北師大版爲例)

①人教版:漢語拼音教學緊跟在入學教育之後共13課,四個複習課,共需約20個課時,至少需要三週時間。課本第6─43頁,共38頁,占課本總頁數的約1/4。

教材中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境圖,體現了《課標》“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有趣味性……”的要求。音節主要以拼讀結果的形式呈現,主要是爲了通過兒童和音節的多次見面加快拼讀的熟練程度,更好的發揮識字的作用。拼音教材中安排了70個漢字,只要求認識,即讀正確,結合語言環境大致瞭解意思。不要求寫,不認識偏旁,不作字形分析。拼音教材中的兒歌,主要爲了複習本課和前面學過的字母和音節,鞏固漢語拼音,進行初步的語言訓練,激發學習興趣。熟讀即可,不要求背誦,更不宜分析講解。教學漢語拼音首要任務是學拼音,其次是認漢字,再次是讀兒歌。要保證主要任務的完成。

②北師大版:在入學教育(上學了)之後安排了4篇識字課文,四個語文天地,然後安排了5課的漢語拼音教學(字與拼音)共需約30個課時,至少需要四周時間。課本第22─50頁,共29頁,占課本總頁數的約1/4。

教材中同樣有意境優美的情境圖,體現《課標》“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有趣味性……”的`要求。音節以拼讀過程和拼讀結果的兩種形式呈現。既關注拼讀的過程,又體現拼讀和結果。拼音教材中安排了82個要求認識的漢字,28個要求學會的漢字。拼音教材中的兒歌,古詩、童謠等主要爲了複習本課和前面學過的字母和音節,鞏固漢語拼音,進行初步的語言訓練,激發學習興趣。要求讀讀、背誦,不宜分析講解。兩個虛擬的學習夥伴丁丁、鼕鼕在教材特殊位置的反覆出現,既增加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在孩子學習過程進行提醒、暗示的點拔,可以說這是北師大教材特有的安排。

總之,在漢語拼音的教學安排上,我認爲人教版教材注更注重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在夯實基礎同時,體現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北師大版的教材則相對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在此前提下,滲透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體現過程與方法。雖然在結合漢語拼音識字、寫字的要求上比人教版教材難度要大,任務要重,但在漢語拼音“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方面表現得更爲突出。實際上,我覺得這是在駕馭教材上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這也許就是北師大版教材開始運用時教師不適應,學生難接受的原因之一吧!

3、問題

①“教學時間緊,教學內容多,《教師教學用書》預期的教學時間內完不成教學任務。”

成因推測:①兒歌、古詩、童謠等主要是用來鞏固拼音字母、音節的認識。拼拼、讀讀、背背。不要當成課文來教。標應會讀、會背、讀準、熟讀。②字要求認識、讀準。不要在瞭解字義上浪費時間。③《課標》是段要求(1─2),在立即教完漢語拼音,就讓學生達到學段目標要求,太高、高不可攀,只能費時,完不成任務。

②“漢語拼音學不到位,功底不紮實,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學生不能或不能熟練地拼讀音節。”

成因推測:①學生對所學知識從認識到熟練需要一個過程,一個較長時間的延續過程;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認知規律,變瞬間記憶爲短時記憶,把短時記憶變爲長時記憶,加強機械識記與意義識記的融合、互補。②常常帶學生回頭看。一、二年級時,學生對音節、字母讀的準確、熟練,書寫規範;三、四年級連字母都寫不到四線三格中,整體認讀音節拼讀,j、q、x與ü的拼讀規律被淡忘,前後鼻韻母混淆;鼻音n和邊音l分辨不清等都是由於長時間沒有回頭看的結果。

③“念字、唱讀、唱說”

成因推測:①識字少、讀的不熟練、指讀等都有可能引起學生“念字、唱讀、唱說”的現象。②課文中按字注音,學生對詞的理解不夠,也可能形成學生讀破詞而“念字”。

 4、點滴做法

突出學段教學特點 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中指出:“教法各異,百花齊放。只要省時高效,不加重學生負擔,有利於學生髮展,教師運用任何教法都行”。因此,根據第一學段的學習目標、學生年齡和思維的特點,在識字教學中,我嘗試運用了以下幾種識字方法 :

一、聽讀識字是識字教學中最常用而且最爲普遍的方法。在教學中,我這樣運用這一識字方法:一背(背課文);二讀(圖文結合,朗讀課文);三指讀(變無意讀爲有意讀,在有意讀中無意識記漢字);四勾畫(變無意識記爲有意識記,通過勾畫認識的漢字,在無意中瞭解漢字的字形特徵);五字卡檢測(藉助字卡,通過測字遊戲、火車開得快等遊戲讓學生進一步熟練的識記漢字)。

二、看口形識字是與跟讀識字相配套一種識字方法。我認爲是識字起始階段一種很有效的識字方法。在《我的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中,當我採用跟讀識字完成了背、讀、指讀、勾畫四個環節之後,展示字卡進行測試,結果讓人大失所望,教學效果達不到想象的30%,不知是不知所措還是急中生智,當展出“爸”的生字卡叫起一個名叫盧軍正的同學時,我無意中做出了“爸”的口形而沒有發出“爸”的音,而盧軍正同學卻根據我的口形發出了“爸”的字音,接着我依次做出“家、有、的、愛、媽、也、中、快、樂、長、大”11個字的口形,盧軍正同學依次正確地發出了這11個字的字音。就這樣,在後來的識字教學中,我將聽讀識字和看口形識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識字教學中,我採用一看(看老師的口形);二學(學做口形),三試(試發字音);四糾(校正字音)的識字過程的同時,結合聽讀識字,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三結合識字是把圖畫、漢字、拼音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教學生識記漢字的一種方法 。在識字的開始階段,是將圖畫與漢字結合,結合漢字的特點,借畫識字;聯繫漢字認識事物。在漢語拼音學完之後,則將三者結合起來,聯繫圖畫來識記漢字和音節;藉助漢字來認識事物、認讀音節;通過音節來識記漢字,認識事物。

四、拼讀識字也就是藉助漢語拼音幫助識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中指出,在漢語拼音教學中:“首先要把握好‘度’——能準確拼讀音節,不要拔高到熟練拼讀上,至於從學會到熟練還得有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其次,要明確漢語拼音的作用是幫助識字,並不是必須熟練拼讀了才能去識字,而是隻要會準確拼讀便可以開始識字。藉助拼音幫助識字,在識字中鞏固漢語拼音,充分利用漢語拼音、識字甚至閱讀之間的相互作用,讓學生在不斷的語言實踐中練習、鞏固,從‘準確拼讀’達到熟練,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這段話從根本上闡述識字與拼讀之間的關係,同時也爲我們在識字教學中如何運用“三結合識字”和“拼讀識字”提供了理論基礎、指明瞭導學方向。

的確,就如北京師範大學鄭國民教授在《識字與寫字教學改革》一文中所說:“任何一種識字方法,有自身的優勢也存在劣勢,試圖用一種識字方法包打天下,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可能的。因此,應該發揮各種識字方法的優勢,針對不同階段學生識字的特點和所要識的字的特點等因素,靈活地採用或並用多種識字方法”。

參考書目:《小學語文教學》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