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羣與區域競爭力提升探討的論文

摘要:從區域經濟活動實踐看,元論是世界經濟活動還是中國經濟活動都呈現強烈的空間集聚趨勢,產業集羣已經成爲經濟活動的普遍法則,其重要性也愈發顯著。在瞭解產業集羣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產業集羣對區域競爭力提升的作用機理。

產業集羣與區域競爭力提升探討的論文

關鍵詞:產業集羣;區域競爭力;提升;作用機理

1 相關概念概述

瞭解產業集羣和區域競爭力的概念,對於理解二者之間的關係和研究區域競爭力的提升必不可少。

產業集羣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內,通過公共性活動與互補性活動相互聯繫的企業及相關機構在地理位置上的集羣。它是一種介於市場和科層之間,比市場穩定、比科層組織靈活,資產專用性適中,信用程度中等偏高,既競爭又合作,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依靠關係、信任和承諾來進行的一種中間體制組織。

區域競爭力。不同的學者對其定義是不同的。一般我們認爲區域競爭力是一種立足現在面向未來的能力,即以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的客觀現狀爲基礎,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爲導向的能力;是一個地區參與全國乃至世界市場的分工與競爭的能力,可用該地區輸出產品佔全國或世界輸出產品總量的比重(在產品市場上)。以及吸引要素資源佔全國或世界要素輸出總量的比重(在要素市場上)來表示。

2 產業集羣的基本理論

產業集羣作爲一種客觀存在的經濟現象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瞭解關於產業集羣的相關理論對我們更深入的認識產業集羣與區域競爭力的關係有着重要意義。

2.1 馬歇爾外部經濟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從新古典經濟學的角度,通過研究工業組織,間接表明了企業爲追求外部規模經濟而集聚。馬歇爾認爲集羣的競爭優勢主要來源於地理接近性。通過這種地理接近性有利於技術知識的外溢。馬歇爾把專業化產業集聚的特定區域稱作“產業區”,他總結了“產業區”所具備的六個方面的特徵:(1)與當地社區同源的價值觀系統和協同的創新環境,(2)生產垂直聯繫的企業羣體;(3)最優的人力資源配置;(4)產業區理想的市場。即不完全競爭市場;(5)競爭與合作並存;(6)富有特色的本地金融系統。總之,馬歇爾從規模經濟的外部性和交易成本節約等效率角度對產業空間集聚進行了開創性分析。

2.2 韋伯聚集經濟理論

韋伯強調區位作用所帶來的集聚經濟效應,即企業通過集聚分享公共基礎設施、專業化勞動力資源、銷售市場。取得單個企業在分散狀態下難以取得的經濟效率。韋伯認爲,集羣優勢的形成在於集羣產生的集聚效應,而聚集效應的產生主要得力於四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技術設備的發展帶來的生產過程專業化。在這樣專業化的生產過程中,企業生產關係的協調主要是通過集羣內部企業的相互關係特別是自發的關係行爲,或是靠集羣內部制度的約束來實現。二是勞動力組織的發展。韋伯把勞動力組織看成是一定意義上的`設備,由於其專業化,因而促進了產業集聚。三是市場化因素。韋伯認爲這是最重要的因素。專業市場形成了一個可供共享的銷售網絡,而且彙集了關於商品的大量信息,使買賣雙方節省了搜尋市場信息的費用。四是基礎設施共享。產業集羣會引發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減少經常性開支成本。

2.3 波特新競爭經濟理論

邁克爾·波特認爲,產業在地理上的聚集,能夠對產業的競爭優勢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他從三個方面解釋了集羣給羣內企業帶來的競爭優勢:一是集羣能夠提高羣內企業的生產率,使每個企業在不犧牲柔韌性的條件下,從集羣中獲益。羣內企業地理臨近、專業人才市場的存在、企業間的聯繫和信任、基礎設施的共享,大大降低了羣內企業的成本開支。二是集羣有利於提高羣內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並日益成爲創新的中心。集羣內企業更容易獲得有關消費者需求、技術變化、營銷觀念變化的信息,從而引導羣內企業的創新方向,同時企業內的競爭壓力也加快了羣內企業的創新步伐。三是集羣能降低企業的進入風險,促進企業的產生與發展。集羣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當地市場,同時新企業易獲得集羣內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這些都爲新企業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3 產業集羣提升區域競爭力的作用機理

產業集羣使企業的活動根植於一定區域的“土壤”之中,形成產業區域化。代表着區域核心競爭力。產業集羣通過羣體效應來促進區域競爭力的提升,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集羣有利於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

產業集羣可以使單個企業在集羣內的生產更加專業化,大量專業化企業集聚在一地,通過分工與協作,容易實現規模生產。集羣內不同的企業根據各自不同的專長,做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形成一個密切聯繫而又相互獨立的產業鏈。隨着主導產業的聚集,爲主導產業服務的相關產業也會聚集起來,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同時集羣內企業的專業化發展還可以降低企業管理工作的複雜程度,從而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專業化分工也有助於企業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從而有利於區域競爭力的提高。

(2)產業集羣能形成外部經濟效應,節省企業成本,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勞動力共享市場的外部經濟對於具體的企業和勞動者而言是外部經濟,但對於集聚的產業而言,仍然是一種內部規模經濟。這種規模經濟源於產業集羣帶來的人口與勞動力,尤其掌握相同專門勞動技能的熟練勞動力的地理集中,形成區域性共享的勞動力市場帶來的成本節約和報酬遞增,主要表現在:首先,產業集羣區域中存在的共享勞動力市場降低了企業主與勞動者雙方的搜尋成本;其次,產業集羣區域中大量的企業羣以及具有專門勞動技能的勞動力,提高了勞動力市場本身的效率,促進勞動力在集羣區域流動,降低了由於勞動力供需的不確定性而帶來的風險。

(3)產業集羣有利於促進產業持續創新,實現區域持續發展。

產業集羣持續創新的重要基礎是依靠本地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支撐機構間集聚所形成的“區域創新系統”。集羣對創新的影響主要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集羣內企業的獨立創新可以爲企業提供一種良好的創新氛圍。由於存在着競爭壓力,集羣內的企業需要對其產品、技術、管理、服務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進,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二是集羣能產生知識和技術的溢出效應。產業集羣使整個產業區瀰漫着合作的“產業空氣”,的思想、知識、生產訣竅等信息流動得較快,因而促進知識和技術的轉移和擴散,爲企業創新創造條件;三是產業集羣可以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集羣內的相應支撐機構在空間上的集聚,有利於企業的創新活動進行,降低企業自主研發的成本。

(4)產業集羣有利於形成區域品牌,擴大區域的影響力。

由於產業領域較集中,各產業集羣所生產的一些主要產品,一般都在國內或國外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享有相當的知名度。區域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直接、形象,是衆多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更具有廣泛持續的品牌效應,也是一種寶貴的無形資產。這種區域品牌一且形成之後,就可以爲區內所有企業所享有。這種區域品牌效應不僅有利於企業對外交往,開拓國內外市場,也有利於提升整個區域的良好形象,爲區域未來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5)產業集羣有利於地區經濟結構升級,推進區域的城市化進程。

產業集羣使第二產業比重上升,帶動爲工業化提供服務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使該地區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日趨合理。同時產業集羣中的各企業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使企業不斷地進行各種創新活動,推動了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同時,由於產業集羣的發展,農村人口向小城鎮的集中、土地價格的上升、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有利於收入在區域內的再分配,從而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加之產業集羣向周邊地區擴散,帶動了周邊地區的城市化。相同的產業結構會把城市與城市聯繫起來,形成都市圈。都市圈形成後又促進產業集羣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