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師範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探析論文

高等師範特殊教育專業是培養特殊教育教師的主要力量,肩負着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特殊教育師資的重任。2012年《國務院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改革培養模式,培養具有複合型知識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師”,由教育部、發改委、中國殘聯等部門聯合發佈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也明確指出“加大特殊教育教師培養力度”,“培養師範生指導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教學能力”。這些政策無一例外都強調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的“技能”和“能力”。由此可見,高等師範特殊教育專業在完善師資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高等師範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探析論文

一、高等師範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內涵

職業技能,指學生將來就業所需要的技術和能力[1]。具備良好的職業技能是就業的根本,調動學生學習職業技能的積極性尤爲重要。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經過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設備,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進行的,旨在達到一般和特殊培養目標的教育,其目的和任務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要求和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發展潛能、增長知識、獲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2]。根據特殊教育的目標,高等師範特殊教育專業應培養具備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機構及與特殊教育相關的機構從事特殊教育實踐、理論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因此,特殊教育專業學生需要學習特殊兒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受到從事特殊兒童教學和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實際教學及理論研究的基本能力。基於上述認識,高等師範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內涵是指爲了從事特殊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教育專業技術和能力,需要掌握的具體職業技能有:特殊教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評估各類特殊兒童的基本方法;進行特殊教育教學、科研或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國特殊教育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及發展動態;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二、高等師範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內容

(一)專業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技能

知識技能是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提出的“培養師範生指導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教學能力”對特殊教育教師提出挑戰,要求其要有專業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技能才能勝任特殊兒童的教學工作。爲了順應當前融合教育發展趨勢,高等師範特殊教育專業應重點培養面向特殊教育實踐需求,擁有現代特殊教育理念,既懂理論又有實踐操作技能,並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技術型”特殊教育專業人才。特殊教育專業學生除了應掌握特殊兒童的心理、教育和康復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外,還應精通某一特殊專業方向的教育教學及康復訓練技能,如手語與盲文溝通、言語與說話訓練、輔具的使用與維護、行爲改變技術等。

(二)診斷、評估,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的技能

診斷、評估,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是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職業技能。特殊兒童的診斷和評估是運用一定的技術和方法對疑似特殊兒童進行各種必要的檢查和測驗並作出結論的過程,採用醫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教育學等方面的檢測方法,對兒童偏離常態的方面、性質、程度及其發展的可能性作出判定,診斷和評估的結果將應用於後續的教學、科研和管理的過程。對特殊教育教師來講,爲特殊兒童擬訂個別化教育計劃是診斷和評估結果應用最重要的方面。高等師範特殊教育專業的教師要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各類診斷和評估的途徑和方法,如觀察、訪談、行爲評定、測量工具的使用等,學習如何利用已獲得的有關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數據和資料,在此基礎上確定兒童的特殊教育目標,制定出符合兒童身心發展水平和教育需要的個別化教育計劃。

(三)選擇、編制教材的技能

由於特殊兒童的個體間差異較大,一般來講,特殊教育學校沒有固定教材,需要教師根據國家頒佈的課程標準,以及每個學生的評估結果、身心特點,圍繞特殊兒童的生活經驗、實際生活環境和需要自行選擇和設計教材。教材的選擇和編制是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項職業技能,選擇和編制合適的教材關係到教育目標的達成,也關係到後續教育訓練計劃的制定,教材的選擇和編制要從特殊兒童發展的實際可能性出發,與特殊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相適應,使特殊教育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四)組織、實施教育訓練的技能

熟練地組織與實施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是高等師範特殊教育專業學生應重點掌握的技能。由於障礙類別和程度、發展過程以及環境等因素的不同,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表現出較大的特殊性和差異性,相對滯後於普通兒童,類化能力較差,其教育訓練需要反覆進行。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就要練就紮實的教育訓練技能,運用特殊教育的理論知識,根據特殊兒童內在的能力設計教育訓練計劃,以保證他們得到最適當的發展。

三、高等師範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策略

(一)構建以職業技能培養爲核心的特殊教育課程體系

合理、科學的課程設置是提高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根本保障。以職業技能培養爲核心的特殊教育課程體系應分爲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四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是指教育學、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等教育心理理論知識和技能;專業核心課程是指特殊教育專業基礎理論與技能,包括各類特殊兒童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個別化教育計劃、特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各科教學法、盲文、手語、行爲改變技術、康復等[3],包含了特殊教育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職業技能;專業方向課程主要是針對特殊教育學校的需求開設的課程,如自閉症兒童的`教育康復、腦癱兒童的教育康復、情緒行爲障礙兒童的教育康復等課程[4];專業實踐課程主要是對所學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演練,包括實習、實訓、見習、寒暑假社會實踐等。四個專業課程模塊均指向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要求,不僅強調了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要注重特殊教育理論素養的養成,而且強調了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要具備教育行動的能力。

(二)職業技能培養與課堂教學改革相結合

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要與特殊教育專業的課堂教學改革相結合,不僅要求相應學科的教師調整和增加與特殊教育職業技能訓練相關的課堂教學的內容,改革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還要把職業技能的培養目標和內容有意識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爲學生創造職業技能訓練的機會和條件。可以採用以下教學方法:一是討論法,教師設置特殊教育熱點問題,調動學生參加討論,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二是參與教學,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體驗未來教師崗位的角色行爲,也能檢驗學生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情況;三是讀書法,教師提供特教方面的閱讀材料,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文獻導讀,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四是參觀法,讓學生深入特殊教育學校或機構等教育一線,通過義工服務方式直接接觸特殊兒童,增加認識特殊兒童的體驗;五是案例教學法,選取來自特殊教育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讓抽象、枯燥的理論變得形象生動;六是實習法,讓學生通過3~6個月的長時間實習,參與對特殊兒童進行的直接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學校與實踐基地合作

特殊教育專業與校外實踐基地要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特殊教育學校和組織機構的教育實際情境、教學資源等均可作爲課程教學資源加以利用,並方便學生進行志工服務,學生通過直接觀察,積累特殊兒童具體的行爲表現,能夠豐富感性經驗,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觀摩,瞭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從中可以汲取切實可行的教學經驗[5]。深入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機構、康復訓練機構進行專業見習與實習是培養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業務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6]。

(四)建立科學有效的職業技能評價體系

重視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必須轉變課程評價方式,重視專業能力的考覈,以突出能力爲主,建立科學有效的職業技能評價體系。高等師範特殊教育專業課程要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要注重課程中對學生職業技能學習效果的檢查,又要注重課程結束後學生對職業技能掌握情況的檢驗。爲了使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教師在課程學習初期要明確考覈標準。一般來講,以職業技能訓練爲主的特殊教育專業課程的考覈分爲兩部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出席率、課程學習的參與程度、教育見習的頻率、志工服務的質量等給出分數,作爲該課程的平時成績,佔期末總成績的比例視課程的性質而定,一般爲50%至60%,主要採取的評價方法有提交小組討論報告、個別化教育計劃擬定、教學活動設計展示、參與教學總結、志工服務總結、學術論文相關信息。

學術語言文言化的復古傾向--一個值得關注的語言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淺析“教學學術”視角下大學教師教學責任意識剖析傳播學術中的“歐洲中心主義”——亞洲中從Ontology的譯名之爭看哲學術語的翻譯原則試論新聞學學術規範研究的依據與路徑論析大學教師教學與科研的學術責任中學的學術:一個亟待關注的話題試論學術嬗變中的教育創新環境法學的學術特色與貢獻

等;課程結束後,教師採取考試的評價方法來檢驗學生的學習結果,有開卷和閉卷兩種方式,用來評定學生的成績,佔期末總成績的50%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