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標準論文

隨着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日益強化,出於提高生活質量的願望,人們對茶葉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各位,我們看看下面的茶葉標準論文吧!

茶葉標準論文

茶葉標準論文

摘要:隨着技術水平的提高、產量的加大,市場上茶企業競爭越發的激烈。爲了優化市場秩序,發揮市場無形手優勝劣汰的作用,從而增加社會總福利;更爲了提高消費的生活品質,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以體現基於生態環保的新的市場需求,中國茶葉實現標準化便提上日程,也成爲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關鍵詞:茶葉標準化 精深加工 茶葉產業化

前言

所謂茶葉標準化,就是指爲了保證茶葉產品的質量,制定、發佈並實施與茶葉相關的基礎、產品、衛生、技術和管理標準,使茶葉在生產、加工及管理等方面獲取最佳的秩序和效益,使葉的衛生與質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同樣,茶葉標準化也是一個過程,包括制定茶葉標準並在實踐中加以實施的全部活動過程,也包括茶葉包裝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對於標準的定義是:“一種或一系列具有強制性要求或指導性功能,內容含有細節性技術要求和有關技術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讓相關的產品或者服務達到一定的安全標準或者進入市場的要求。”我國茶葉標準分爲無公害、A級、AA級(有機)三種,無公害標準可視爲強制標準,而A級、AA級則視爲指導性標準,它的標準往往高於強制性標準,可給消費者帶來更高的營養價值及對生產環境的更少污染,後者爲非強制性標準,企業可根據企業情況及市場需求採取相應的標準,按質論價。

一、實現基礎標準

茶葉的質量安全隱患主要取決於種植環節,茶葉的種植基地標準化,是茶葉標準化的第一步。首先實施“改樹、改土、改園”的茶產業基礎建設,基地選擇是實現茶葉標準化的第一步。對茶葉的品種、種苗、茶樹生長要求的生態環境、耕作中管理人員專業的採摘時間、採摘要求、產量等做出規定。目前可參考的基礎標準有GBll767—2003(國家茶樹種子和苗木質量標準)步驟,在每一個環節都要實現標準化操作。 其次,實現種植管理的標準化。茶葉不實行標準化種植,零散栽種,隨意管理,殘留超標等原因導致茶葉質量不高。一方面農戶賣不上好價錢,不能加大對茶葉專業化種植的投資;另一方面現有茶葉的質量標準不能滿足消費者高質量的消費要求,市場資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最後,保證衛生標準。感官指標:具有該茶類正常的商品外形及固有的色、香、味,不得混有異種植物葉,不含非茶類物質,無異味,無黴變;理化指標,理化指標見下表。

二、推動茶葉精深加工

茶葉加工的落後現狀是實現茶葉標準化的軟肋,目前,我國茶葉初級加工廠遍地開花,經營經營規模小,加工設備落後,選址不符合國家的衛生標準。無公害、有機化種植能保證茶葉的營養標準,但如果沒有優良的加工條件與技術,最終會影響茶葉的成色以及質量。由於環境對茶葉加工廠的衛生要求具有重大影響,首先要對加工工廠的環境進評估,農業部頒佈的`《有機茶加工技術規程》(NY/T5198-2002)標準中對有機茶加工廠的環境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茶葉加工環境及工藝技術必須符合國家食品衛生法和食品加工標準。茶葉加工場所與環境必須清潔,遠離有毒、有害物質及有異味氣味的場所;加工車間應清潔衛生,水泥地面,水源充足,排水暢通,並通過Qs認證;加工機械設備與器具爲無污染的材料製造;加工人員必須身體健康,有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實現茶葉產業化經營 在茶葉生產經營中

對茶葉業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種植,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茶葉產供銷、農科教緊密結合起來,產供加銷一條龍的集團化經營體制。使傳統的小農經濟和市場接軌,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茶產業的發展形成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和商品化,以市場爲導向,以科技爲先道,以經濟效益爲中心。 推行茶葉專業化和規模化。首先,實現農業企業專業化,農業企業之間實行專業的社會分工,改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生產結構,改變傳統的生產格局,充分利用市場資源,走向“大而專”的集團化經營,分工明確,高效專業化生產;農業作業過程專業化,即把生產某一種農產品的全部作業過程分解爲若干個階段,分別由不同的專業化的企業來完成。如茶園管理、茶葉修剪、茶葉採摘與茶葉加工等環節的合理分工等;農業生產區域化,切忌樣樣有、樣樣拿不出手的局面,不能發揮規模經濟效益。

四、打造茶葉品牌

提升標準化生產效益 近年來,國際市場茶葉的需求量約爲300萬噸左右,而且還在以每年2.9%的速度遞增。巨大的市場吸引了巨大的投資,現在連一些不出產茶葉的國家,也擁有茶葉加工產業,有的加工水平甚至高於我國;不僅如此,一些洋茶也打進了中國市場,準備大幹一番。隨着時代的發展,貿易交流不斷地全球化,我國的茶葉標準體系裏有些標準過於陳舊,有些待於補充。傳統的中國茶葉,正面臨着一場來自洋茶的挑戰。 茶葉的發展就是要品牌升級化。再過十年,會有更多的人選擇品牌茶葉,並且會慢慢固定自己喜歡的品牌。品牌升級發展,就是攬括自己品牌的老客戶,提前佔領市場份額,擁有戰略性的眼光,走在行業市場的前面,做出既有文化又有質量的好品牌。 在這種情況下,打造我國茶葉的知名品牌,顯得尤爲迫切和重要。我國的茶葉標準體系裏有些標準過於陳舊,有些待於補充。打造茶葉品牌,制定中國自己的茶葉質量標準,並在國際上形成影響力,將自己的品牌推向國際,將自己的標準上升爲國際標準。 通過打造一個品牌,創建一個完整、完善的標準體系,對茶葉生產者和經營者都有一個導向性作用,可以引領中國茶產業走標準化道路,這樣中國的茶產業才能走出國門,走向國際 實現茶葉的標準是一種茶行業發展的必然形勢,在需要付出代價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以及市場效益。 茶葉標準的實施可規範生產,控制和保障茶葉的質量。對於茶企業來講,茶葉標準化引導企業加強產學研結合,加快推廣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在深度開發、精度加工和技術提升上做文章,提升茶葉精深加工企業集羣的競爭實力。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核心競爭力強的知名企業和名優產品。茶葉企業可以迅速在市場競爭中給自己定好位,減少不必要的投入,集中優勢力量,主攻符合自己產品的市場份額。於此同時,茶葉標準化有助於企業在社會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升消費者對其產品質量的信心,無形中佔有了市場份額。 從消費者角度來講,消費者可根據“標準”來獲得茶葉質量的充分信息,增強市場交易透明化,使消費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降低對茶葉質量判斷上的不確定,減少放棄高質量茶葉而選擇低價地質茶葉的“檸檬現象”,從而使消費者福利上升。因此,實現茶葉標準化生產,可減少信息不對稱,增加透明度,從而擴大茶葉貿易量,增加社會福利總量。

總結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技術標準已經成爲交易雙方遊戲“標準”的茶葉,有利於實行差別定價,減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茶葉標準化正符合了我國經濟發展趨勢。在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下,那些種植、生產不正規,茶葉質量無標準可循的企業,必定會遭到市場的淘汰。優質的茶葉必定會受到市場的追捧,標準化生產技術、專業化種植技術更能得到生產者的青睞。茶葉標準化無形中優化了市場結構,使得資源得以更高效的利用,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徐小義;浙江茶葉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8(3)

[2]張燁;我國茶葉標準化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商品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