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論文

一、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對話的平臺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論文

在“傳授—接受”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課堂是教師獨白的舞臺,教師是知識的權威統治者,扮演着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角色,牽引着學生的思維和行爲按預設的方案運行,絕不允許有“脫軌”現象的發生,知識的傳遞是單向的、封閉的,即使有走馬燈式的師生問答環節,看似熱鬧,但形式化的對話只是將教師的思想借學生之口轉述,並不是來自學生思想深處的真實聲音。教師應將教學視爲師生社會活動的組成部分,將學生視爲平等的`對話主體,學會耐心傾聽學生的聲音,創設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在知識傳遞過程中滲透情感的交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學藝術,溫馨的人文關懷,給學生以陶冶和感染,創設情境使之好奇,設置疑問使之困惑,啓發誘導使之頓悟,熱情評價使之愉悅。學習過程中的民主氛圍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爲真正意義上的師生對話創設了條件,彼此敞開心扉,自由探究,自發討論,在課堂這個平臺上,結合各自的生活經歷、對知識的獨特理解,展開持續的思想交流,經驗共享,精神相融,以溝通合作的方式完成知識的建構,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二、課堂是問題解決與生成的統一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維繫教學活動的紐帶,問題解決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學習過程應該是問題產生與解決的對立統一,是一個“產生問題→解決問題→產生問題”的開放循環過程,當然這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循環,在循環過程中,知識結構不斷完善,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斷提升。知識結構不斷豐富和完善,學生髮展中必然會產生新的困惑,從而促使新問題的產生,這是知識遷移的正常規律,是學生主動學習和創新精神的反映,是下一輪學習活動的起點,是值得褒揚和充分利用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計具有知識再生的問題,鼓勵學生自由探究,進行研究性學習,運用“留白”的教學藝術,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爲新問題的產生提供沃土,使課堂的外延不斷擴大。例如,在講“橢圓”時,結合機電專業學生的特點,我設計了一道思考題:工廠裏通常用一個直徑1cm和一個直徑2cm的標準圓柱來檢測一個直徑爲3cm的圓柱。你認爲,能否進一步改進這個檢測方法,從而提高檢測質量,提出你的設計方案,並繪製圖紙。課後,學生儼然成了小工程師,主動請教機械、製圖等教師,綜合運用了許多知識,提出了較好的方案。如,在兩邊插入兩個直徑67cm的標準圓柱,這是任何純數學題目都難以達到的效果。

三、課堂是知識與生活的融合

課堂小社會,社會大課堂,理論知識是人類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又反作用於人類的實踐活動,課本知識必然會在現實中找到它的淵源和歸宿。中學數學教學不是培養數學的研究者,給學生呈現“學術形態的數學”,而是經過教師加工過的“教育形態的數學”,將知識和相應的生活情境相聯繫,化“冰冷的美麗”爲“火熱的思考”。在情境化的問題中,融入了個體特定的生活經驗和心理體驗,這樣的知識對學習者是熟悉、生動、鮮活的,建立了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學生不僅樂於參與,而且能對知識進行靈活高效的遷移運用,從而爲解決問題和建構知識搭起了“腳手架”,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知識的應用意識。

四、總結

觀念的變化不可能“忽如一夜春風來”,需有一個學習實踐的過程。新課程改革“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盛景,需有一個孕育的時期。只要教師身體力行,辛勤耕耘,就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