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環境科學專業的教學優化與創新論文

加快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改革、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勢在必行。結合環境科學的學科特點,我們進行了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爲核心的教改試驗,在課堂教學改革、加強實踐鍛鍊和完善學生評價體系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淺析環境科學專業的教學優化與創新論文

我們在吸收中外教育理論與創新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了以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爲基礎,面向就業、面向社會需求、面向基礎研究的環境科學學科教學改革與創新。

一、教材的優化

當前我國對環境保護工作日益重視,可持續發展已被確定爲基本國策,各級政府對環保投資的力度不斷加大,帶動了環境科學及其相關產業的高速發展。國內與國外日漸增多的溝通交流,需要系統地瞭解國外環境科學方面的發展狀況。由於環境科學內容涉及面廣,該學科包括環境地學、環境化學、環境工程學、環境生物學等多個分支學科,在大學階段全面深入地學習環境科學各個方向的專業英語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環境科學專業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是確定教學內容,這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很遺憾,至今尚未有環境科學統一的專業英語教材,當前環境科學專業英語所用教材主要有兩種形式,即自選原版英文教材和自行選編教材。國內高校中選用最爲廣泛的原版環境科學英文教材是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在國內發行的影印版《Environmental Science:A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s》,至今已發行到第11版。該教材共分爲5個部分、20章,篇幅近500頁,內容極其廣泛。對於國內大多數院校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在有限的學時內(小於80學時)很難完成教材的全部內容。任課教師自行選編的教材由於受自身專業水平所限,文章的難易程度和知識結構難於設計合理,因而缺乏系統性和層次性。

二、加強課堂教學改革,激發創新思維

大學生固然屬於成人,具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但是,如果教師忽略學生作爲有情感有思想的教育對象,僅把他們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貯存罐的教學一定是失敗的教學。在環境生態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給出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全面閱讀教材,從中挑選出至少一個章節他們感興趣的內容,由學生幹部負責統計,根據統計的結果,把選同一章內容的學生編成一個學習小組。同一小組的成員共同討論本章和各節的重難點內容,查閱相關文獻,對具體問題作深入分析和研究,經過教師的指導,做成PPT在課堂上講授、討論。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使每個學生至少有一次上臺講授的機會,每個人都有鍛鍊的機會。

三、開闢創新途徑

宋代詞人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實踐是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的主要環節,是知識與技能結合的最佳工具,閉門造車、紙上談兵無法實現創新能力的提高。在生態學和環境生態學上都講到光質對植物的生長髮育具有明顯的影響,其中,紅光有利於糖的合成,藍光有利於蛋白質的合成,藍紫光與青光對植物的生長及幼芽的形成有很大作用,能抑制植物的伸長生長而使植物形成矮粗的形態,也是支配細胞分化最重要的光線,還影響到植物的向光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建立試驗田進行對比試驗,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動手能力。通過試驗研究,還可以進一步將這種認識轉變成現實生產力,這種實踐環節就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最佳途徑。

四、改進評價方式

傳統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考覈評價以考試爲主要形式,以分數作爲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如果說這種評價對中小學生還有許多積極意義的話,對大學生的培養絕對是弊大於利。這種評價體系下,許多學生平時根本不聽課、不學習,更妄談思考創新了。大量的時間都用去上網聊天,打遊戲,把最珍貴的時光虛擲於無所事事中。而到了考試時間,要麼熬幾個通宵,要麼準備作弊小抄,以矇混過關。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組織教師和學生進行座談,探討新形勢下如何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如何通過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指導學生進行以實踐爲中心環節、以知識運用爲基礎、以創新能力培養爲目的創新實踐。根據調研和實踐的總結,我們把學生在課堂上的講演、報告、尖銳的質疑、新穎觀點的'提出、條理性的回答與辯論、參與各種研究小組的情況、試驗過程中的新結果新發現、社會活動的參與、實踐報告的編寫以及論文發表情況等都列入了學生評價指標體系。從目前看,學生的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其結果有待進一步考察驗證。

著名的創造學家韋斯伯格說:“實質上是環境真正創造了創造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人的先天潛能是無比優秀的,後天的教育是創造一種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使之得以實現。”環境科學涉及內容非常廣,且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而在蓬勃發展之中,環境科學的教學也應處於不斷髮展之中。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和動力,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不倦地探索、創新的過程和成果。要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對現行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成長提供良好環境,而教學改革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具體模式則需要各學科根據學科特點和社會需求進行不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