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誘惑的審美焦慮論文

論文摘要:現代傳媒誘惑改變“美在我心中”的傳統文化審美活動爲“美被我消費”,並以創新生活意義和增進幸福爲名催發個人享受,爲吸引受衆拆卻傳統文化審美意蘊,美被碎片化。現代傳媒誘惑促成的消費文化行爲耗散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審美價值,既要保障傳媒產業的利益訴求,又要擺脫文化危機是當前傳媒誘惑的審美焦慮。

傳媒誘惑的審美焦慮論文

論文關鍵詞:傳媒誘惑 社會道德責任 消費文化 核心審美價值 審美焦慮

傳媒誘惑是指媒體在傳播交流中主動採用引誘的策略吸引大衆,以美麗迷人的影像、怪誕離奇的言說衝擊大衆好奇心,來吸引傳統文化審美者變成現代傳媒文化受衆。爲了能夠製造更多媒體產業的顧客—受衆,提升自身的產業效益,在傳媒使用迷人的影像鼓動現代人急躁地追逐夢想的時候,激發了人類沉溺於個人享受的私慾,文化的雅和俗在此合流,傳媒在販賣產品的同時也販賣了文化所有的終極意義,耗散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審美價值。

一、尷尬的審美題材

傳統社會中,人們的日常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此同樣地循環,平庸單調的生活方式和內容逐漸消磨了人們對生活的敏銳感受,壓抑了對棲居環境審美的熱情,如韋伯形象描述的那樣,日常生活逐漸變成了一個“鐵籠”。人們按規約行動,按計劃辦事,在物質條件不太富有的生存壓力之下,生存成爲第一要務,情感和靈性受到控制,個人化的慾望沒有機會萌生和滿足。進人現代傳媒社會,當生存基本問題已經解決,人們急於想從機械刻板的傳統日常生活的種種壓力中解放出來,走向新意的生活,喚醒自己對生存狀態的熱情,改變自己對生活的感覺。信息技術革命、傳媒時代的到來,應合了這種要求。

現代傳媒以書籍、雜誌、報刊、電影電視、網絡、電話、短信等爲媒介手段進行信息傳輸,媒介種類的繁多,媒體傳輸內容的複雜,行業激烈的競爭,分散的受衆個體化品位,制約着傳媒產品的生產。從傳媒發出信息的那一刻開始,其唯一的也是終極的目標就是吸引大衆的眼球,俘獲受衆對自己的文化產品產生偏愛之心,進而使受衆成爲自己生產的文化產品的消費者。但受衆是具有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動的精神主體,他們在不同的時空接受各種傳媒信息,之後對信息進行自我判斷,除了可靠來源的新聞報道,受衆似乎並不輕易上傳媒宣傳的當。傳媒文化要改變謹慎的人們舊有的生活習慣,只能從人們欣賞美接受美的人性原發性心理弱點進行突破,從人性弱點的裂縫灌注現代生活新觀念。

以法制類節目播出爲例,繼焦點類、娛樂類節目後,法制類電視節目越來越成爲最受歡迎的電視品種之一。第一,危機、糾紛、新奇、衝突事件在媒體整個播出條目中所佔比例雖不呈壟斷局面,但由於大衆喜歡獵奇,關注生活矛盾的解決,期待懲惡揚善的司法正義實現,渴望擺脫不安,以使心裏感受到一種安靜和放鬆。因此,大衆積極主動關注法治報道,提供了媒體生存的最好機遇。第二,爲了在同質化行業競爭中勝出,法制電視欄目必須在素材深度挖掘和播出特色上下功夫。在文字、影像、聲音配置上注重美學效果,注重法制案件深度報道的專業水準。第三,媒體是一種社會性公共資源,乃社會“公器”,是在權力的多元化與社會化大背景下的一種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社會公共性資源。要得到持續不斷廣泛的法治案件信息,需要獲取司法部門的支持,就得考慮政府和司法部門對媒體的態度。媒體在報道法制信息時,雖有迎合司法意圖的味道,但爲了保證可持續的收視率,考慮到受衆的心理期待,仍必須顧及到媒體的社會責任。由於案件信息並非政法機關所專有,行業競爭又太激烈,受衆素質良芳不齊,壓力之下的媒體爲了留住最大多數的受衆,時不時對案件進行顯失公正平衡的報道,甚至對法治事件進行煽情性的熱炒,報道中充斥色情、俗氣和血腥味。這使法治報道的誠信度被降低,削減了“重事實”、尋求終極正義的法治文化的核心價值尊嚴。

從法制類節目播出內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傳媒產業化要求傳媒運作首先應考慮產業自身的生存,獲取最大的利潤在傳媒運作中成爲直接目的。爲了爭取更多利潤,必須爭得更大市場和更多顧客,爲了留住顧客,傳媒必須啓動誘惑手段,誘惑受衆,讓受衆喜歡並不斷消費傳媒生產的產品。傳媒通過包裝傳媒文化產品,培養大衆情趣,生產大衆慾望,刺激大衆消費傳媒文化產品,把大衆卷人一個又一個新的更加舒適的生活意境中去。人們的一種需要如果得到了滿足,就會出現另一種需要。傳媒的誘惑不斷,大衆的慾望不止,大衆貌似散沙實則凝聚眷顧在傳媒創造的信息交易中出錢消費傳媒文化而又心甘情願。現代傳媒誘惑與消費文化合謀,快速有效地改變了人們傳統生活的內容。在告別海德格爾“詩意棲居”的凝固美,作別中國田園牧歌的原生態文化生存狀態後,要讓人們永不厭倦、樂此不疲地生活在快意創意的生活中,引領人們不斷走向新意的生活,傳媒快速地顛覆着舊的生活方式和含義,拆卸了曾經引導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傳統文化審美語境的美學意蘊,改變了傳統文化描述的生活圖像。

二、“替感覺”與皮格馬力翁審美期待的對抗

個人生命經歷中活生生的內心“感受”,不同於現代傳媒的受衆那種休閒化狂歡化的心理體驗。媒體表達出的各種心理狀態和情感,欣賞者也能夠體會到,但那只是興趣性趨向的認同,是認同性的情感交流而已,因爲冷冰冰的媒介的隔離,受衆賞美和傳媒文化之美如水火不相容,受衆消費傳媒產品的美時,內心往往是挑剔、對抗的。榮格認爲“精神活動本身都是無意識的;那些有意識的過程只不過是整個精神生活的片斷和局部。用通俗的話講,整個精神生活就像是一座海島,意識只是露出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無意識則是隱藏在水下,成爲意識基礎並決定其方向的絕大部分。死匆按照弗洛伊德最初的理解,無意識主要來自個人早期生活特別是幼年生活中那些受壓抑並被遺忘的心理內容。當從紛繁複雜的傳媒誘惑體驗到的混亂觀念刺激了受衆的好奇心時,就能喚醒欣賞者的無意識。因爲活生生的生命感受是真實清晰的,是刻骨銘心的基本記憶,是欣賞傳媒之美的感受無法替代的。所以,一旦認同傳媒的觀念,受衆就開始了對傳媒創造的新生活圖像的複製,追逐傳媒描述的新生活儀式,去體驗傳媒設計的新意境:他們要在傳媒圖像的模仿中明晰傳媒的觀念,確定這種新觀念的生命真“感受”。

傳媒誘惑的藝術可以說是奇妙的,它通過影像、聲音、蒙太奇等手段描摹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的事物,逼真反映出人們心中觀念性的存在。如果說古希臘神話中的皮格馬利翁故事是深沉愛情的感動和回報,那麼,按照李普曼的說法,後現代的人們生活在傳媒製造的“虛擬環境”中,傳媒催生了現代人的“替感覺”病症。傳媒取悅人們的感覺器官,傳媒代替人們耳聞目睹社會現象,代替人們感受生活,代替人們思考問題,傳媒在發出信息之時就已經帶有意義和立場,在人們可能還未真正瞭解事實真相的時候,傳媒就已經迫不及待地拋出、銷售自己的觀點,傳媒代替了人們的感覺感受,傳媒創造的“虛擬環境”給人們裝上了感覺的假肢。傳媒有長期固定的從業人員,比分散的良芬不齊的受衆在控制社會新聞和輿論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現代社會人們不得不依賴於傳媒提供的信息而生存。傳媒改進舊的有弊端的生活方式,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和意義,爲大衆生產快樂、提供方便,試圖提高人們的生命質量,這對於受衆來說,似乎是一種福社。但另一方面,傳媒爲了利益採取冒險行爲,利用審美手段誘惑受衆上當,使受衆消費不良傳媒產品,這是對傳媒文化性的否定。

皮格馬利翁對藝術美付出的精神之愛,轉換成現代傳媒誘惑的生產流水線:夢工廠,造夢,策劃夢產品的推銷,精心打造逗引受衆的推銷手段,吸引受衆。受衆接受傳媒文化產品,有的心甘清願,有的迫於社會流俗身不由己,但都按傳媒策劃的路徑去逐夢。華茲華斯認爲強烈的情感起源於在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因爲情感需要一定的沉澱、間離和淡化。皮格馬利翁是以精神的付出澆灌出幸福之花,體驗到的是一種內斂的個人的真正愉悅。傳媒受衆卻是以物慾追求獲得一種社會認同,體驗到的是一種外在展示性的羣體角色歸屬的社會成就感,是以物質佔有和物慾消費行爲爲手段。傳媒製造的社會影像取代了受衆的個人感覺,傳媒強大的專業精英集團蔑視個體受衆對生活的思考創造能力,對傳統文化中張揚的欣賞者個體審美自由的至高無上主體地位不予尊重,傳統文化體悟說中“美在我心中”被置換成了現代傳媒文化消費論“美被我消費”。傳媒販賣掉文化美的時候,也販賣了文化所有的終極意義,耗散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審美價值。

三、審美核心內容的`耗散化

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文化必須爲一個社會或羣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爲文化,才具備審美價值。純屬個人私有的行爲,如自私、邪惡、傷人害人等,不爲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就不是文化。畢達哥拉斯學派把美視爲一種和諧比例。中國傳統文化推崇“文以載道”,認爲文化美是一種崇高,一種仁的道德,一種禮的秩序,一種至高的善。

生產力的發展激活了市場對工商業信息和政治生活信息的大量需求,現代傳媒產業能高效率提供信息,滿足生產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另外,爲了經濟利益的極大獲取,留住大衆的最大多數,傳媒不斷走向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爲民意的濃縮機構。傳媒提供“公共空間”的大衆化、平民化和普及化,傳媒散播輿論的巨大無形力量,深深吸納了大衆的關注和參與。當傳統文化在信息革命面前,越來越變得具有腐朽的經院氣時,精明的人及時地拋棄了它。文化實用主義藉助現代傳媒的推波助瀾,將慾望這種自爲的生命狀態的東西,變成了一種供理性精打細算的對象,進而給它賜封上一件具有普適性的公允而又合法的外衣。

自從大多數傳媒業產業化、市場化之後,政府放權實行宏觀管理,司法爲傳媒事業發展保駕護航,商品交易利潤原則對傳媒誘惑行爲採取寬容態度,大衆對傳媒誘惑評論離散化,加上寬鬆的言論環境,現代傳媒文化具備了發展的最好機遇。因爲產業生存壓力和追逐無限利益的野心,傳媒除了迎合政府和主流社會意見之外,藉助言論自由、思想自由之名,不斷偷樑換柱,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些報紙的副刊、盜版和非法刊印出版的書籍雜誌、某些電視廣告、淫穢音像製品、淫穢網頁等等,成爲誘惑手段最集中的使用媒介。另外,一些違法犯罪分子使用虛假信息進行詐騙,信息手段日新月異,媒介和受衆是隔離的,人們對沒有見過的信息內容和傳播往往沒有設防,使傳媒誘惑成爲信息犯罪滋生的源發地。製造慾望,推銷慾望,消費慾望,將個體生命潛在意識進行公開拍賣,這正是傳媒誘惑的墮落本色。無處不在的傳媒誘惑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狀態,這種狀態常常表現爲一種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懸空狀態,它既失去了從前傳統文化生存狀態的幸福感和道德感,也沒有對未來幸福的憧憬。

傳媒誘惑之美是實用美學以及平民視角的世俗之美,它顛覆恆久和崇高,以快速產生的新意境動態美(如香車美女、旅遊別墅、健康休閒等)代替傳統美學歷久彌新的文化經典意境靜態美(如駿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等)。傳媒之美是向着物慾享受快速奔跑的忽略記憶的運動美,文化經典之美是向着生命感覺執意停留的體驗真情人生的凝固美;傳媒之美是用於文化消費的,經典之美是用於景仰的;傳媒之美是衝動的,經典之美是理智的;傳媒之美是慾望,經典之美是理想;傳媒之美是喜新厭舊的,經典之美具有一種“進展到無限的企圖”的終極意義;傳媒之美急於顛覆以求新,經典之美追求“一種規範和高不可及的範本”。經典美是事物的一種特質,它使人的感官和理智感到快樂和愉悅,使人感官快樂和愉悅的傳媒文化消費很難說就是美的。經典美超越了欣賞者的個體侷限,將審美活動引向深刻的人類命運關注,喚起一種昇華了的崇高體驗。沒有人類高尚偉大靈魂的震撼,最高貴的藝術作品和自然都必定會永遠暗淡無光。

愛·倫坡認爲,幸福的四個基本條件是:大自然中的生活;一個女人的愛情;放棄一切野心;創造一種新的美。這四個基本條件是人在傳統農業文化中經典的詩意生存。現代傳媒誘惑投射的文化狀態與這四個條件恰恰相反:反自然原生態的人工製造生活;很多女人的“愛情,’;野心勃勃;毀掉一切美。支撐這四個條件的,是誘惑面前不斷產生的慾望,是商品交換時更多佔有的消費野心。慾望是快感,不是美感;消費是享有,不是幸福。現代傳媒文化沒有傳統文化的詩意抒情主題,它只是一個個斷片的物質影像,在堆積的影像面前,人類迷失了自己的核心精神信仰,影像對記憶的割裂使現代傳媒文化之美的核心內容耗散化。

四、大衆的媒體形象焦慮症候

從傳媒自身的特性來看,輿論“公共空間”的自由遊弋是傳媒吸引權力和弱者同時關注的獨具魅力之處。受衆私慾的遮蔽性需求與媒體擴張傳播領域以爭取絕大多數受衆的公開性、透明化特點有對立和衝突。傳媒誘惑生產迷人的生活方式和意義,需要相對開放包容的環境,而受衆個體隱私要求與社會“公關空間”適當間隔,以便儘量降低社會公德和法律對自己的貶斥和規約。因爲任何傳媒誘惑都有可能產生不利影響,在大量的信息轟炸下受衆個人是弱小的,容易失去自己的適當立場,形成傳媒如是說亦如是說的偏見。傳統文化中的個體生命自身的生態歷史是一種短暫的循環時間:從天亮(醒)到天黑(睡),從子宮到墳墓。這種無法改變的宿命,使孤獨的個體生命面對着那些神祕的、不可捉摸的、看不見但又無處不在的對象沉思默想,產生了個體寂寞生命特有的文化:向內積澱記憶和向外詩意抒情。 傳統文化經典運用文字濃縮社會各種美的現象,抽象出美的崇高,其文字精密的論說,“是一股不可征服的力量,它對讀者的靈魂進行一次愉悅的冒犯;無論何時當它衝破它應該衝破的地方時,就像朱庇特的大炮在吼叫和閃着火光的同時擊打目標,顯示了一個作家全部統一的力量。叫專統文化教會孤獨的個體生命面對着那些神祕的、不可捉摸的對象尋求和諧相處,使寂寞的個體生命經歷着不可掌控的悲劇宿命歷程時變得勇敢高尚,它是屬於自然生命個體的文化,它沉澱生命記憶,用感恩的心體驗欣賞生命一路走過的每一道風景,傳統文化滋養的個體生命是寧靜而審美的。到了後現代,傳統文化的寫實手法被現代傳媒攝像技術取代;文字被圖像取代;敘事藝術被新聞報道徵用;直接感受、捕捉和表達的生命體悟,漸漸被觀賞、模仿、複製所代替。現代傳媒使傳統文化的生命感悟(或者說詩學經驗)變得可疑。

於是,現代傳媒文化迅速顛覆了傳統文化的經院式詩學經驗,重視文化的實用性和商品性,將文化作爲交易產品來考慮,文化兜售取代了文化審美。在傳統文化語境中“美即善”,而在現代傳媒文化語境中“美即實用”。現代傳媒文化改變傳統文化美學創造永恆美的藝術理想爲利用美創造最大的經濟收益目的,所以,傳媒關注的不是美的問題,而是傳媒文化產業生存發展問題。爲了保持產業持久發展,媒體重視自己的社會正面形象,在行業競爭激烈、生存壓力極大的時候,遊離於社會責任和市場經濟利益兩大目標之間,在市場經濟自由競爭規則、言論自由法規的保護下,傳媒不斷拋出其誘惑機制。深受現實生活壓抑的人們對所謂“言論自由”、“權利平等”的傳媒給予了極大的期待。爲了博取大衆的閱讀和支持,傳媒把自己調整成爲傾聽弱者哭泣、容忍行爲焦躁、斥責暴力陰謀、理解仇恨憤怒的社會知音,人們甚至很大程度上不得不認爲傳媒是護衛弱者的仁慈使者。同時,傳媒啓動慾望策劃機制,不斷製造新的享樂圖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意義,使大衆在失落中開始躁動,在躁動中尋找生活目標,在尋找中迷失生活方向,在迷失中走向着傳媒誘惑指向的意境,在傳媒創造的“虛擬世界”中嘗試新的生活。於是,信息無處不在的現代傳媒社會歷練了一種現代人的新人格、新素養:他們善於觀察傳媒誘惑,能理性解剖傳媒誘惑內容中的各種意義價值,越來越精明地選擇傳媒誘惑可能增進自己益處的內容,拋棄傳媒誘惑中的欺騙成分和邪惡用意。當傳媒誘惑分裂傳統文化審美意蘊崇高感和整體性出賣文化產品時,將傳統文化審美活動中的鑑賞者變成了傳媒文化產品交易活動中的顧客(即受衆),審美主體特質的改變,使傳媒文化美的尊嚴被取締,現代傳媒誘惑促成的消費文化行爲耗散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審美價值,爲了保障傳媒產業的利益訴求,傳媒誘惑陷人了後現代文化審美的危機。現代傳媒文化的創新價值在於以滿足受衆精神需要爲指向,使受衆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精神愉悅可以依賴傳媒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傳媒主動提供文化產品向受衆推銷,傳媒誘惑在文化裝飾上可謂用心良苦:策劃文化美學意義,用影像聲光等組合成夢幻般意境包裝生活方式。傳媒雖然主動製造誘惑,但在受衆面前是十分被動的,甚至處於弱勢地位,傳媒誘惑迷人的產品需要受衆欣賞和消費才具有商品交易的價值。雖然傳媒和受衆的關係顯得比較複雜、困難,傳媒與受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發生良隆互動關係而真正完全拒斥誘惑的危害,兩者應當建構什麼樣的關係,還有賴諸多變項的確定。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傳媒誘惑面前飄忽不定的情感慾望有礙社會良好風俗的實現。在價值理念與現實經驗中,如果認爲傳媒誘惑數量龐大而且不能固定的受衆的慾望可以濫用,精神層面內容不能問罪,則必然會倡導對社會價值理念準則和公序良俗持不信任態度,最後則會使傳媒產生誠信危機。當被傳媒誘惑的受衆因爲不能克服自己人性的弱點而上了傳媒誘惑的當,墮落爲惡劣的人時,受衆仍是傳媒誘惑活動的主動消費者和自己墮落行爲頹廢意志的決定者,在傳媒誘惑中處於強勢位置。現代傳媒社會的“消費儀式”是個人慾望的,但更是集體公開的,媒體的透明度逼得現代人無處藏身,慾望這種極端個人化的私有東西越來越公衆化羣體化。大衆藉助傳媒曝光,展現自我,在傳媒信息空間獲得“我說故我在”的生存價值,在現代媒體面前全民參與的當代文化消費儀式中,形成現代大衆媒體形象焦慮的典型症候。

媒體形象焦慮症候表現爲人們對日常生活程式化的厭倦,文化消費走進日常生活,傳統文化審美的對象“陌生化”距離沒有了,文化產品被受衆在佔有中消費,美離欣賞者太近了,近得逼人耳目,令審美欣賞之心緊迫壓抑,精神得不到放鬆,在這種審美緊張中,審美就是消費,審美就是佔有。傳統文化審美態度被認爲是體驗或關照對象的一種特殊“無功利”態度。它關心的只是“爲自身的原因”來體驗對象,這種態度往往獨立於任何與實用性、經濟價值、道德判斷或者特殊個人情緒有關的動機之外。柏拉圖預言“美是難的”,作爲理想的美的典範,希臘雕塑中女神的美總是那樣高貴而完滿,神聖而不可企及。在古希臘,美是一種理想,一種神聖的、不可企及的典範,引導着希臘人的生活,溫克爾曼把“希臘雕塑的美學風格精闢地描述爲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作爲生活現象的世俗美學,亞里士多德承接柏拉圖的觀點所言:“人類由於志趨善良而有所成就,成爲最優良的動物,如果不講禮法、違背正義,他就墮落爲最惡劣的動物。現代傳媒引領人們不斷走向新意的生活,從傳統文化審美過渡到後現代的文化消費,傳媒誘惑徒有迷人的外表,沒有成熟的文化內質。特別是當代中國,古老的農民經驗與正在快速生長整合的市民經驗、地域本土經驗與信息全球化經驗混雜。中國現代傳媒文化產品雖然豐富,內容卻單調劃一;傳媒產業整合力度大,但特色化產品少,文化品牌意識差。市場運作中傳媒誘惑手段文化品位較低,文化內蘊虛空,沒有創造出那種真正的審美經典系列,它能跨越中國傳統文化,濃縮中華文化現代文明的光榮,凝聚民族精神的高貴靈魂,引導人民走向光榮與夢想同在的全面增進幸福的新生活。

五、結語

傳媒誘惑以言論自由爲避風港,以創新生活意義、增進幸福爲名催發個人享受,爲討好受衆拆卸傳統文化沉澱的禁區,與經濟合謀,造成現代傳媒文化核心價值抽空的深刻文化危機。當傳媒誘惑迷人的視圖裝飾着人們夢想的時候,卻奪走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基本記憶”。人們在逐夢中來不及整理好日常生活的家長裏短,就在享受中遺忘了感恩,驀然回首,“詩意棲居”的人生妙境在實實在在的生活點滴中,在真實的情感感覺中,它不是那虛擬的世界,不是那媒體圖像複製的故事。據說“不朽的神靈因一個人的罪孽要給予懲罰時,常常先給他們一時的興旺和比較長期的安寧,這樣他們才能在命運突然轉變時感到格外慘痛。”吻從們應格守社會道德責任的底線,糾正自己狂放悠縱行爲對社會公序良俗的不恭,人類代代繁衍,生生不息,任何一個時代的每一個生靈,都是一個故事,是一本讀不盡的書,每一個故事的結局都希望是人性的高貴、審美的經典、生命的幸福。在創設現代傳媒新文化美學的複雜跑道上,不要忘了欣賞那傳統文化的好風景,追求美的高雅趣味,這樣纔不負天地鍾靈毓秀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