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論文

思維的積極性、求異性廣闊性、聯想性等是發散思維的特性,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這些特性進行訓練與培養,既可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學校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條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勇於創新的精神。小學數學教學從一年級起就擔負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談幾點看法。

怎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論文

第一,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

要明確各年級都擔負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一開始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例如:開始認識大小、長短、多少,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比較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10以內的數和加、減計算,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數的組成就有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逐步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內數的'概念,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學會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從一開始就有可能不自覺地把學生引向死記數的組成,機械地背誦加、減法得數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級養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以後就很難糾正。例如:在一年級《乘法初步認識》一課中,教師可先出示幾道連加算式讓學生改寫爲乘法算式。由於有乘法意義的依託,雖然是一年級小學生,仍能較順暢地完成了上述練習。而後,教師又出示4+4+4+4+2,讓學生思考、討論能否改寫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經過學生的討論與教師及時予以點撥,學生列出了4+4+4+4+2=4×5-2=4×4+2=2×9……雖然課堂費時多,但這樣的訓練卻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尋求新方法的積極情緒。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還經常利用“障礙性引入”、“衝突性引入”、“問題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發學生對新知識、新方法的探知思維活動,這將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慾。在學生不斷地解決知與不知的矛盾過程中,還要善於引導他們一環接一環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第二,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

不論是開始的複習,教學新知識,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例如:複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經驗的教師給出式題以後,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計算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於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滅錯誤。經過一段訓練後,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想一想怎樣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新知識時,不是簡單地告知結論或計算法則,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後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或計算法則。例如:教學兩位數乘法,關鍵是通過直觀引導學生把它分解爲用一位數乘和用整十數乘,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清整十數乘所得的部分積寫在什麼位置,最後概括出用兩位數乘的步驟。

學生懂得算理,自己從直觀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計算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在教學中看到,有的老師也注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但不是貫穿在一節課的始終,而是在一節課最後出一兩道稍難的題目來作爲訓練思維的活動,或者專上一節思維訓練課。這種把培養思維能力只侷限在某一節課內或者一節課的某個環節內,是值得研究的。當然,在教學全過程始終注意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下,爲了掌握某一特殊內容或特殊方法進行這種特殊的思維訓練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來代替教學全過程發展思維的任務。

第三,培養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

這就是說,在教學數學概念、計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如測量、畫圖等)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係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徵,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如:教學長方形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長方形,告訴學生這就叫做長方形。而應先讓學生觀察具有長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邊和角各有什麼共同特點,然後抽象出圖形,並對長方形的特徵作出概括。教學計算法則和規律性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例如:教學加法結合律,不宜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就作出結論。最好舉兩三個例子,每舉一個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個別判斷。如(4+5)+7=4+(5+7),先把4和5加在一起再同7相加,與先把5和7加在一起再同4相加,結果相同〕。然後引導學生對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等號左端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而等號右端都是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結果不變。最後作出一般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加法結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學到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然後再把得到的一般結論應用到具體的計算(如48+34+46)中去並能說出根據什麼可以使計算簡便。這樣又學到演繹的推理方法至於解應用題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係,這裏不再贅述。例如:四則運算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繫的。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加與乘之間則是轉換的關係。當加數相同時,加法轉換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轉換成加法。加減、乘除、加乘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繫。如125-5可以連續減多少個5?應要求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從減與除的關係去考慮。這道題可以看作125裏包含幾個5,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的訓練,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靜止看問題,使所學知識有所昇華,從中進一步理解與掌握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又進行了求異性思維訓練思維的廣闊性是發散思維的又一特徵。思維的狹窄性表現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變化,就不知所云。反覆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是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辦法。可通過討論,啓迪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次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重視計算結果,要針對教學的重難點,精心設計有層次、有坡度,要求明確、題型多變的練習題。要讓學生通過訓練不斷探索解題的捷徑,使思維的廣闊性得到不斷髮展。要通過多次的漸進式的拓展訓練,使學生進入廣闊思維的佳境。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多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不僅要讓學生多掌握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靈活多變的解題思維,從而既提高教學質量,又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