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自主思維能力的培養論文

一、創設假設情境,啓發學生

小學數學教學中自主思維能力的培養論文

有時教學課堂很難給學生一個想象空間,教師需要藉助外在事物來對學生進行假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從而掌握和吃透知識。尤其是小學生,由於年紀小,閱歷少,很多東西都沒接觸過,這就要求教師將數學課本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繫,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去感觸、去體會,幫助學生形成創新思維。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4課“認識物體和圖形”中,教師就可以在備課前準備很多積木,各種形狀的積木都準備20個,上課前放到講臺那裏,然後讓學生一一辨認都是什麼圖形,最後用這些積木巧妙地搭出一個房屋造型,再讓學生猜出這個是什麼物體,在邊玩邊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開動大腦,思考問題,而不是讓學生憑空想象。數學課堂結束後,還可以讓學生利用積木搭出更多的物體形狀,讓別的同學猜,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採用一題多變,誘發思維

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要多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如一題多變,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誘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題思路。經常採用一題多變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漸漸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這樣有利於學生養成發散思維,不會形成片面狹隘的思想,有利於健全人格的培養。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3課“分數的除法”中,教師就可以先提問學生,23=?,很多學生肯定認爲這道題是除不盡的,找不出答案,因爲之前都是學的整數,沒有接觸這個,老師在這裏可以先打個啞謎,讓學生帶着疑惑去學習。然後提出問題:

①班級買了124套課本,發給學生90套,還剩幾分之幾;

②班級買了124套課本,發給學生90套,發出去幾分之幾;

③班級買了124套課本,發給學生90套,買來的比剩下的多幾分之幾等等。

讓學生一一去解答,這樣對分數有了深刻認識,然後再讓學生回答一開始的問題,漸漸地就掌握了分數的使用,告訴學生,原來除不盡的.都可以採用分數來表示,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三、重視理論訓練,完善思維

學生在做題時,最害怕的就是應用題,沒有掌握解答應用題的技巧和方法,導致這方面能力很薄弱,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理論訓練,正確審題,理順思路,從而求出正確答案。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乘法和除法”中,教師可以出這道題來檢測學生:一施工隊,2天8人可以建長爲320米,那麼計算4人16天可以建多麼長?根據這道題,教師可以採用以下解題思路。

①採用倒推方式進行解答:題目給出2天8人可以建長爲320米,可以得出每人每天可以建多少米,然後用題目要求來計算出4人16天建多少米,答案爲320÷2÷8×4×16=1280。

②採用順推方式進行解答:題目給出2天8人可以建320米,可以求出每人每天建多少米,那麼4人16天可以建320÷2÷8×(4×16)=1280。

③採用推理、假設方式來解答,已知2天8人可以建320米,那麼4人16天剛好是2天8人的2倍,則4人16天的結果也應該是320的2×2倍,則答案爲320×2×2=1280。

通過以上3種方法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很清晰地學到應用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在進行解題時,只有保證思路清晰,審題正確,才能進行多渠道的解答,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總而言之,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養成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是教師的職責和義務所在,更是教學大綱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師的正確引導很關鍵,學生的主動性更不容忽視,只有二者同時達到,才能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完成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鍛鍊,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從而培養出大量具有自主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