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小學的數學論文

一、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主要問題

探究式小學的數學論文

(一)探究式學習被少數成員主導

探究式學習通常採用的是組間異質的方式,將知識水平、言語表達、質疑程度等表現不同的學生進行合理的分配,形成探究小組,目的是促進成員之間的相互學習,但是在實踐中因爲中小學成績因素的影響,探究式學習常常被少數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主導。例如,“幾和第幾”的學習中,教師採用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分爲三個探究問題:第一,“幾”的數學含義;第二,“第幾”的數學含義;第三,舉例說明“幾和第幾”;第四,在小組間開展“幾和第幾”的練習。以第一個問題爲例,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引導學生從生活實例中總結含義,即回憶生活中什麼地方用到過幾,舉出十個例子,分別說出具體例子中“幾”的含義,探究小組由8個成員組成,但是在小組發言中只有3名小組成員發言,即使其他成員有相對應的補充,也都被這3名成員予以否定,在該小組的展示中,也只是由這3名成員進行重難點的講解,其他成員要麼沒有展示,要麼是根據3名主成員的安排,進行一些簡單問題的回答,或者是讀數學含義。這樣的探究式學習成爲少數學生展示和討論的舞臺,沒有成爲促進小組內每一個成員發言和能力發展的'機會,這是與探究式學習的精神相悖的。

(二)探究式學習沒有發揮教師的促進作用

探究式學習不僅需要與同伴進行交流,而且也需要教師發揮促進作用。在實踐中,可以看到教師將小組學習的任務佈置給小組後,便開始自己看教案,或者在小組間隨意走動,等待小組合作的結束。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新知識都能通過生生交流解決,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疑惑時需要教師的指導,學生間交流規則的遵守需要教師的監督。例如,在“通分”第一課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於“通分是需要把不同分數的分母用相同的分母表示的內涵”能夠理解,但是學生在找公倍數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以及對於最小公倍數如何確定存在疑難,通過學生間的探究並不能完全解決,這時,就需要教師通過已有知識進行講解和說明,提升探究式學習的有效性。

二、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組織探究教學的內容

小學數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第一部分是要求學生識記的概念的內容,例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以及球的認識,這是學生結合實物可以掌握物體的基本特徵,並在生活中進行辨識,這部分內容沒有思維分析和理解的難點,只需要學生藉助實物進行認識,不需要以探究教學的方式開展。第二部分是需要補充大量邏輯知識,或者需要超越學生年齡特徵的數學分析能力才能夠理解和掌握的內容,例如,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這個過程中需要聯繫學生之前關於一位數乘法的計算,更爲重要的是涉及進位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是新知識。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很多,在學習階段,教師應該爲學生示範做出標準作答的步驟,引導學生按步進行計算。對於小學生的知識水平來說,探究進位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會造成許多解題錯誤,影響學生規範解題習慣的養成,這些內容還是以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教學比較適合。第三部分是要求學生理解的一些教學內容,例如,在“加法交換律”的學習過程中,交換的概念對於小學生來說是熟悉的,而加法交換律的內容也是比較簡單的,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結合已有的知識就可以解決,像這樣的知識的課堂教學可以探究教學的形式開展,一些知識的擴展式練習中,例如,“鐘錶”的認識,這個知識學生在學習後知道了識別的方法,但是要真正認識時間,需要以小組爲單位展開探究學習,進行不斷的練習和訓練。

(二)合理組織探究式學習的形式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探究式學習都是整節課以學生爲主體,通過學生的小組交流、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展示以及教師的指導組成,這種形式的探究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學生的思想,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的客體向主動學習、主動探究轉化,有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內容學生都能夠通過自主學習來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教師在有限教學時間內的少量內容的補充並不能充分地解決問題。因此,我提出根據教學內容開展整節課探究學習與課程內容局部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以達到保證教學深度和學生探究學習的黃金點。例如,“角的度量”的學習,不僅需要教師通過對角的度量的方法進行示範和講解,而且需要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展開探究學習,利用同伴的力量糾正自己的度量錯誤,掌握正確的度量方法,這樣的內容應該以局部探究學習的方式進行,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促進學習的有效性。對於在加法交換律教學基礎上的乘法交換律,則可以完全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開展整節課的探究學習,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融會貫通的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