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利率匯率改革論文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存款準備金制度概述;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功能演變;近期我國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背景分析;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貨幣政策效應分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存款準備金被視爲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爲保證客戶提取存款並進行資金清算需要而存入中央銀行一定數額的資金、建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爲了保證銀行券和客戶存款的兌付、1984-1998年:中央銀行籌集資金手段、1998-2004年:一般性貨幣政策操作工具、2004年至今:一般性與結構性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與支付清算保證、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信貸規模激增、國際收支順差矛盾突出、固定資產投資及房地產投資過熱、公開市場業務及再貼現具有一定的侷限性等,具體請詳見。

推進利率匯率改革論文參考

摘要: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存款準備金被視爲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其中,存款準備金因爲其貨幣乘數效應而會給社會金融及經濟帶來較大的影響,因此往往是中央銀行慎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我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從2003年的6%逐漸提高至2007年末的14.5%,2007年年內竟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達10次之多,存款準備金躍然成爲我國實施貨幣政策的常規工具,本文旨在對我國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背景及效應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存款準備金在我國貨幣政策中的作用。

關鍵詞: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制度貨幣政策

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存款準備金被視爲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其中,存款準備金因爲其貨幣乘數效應而會給社會金融及經濟帶來較大的影響,因此往往是中央銀行慎用的貨幣政策工具。目前,在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存款保險制度的西方國家,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有逐漸趨於零的發展趨勢,而我國卻恰恰相反,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從2003年的6%逐漸提高至2007年末的14.5%,2007年年內竟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達10次之多,存款準備金躍然成爲我國實施貨幣政策的常規工具。

一、存款準備金制度概述

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爲保證客戶提取存款並進行資金清算需要而存入中央銀行一定數額的資金,金融機構按規模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準備金佔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一般來說,實施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國家中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一旦獲得儲戶存入的存款,就須將一定比例的存款再存入作爲貨幣管理當局的中央銀行。這種貨幣管理制度就是通常所說的存款準備金制度。

建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爲了保證銀行券和客戶存款的兌付。隨着中央銀行制度的建立它正演變爲央行調控金融機構存款派生能力和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這一制度下,商業銀行等存款機構通過存款準備金賬戶進行資金清算和流動性管理,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信貸資金供應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有研究認爲,完整的存款準備金制度工具的內涵不僅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確定和調整,還包括所需繳存的金融機構、不同類型存款(資產)的存款準備金率、可以作爲存款準備金的資產類型、存款準備金的計提方式、存款準備金是否付息與(付息時)付息利率的確定和調整,以及違反這一制度的相關罰則等。但存款準備金率的確定和調整仍然是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核心,也是本文闡述的重點。

存款準備金制度具有較強的告示效應。存款準備金比率升降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預示圖,中央銀行調整準備金比率是公開的、家喻戶曉的行動,並立即影響各商業銀行的準備金頭寸。因此,調整準備金比率實際上是中央銀行的一種有效宣言;存款準備金制度有強制性。存款準備金比率一經調整,任何存款性金融機構都必須依法執行;另外存款準備金制度通過決定或改變貨幣乘數來影響貨幣供給,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巨大波動。因此存款準備金制度通常被認爲貨幣政策的一劑“猛藥”。

二、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功能演變

依據存款準備金制度在我國貨幣政策操作體系中實際發揮的作用,其功能演變大致分爲三個階段:

(一)1984-1998年:中央銀行籌集資金手段

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於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1984年,最初設定的目標是爲人行籌集資金,用以支持信貸結構從而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爲大型建設項目融資。存款準備金制度成爲人民銀行從而中央財政獲取資金的重要手段之一,與此相對應,人民銀行對存款準備金支付相對較高的利率。

(二)1998-2004年:一般性貨幣政策操作工具

1998年同業拆借市場的恢復運行,改變再貼現利率的生成機制,我國基本上構建了間接型貨幣政策操作程序架構,存款準備金制度也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一般性貨幣政策操作工具。然而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以及利率工具難以在短時期內成爲我國調節銀行信用總量的有效工具,所以爲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存款準備金制度成爲頻繁應用的主要貨幣政策操作工具。

期間存款準備金率經歷了三次調整,其中1998年3月21日,央行對存款準備金制度進行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七大項,核心內容有二:合併備付金賬戶與準備金存款賬戶;將存款準備金率由13%下調至8%。

(三)2004年至今:一般性與結構性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與支付清算保證

面對2003年來我國出現的.經濟過熱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過熱特徵,央行創造性地將存款準備金制度工具改造成具有結構性調整功能的一般性操作工具,即將銀行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的確定與其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等指標聯繫起來,從而實現了貨幣政策職能與金融監管職能的有機結合,也創造性地發展了對存款準備金制度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屬性。

特別是2006年7月至2007年末,由於我國金融體系流動性過剩,爲了防止經濟由過快向偏熱發展,央行頻繁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僅2007年年內上調竟達10次之多,存款準備金率也由2004年的7%調至2007年末的14.5%。存款準備金制度已經成爲央行經常使用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

三、近期我國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背景分析

2006年7月以來存款準備金率的頻繁上調主要針對流動性過剩問題,希望通過此種方式對資金的流動性進行回籠,對整個經濟實施宏觀調控,防止經濟由過快向偏熱發展,防止通貨膨脹。

1.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信貸規模激增

據統計,截至2006年11月,銀行人民幣存貸差已達11萬億元,銀行手中可供使用的信貸資金空前氾濫,截至2006年9月各項貸款合計爲221035186億元。對於以盈利爲目的的商業銀行來說,出於自身收益的考慮,在流動性嚴重過剩的壓力下,商業銀行的放貸熱情必然提高。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銀行完成重組和IPO這種融資的增加實際上是資本金的增加,擴大了商業銀行信貸的槓桿效應,可以使銀行的新增貸款成倍增長。如果不把流動性控制在適當水平,銀行過度擴張貸款的壓力會再度上升信貸規模將出現高速反彈,這勢必會加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過熱現象。

2.國際收支順差矛盾突出

中國海關總署1月11日發佈的統計數據表明,2007年全年中國進口總額9558.2億美元,出口總額爲12180.2億元,累計貿易順差爲2622億美元。2007年末國家外匯儲備已達15282億美元。高額貿易順差及外匯儲備形成了鉅額的外匯佔款,直接增加了基礎貨幣投放量,再通過貨幣乘數效應,造成了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度增長加劇了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的壓力。

3.固定資產投資及房地產投資過熱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前3季度,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爲61800億元,同比增長達28.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15個百分點;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爲10062億元,同比增長達2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7.3%,增幅雖比上半年回落2.15個百分點,但依然比去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指標仍在高位運行。

4.公開市場業務及再貼現具有一定的侷限性

近年來,爲了對衝由於購買外匯而增加的基礎貨幣,中央銀行加大了在貨幣市場進行債券正回購、發行中央銀行票據等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但這一貨幣政策工具的操作在對衝持續剛性增長的外匯佔款時,受到了一定限制;而我國目前的再貼現率已經較高,上調再貼現的空間有限。由此,提高準備金率成爲中央銀行可以動用的較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四、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貨幣政策效應分析

1.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的預期效應

2007年1月末我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爲34萬億元,從理論上看,存款準備金率每上升0.5個百分點,可凍結資金約1700億。而2007年1月之後存款準備金率經9次上調,由9.5%上調至14.5%,累計上調5個百分點,凍結資金約1.7萬億,而依據貨幣乘數的原理,在理論上央行可以凍結的資金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商業銀行的資金總量,防止信貸資金氾濫,緩解控制流動性過剩問題。

此外在三項貨幣政策工具中,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效果更加直接、作用範圍廣、政策時滯時間短、央行調控的主動性更強。而且存款準備金率具有非常強的告示效應,存款準備金率的一再上調錶明瞭中央的調控態度與調控決心,進而間接影響微觀個體的投資預期。

2.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效應侷限性

首先,金融創新弱化了存款準備金制度作用的力度。存款準備金制度發揮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中央銀行調高或調低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相應減少或增加,從而收縮或擴大信用。這裏,存款準備金制度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條件是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相對固定,這樣才能對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做出反映。金融創新破壞了這一前提條件,由於金融市場和金融業務的創新,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創新業務和創新工具輕而易舉地通過貨幣市場調整其超額準備。超額準備彈性的增大,使存款準備金制度的作用力度減弱。

其次,政策的時滯效應影響了存款準備金制度調控的短期效果。從國內經濟形勢過熱,銀行資金流動性過強,到央行意識到必須採用一定的措施進行調整,是一種認識時滯;從認識到央行決定採取實際行動,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所需要的時間是此項貨幣政策的內在時滯;而提高了存款準備金以後,到對宏觀經濟活動發生影響,取得效果,需要更長的時間,即外部時滯。一般情況,央行採取措施以後,不可能馬上引起最終目標的變化,需要通過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慢慢影響各個單位的經濟行爲,從而對政策的最終目標產生影響。另外由於政策的時滯效應又可能帶來矯枉過正的副作用。

再者,國際收支順差沖銷了存款準備金的調控效果。流動性過剩問題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國內問題。在國際國內因素綜合作用下,我國仍面臨着鉅額貿易順差的壓力。而外匯佔款會在很大程度上衝銷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的緊縮銀根的效果。

因此,鑑於我國目前宏觀經濟形勢的複雜性,以及國內外金融市場形勢的整體變化,單純的依靠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難以實現緊縮的貨幣政策,達到宏觀調控的目標,還應輔以多種貨幣政策,積極推進我國利率及匯率改革,以更好地控制資金的流動性,使宏觀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鑫,張玲.《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緣何頻繁化》.《商場現代化》,2007,2.

[2]張敬國,王曉紅.《近年來存款準備金在貨幣政策調控中作用的變化》.《經濟研究參考》,2006(95).

[3]黃詩城.《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政策評析》.《發展研究》,2005(5).

[4]王麗.《試析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政策效果》.《商業經濟》,2005(6).

[5]芮莉.《論貨幣政策工具的優化——關於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改革與完善》.《經濟問題探索》,2004(3).

[6]朱恩濤,朱瑾.《存款準備金制度工具新解——內涵、作用機理與發展趨勢》.《經濟問題探索》,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