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障礙與學校體育教學論文

論文摘要:體育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體育教學擔負着培養大學生身心健康、享受體育、終身受益的使命。瞭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分析他們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積極幫助他們排除心理障礙,才能圓滿完成體育教學的任務。

大學生心理障礙與學校體育教學論文

論文關鍵詞:體育教學 大學生 心理障礙 身心健康

大學生作爲一個特殊的羣體,其身、心還處在尚未完全成熟期,他們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着他們的發育和成長。在體育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幫助他們提高心理防禦能力,提高健康水平。

一、大學生常見心理障礙及原因分析

心理障礙是指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異常現象。研究表明,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及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1、不適應大學生活。大學生人校後,有來自學習上的、生活上的、思想上的諸多不適應。大學中的教學方法、授課形式、學習方法都可能不同十中學時代,不是機械記憶、死記硬背就能接受了的。有些學生可能會找不到學習方法,產生不知所措、茫然一片的感覺。生活中也會因爲遠離父母,置於新的環境中,而覺得不習慣和單調乏味。這對於獨生子女特別是性格孤僻的新生來說,更是一大難題。在思想上,他們也有不適應的具體表現,如現實與理想的偏差,理想中的自豪感與現實中的自卑感的矛盾等。這些不適應或多或少地會使他們的情緒受到影響,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如焦慮、壓抑、煩躁等。

2學習負擔過重。除了正常的並不輕鬆的學業外,在大學校園裏周而復始的“二點一線”式的學習生活中,他們爲了考研而不惜犧牲休息時間長時間啃外語,爲了找工作相對容易一些而參加各種培訓班,想方設法考取各種資格證一殊不知這樣的超負荷運轉是一種有害身體健康的方式,長期學習負擔過重將使大腦過度疲勞、活動機能降低,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學習成績滑坡。再加上輿論壓力、精神刺激、情緒持續處於緊張狀態,就會導致緊張、憂鬱等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況且,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大學生在學習上、生活中都會遇到競爭對手。如果心理承受能力較低,不適應這種充滿競爭的環境,就會怨天尤人,悲觀失望,也會成爲不良刺激,造成心理障礙。

3、就業壓力太大。並軌以後的大學實行的是“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取”的機制,採用的是“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模式。學生畢業後能否就業,就成爲每一個在校大學生必須考慮的頭等大事。特別是大學擴招以後,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學生既想找到理想的工作,自己又沒有實踐經驗;還有些學生好高鶩遠、眼高手低。這些矛盾的存在,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緒,併產生一些消極想法或心理問題。

4、家庭及各種挫折的影響。生活中的挫折,如失去親人,失去友誼,或是家庭中的重大變故、失戀等等;學習中的挫折,如考試成績不佳,投出的文章未能發表,等級考試沒有通過,等等。這些都會給大學生帶來思想負擔,造成心理障礙。還有的學生因爲專業選擇不當,造成學習積極性下降;有的學生因受到挫折而產生偏執、強迫等心理障礙,導致恐懼症、攻擊行爲甚至自殺。此外,家庭背景、成長環境上的差距,也使得大學生人際關係出現了裂痕。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學生或是下崗職工的子女,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卑心理,不願與他人多交往,更怕別人看不起自己;而來自富裕家庭的子女,則往往表現出目中無人、驕傲自大等不良習氣。這些因素都可能帶來大學生不同表現、不同形式及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二、心理障礙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人的心理活動總是和人的生理狀態相聯繫的。一般性的心理活動不會給人的健康帶來明顯的影響,而強烈的、持續的心理活動會給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從而影響人的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等。尤其是持續而強烈的消極情緒,可以引起神經系統功能的失調,導致各種神經官能症的產生。如神經衰弱(失眠、多夢、頭痛、心悸、全身不適等)、強迫性神經症(反覆出現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爲,如不自覺地產生一些不合理的、荒誕的念頭,但又無法自控)、意病(大哭大叫、抽搐甚至昏迷)、恐怖症(具有條件反射的性質,當某一確定事物或情境引起焦慮時而出現煩躁不安、發抖或產生進攻行爲等)、疑病症(懷疑自己得了某種實際並沒有的疾病,並出現一系列症狀)等。 一個人如果長時間處於焦慮緊張情緒狀態中,會引起胃腸等消化系統疾病。美國生理學家坎農曾在本世紀初做過大量實驗研究,發現人在焦慮、憂鬱時會抑制胃腸蠕動及消化腺體的分泌,引起食慾減退。另外,強烈的憤怒、仇恨、焦慮情緒,還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統的疾病,出現心率不齊、高血壓、冠心病、血糖增高、呼吸加快、短促,甚至導致腦血栓、心肌梗塞或暫時性的呼吸中斷,心電圖發生明顯的變化。研究表明,在各種心理因素中,尤以心情憂鬱對健康的損害最爲嚴重,占人類死亡原因85%的八大死因中心情憂鬱症居第七位。大學生中存在的上述心理障礙,不僅會引起心理疾患而且還可能引起機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紊亂,導致疾病,影響健康。

三、學校體育教學對克服心理障礙的作用

在體育教學中,注重對大學生進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是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基礎和心理基礎。一個人,只有對社會、對人生有正確的認識,才能科學地分析周圍發生的.事情,並做出適度的心理反應。體育對人的影響和改造已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生物學意義上的運動,而是始終伴隨着心理活動並對身、心都有影響的了個學科。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可以愉悅身心,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通過體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學生對集體的義務感、責任感,有助於形成自制、剛毅、勇敢等良好的意志品質(例如,集體項目的訓練或是代表集體參加比賽,對集體主義思想的形成更加有益)。通過體育鍛煉,能夠磨練意志,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在體育訓練和比賽中,對學生的自覺性、果斷性、自制力、堅韌性等意志品質的培養,以及在困難中勇於奮鬥的堅毅品質的形成和自信心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體育教學中,能夠對學生有效進行心理承受力的培養。心理承受力的鍛鍊是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個人對情感刺激反應的品質之一。體育競賽中是沒有常勝將軍的,我們要在教學和比賽中,有意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力,讓他們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理性地面對現實,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尤其在面對失敗的時候,要冷靜地思考問題,找出失敗原因,在逆境中奮起。在成績面前,又不能驕傲自滿,而應腳踏實地,繼續前進,勝不驕,敗不餒。這纔是真正的心理健康的體現。

體育教學還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晴緒。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任何人都可能遇到這樣那樣不愉快的事情而影響到情緒和健康。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對有不同愛好、不同要求的同學提供了消遣娛樂、鍛鍊的機會。在不如意時,在消極悲觀失望時,和同學去打打球、跳跳舞,便可以轉移注意力,營造良好的心情。

體育鍛煉也可以塑造形體美,姿態美。體育鍛煉在提高人體內臟器官系統機能良好、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同時,還可以使形體優美,肌肉富有彈性,皮膚潤澤,神采奕奕,精神抖擻。這種美的感受作用於人的心理,還會讓人產生愉悅的心情,飽滿的情緒,使人充滿活力,青春永駐。因此,在體育理論教學中,應適當增加學生心理衛生知識的教育。使學生較系統地瞭解心理健康的標準、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心理保健知識;幫助學生提高心理耐挫能力,學會逆境中奮起,學會自我保護、自我控制,合理宣泄不良清緒,預防心理障礙及心理疾病的產生,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