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信息化平臺規劃的設想及推廣建議論文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其中大量的民營經濟體成爲了承擔經濟增長和貢獻稅收的主力軍,民營經濟在宏觀層面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繁榮的背後也避免不了存在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於信息化平臺規劃的設想及推廣建議論文

在過去的十年間,伴隨我國改革開放近30年的“人口紅利”逐漸淡化,中小企業尤其是以加工製造爲主的經濟體,逐漸失去勞動力成本的優勢,雖然大量企業也在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和產品創新擺脫曾經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模式,但是對於勞動力的需求並沒有完全得到滿足,尤其是對於技能型勞動力的需求反而有所上漲。同時,隨着我國社會結構“老齡化”的進程以及城市開發造成城區周邊村鎮的城市化,大量勞動者也在此階段形成了新的工作需求。那麼如何將勞動者與用工企業之間形成高效對接,達成勞動力高效就業也就成了新的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低效率就業現狀

客觀來說,在近幾年政府各方面政策和扶持之下,曾經充斥媒體的“招工難、就業難”等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的緩解。在課題組的前期調研中,有超過八成的企業HR、一線勞動者表示,最近12~18個月以來招工、就業的難度並不大,但是一系列的數據卻又反映出招聘就業不難,從業困難的情況。

接受調研的17家用工企業HR認爲,新上崗勞動者的崗位適應性普遍不高,即勞動者具備的初始技能與企業的需求差異較大,超過九成的.勞動者需要接受培訓方可上崗,超過八成的勞動者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前並不清楚該崗位所需要的技能甚至工作強度,僅有部分掌握國家通用技能評定的勞動者,會優先選擇技能匹配的崗位,如電工、司機等,也就是說擇業的盲目性相對較高。

在受訪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數據統計中,勞動者在企業工作的平均時間爲19個月,這個數據的形成相當的極端化,一部分穩定員工跟隨企業發展形成了超長的工作年限,而大量的新員工則以極高的流動率大幅拉低了這個數據。在將調研數據進行整合分析之後,筆者得到一個粗略的數據,企業每產生1,000萬元的產值,因人力成本浪費造成的費用支出約爲6.5萬元,而這部分成本將直接扣減企業的淨利潤。

通過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勞動力就業的效率之低以及由此產生的人力資源浪費和人力成本攀升對企業的積累性傷害有多大,而這僅是能夠看到的顯性傷害。因此,構建信息化平臺以提升勞動力就業效率的思路得到企業HR高管及受訪勞動者的一致認同。

二、信息化平臺構建設想

(一)具備產業鏈性質的信息平臺。用工企業反映的勞動者初始技能不足的情況,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形成穩定並不斷擴大的產業工人集羣。以廣東佛山陶瓷產業爲例,在佛山周邊200公里半徑內陶瓷生產加工產業鏈相對健全完善,該產業的勞動者一旦選擇重新擇業,基本上會優先同類企業進行選擇,而相應的技能熟練度和崗位適應度也就比較高。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在招聘勞動者時不需要進行重複的崗位培訓,大大提高了勞動者就業效率,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生產效率及品質。

但是,受限於我國地方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大部分地區無法形成規模化的產業鏈以及產業工人集羣,這就需要通過信息技術創造一個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產業信息化平臺。相同產業、企業的用工需求或者掌握某類產業技能的產業工人集羣可以通過該平臺快速、精準的相互檢索並交換信息。

(二)供求信息對等交互的平臺。在調研過程中超過95%的勞動者反映並不希望頻繁的更換工作,但是由於應聘時並不瞭解該崗位的技能需求乃至勞動強度,在進行了短時間的適應後不得不重新擇業。而用工企業的勞動力招聘信息發佈的也相對簡單,如招聘普工、招聘操作工等信息充斥着現在主流的招聘渠道,這就造成了雙方需求信息的交互障礙,而這一障礙也勢必導致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後再流失。因此,在信息化平臺的構建中,必須對需求信息的量化及精準化進行界定。

(三)操作便捷高效的信息平臺。互利雙贏是現今時代各方均在大力宣揚的口號,那麼在構建信息化平臺解決高效就業的過程中,用工企業和勞動者雙方之間如何形成互利呢?

勞動者調研數據顯示,六成以上人員爲80後,基本上可以熟練地使用網絡以及目前主流的移動通信方式,並且有超過四成的被調研人羣表示,願意通過網絡、短信或微信瞭解招聘單位信息及求職。因此,在構建信息化平臺時,可以結合飛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終端,通過微信、微博等公衆認知度較高的移動應用,利用科技手段大幅度降低檢索信息和發送信息的週期,從而通過效率提升來爲企業和勞動者提供一個真正互利的平臺。移動應用的設計維護費用可以通過適當收取企業費用的形式來支撐該平臺的正常運轉。

(四)擁有較高公信力的信息平臺。目前,勞動者尋找工作的主要途徑不外乎商業網站、勞動力市場、中介以及經人介紹,而這些途徑常常會出現一些虛假信息或者違法招工等行爲,降低了勞動者的擇業安全性保障。因此,在構建信息化平臺過程中,重中之重就是要有地方政府的參與,甚至用工企業的資格審覈也要有政府的身影,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供需雙方的基本利益,從而快速地推進信息化平臺的實際應用。

因此,信息化平臺建設應以政府相關部門爲核心,運營商爲技術支持骨幹,綜合考慮企業、社區和勞動者的應用需求,具體功能結構如圖1所示。(圖1)

三、平臺推廣建議

作爲一個面向廣大勞動者和大多中小型民營企業的公共平臺,建設和推廣過程將會相對較長。整個過程中,政府職能的有效利用將是重中之重,只有相關部門鼎力支持,企業的認知度才能得到保障,運營商的非盈利性網絡支持纔能有效地開展。

建議以一個地區爲試點,通過逐個行業的拓展形成地區性的信息化就業平臺,再將成功經驗複製到周邊地區,在具備3~5個區域站點的良性運作之後進行區域合併,再向更大區域拓展,直至形成一個通用的公共信息平臺,其中對於職業學校及現有的公共網絡平臺整合也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所謂“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在現今信息化的大時代,要依託創新,尋求變化,改變曾經的熟門熟路,尋找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式,用信息化提升合作效率,用信息化降低不良成本,用信息化走出一條勞動者高效就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