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客戶電現網絡調整分析

摘要:本文針對嘉興市提出電網規劃中要在110kV變電所中取消35kV電壓等級的問題,認爲35kV供電網根據目前的現實情況,從用電客戶的利益出發,近期不宜進行控制和壓縮,而應根據用戶發展的實際情況對網架進行適當完善。

論文:客戶電現網絡調整分析

關鍵詞:電網35kV網絡調整完善

隨着電力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電力已經走入市場經濟。原來的電力局將逐步轉變爲電網經營企業,從事電網經營這個主營業務。電網成爲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支柱,因此,

規劃、建設和維護好電網是電力企業的根本要求。目前各地都編制了電力的中、長期規劃,普遍將控制和逐步取消35kV供電網絡作爲電網規劃的重要內容,如我們嘉興"十五"計劃期間電力規劃:"以''安全、經濟、多供、少損''爲原則,適度超前建設,完善電網結構。到2005年,形成較爲完善的110kV電網,取代原35kV電網成爲城鎮電網的主供網架。同時新建和改造中低壓電網,完成''兩改一同價''規劃任務"。其中,一個發展方向是,110kV變電所要逐步由三繞組變壓器過渡到雙繞組變壓器,最終將取消110kV變電所的35kV電壓等級,使110kV逐步取代35kV成爲配電網的主幹網。主要目的是爲了適應電網形勢發展的需要,同時可降低網絡損耗,減少一級變損(110/35kV),使35kV電壓等級只保留在220kV變電所。

針對嘉興電網的實際情況,從以下幾方面因素考慮,認爲35kV供電網絡近期不宜進行控制和壓縮,而應根據用戶發展的實際情況對網架進行適當完善。

(1)系統條件尚不具備:

①嘉興市35kV用戶的現狀。截止2002年底,嘉興市共有35kV用戶42戶,按行業分類,較大的有化纖行業8戶、建材行業9戶、化工行業6戶、紡織行業4戶,合計總受電容量33萬kVA,年總用電量11.3億kW·h,佔2002年全局售電量的14.1%,佔當年全市66戶月用電量100萬kW·h及以上大用戶的總用電量的44.3%。因此,35kV用戶目前是工業用電的主力。這42戶當中,只有14戶由220kV變電所供電,其餘的28戶由110kV變電所供電;36戶爲專線供電,6戶爲T接35kV線路供電;只有5戶主供線路的產權爲電力企業所有,其餘37戶主供線路的產權爲用戶所有。

②35kV用戶大量涌現使電網接入越來越困難。隨着嘉興市政府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嘉興經濟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步伐在加快,35kV工業用戶也大量涌現。2002年全局共受理35kV新報裝用戶7戶、容量7.4萬kVA,受理增容5戶、容量4萬kVA,爲歷年之最。而且,這些用戶大多集中在化纖、化工、建材等對供電可靠性要求較高的行業,要求專線供電,甚至需雙迴路供電,使電網接入越來越困難。

嘉興市現有220kV變電所9座,各縣(市)局布點不均。市區建有3座,縣局除海寧2座外,其餘均只有1座。有限的220kV變電所其35kV間隔資源也非常有限,瓦山變、風鳴變、躍新變、秀水變各有1個備用間隔,嘉善變有2個備用間隔,南湖變、雙山變、禾城變已無備用的35kV間隔。因此,新上用戶不可能全部都從220kV變電所出線,如果距離過遠,線路投資很大,會抑制用戶用電的積極性,給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如2003年報裝的35kV嘉善桐星用戶變,原來市局從技術上論證後,要求用戶從220kV嘉善變出線,需建設15km長的線路,但由於地方政府幹預,最後就近從110kV下甸廟變出線。接入方式的改變,使用戶在線路上的投資節約300萬元左右。可以預見,這個矛盾在今後將更加突出。而由110kV變電所出線的老35kV用戶有28戶,如全部從220kV變出線,則需28個間隔,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所以,現有的35kV用戶也不可能全部改造爲從220kV變出線,投資費用、通道等問題都不能很好解決,更不可能改爲110kV供電。

(2)35kV供電網絡存在有其合理性:

受電容量在5000~20000kVA之間的客戶適宜35kV電壓等級來供電,10kV和110kV電壓等級目前還難以替代:

①現有電價體制下,110kV與35kV電壓供電的電價只相差0.01元,對用戶吸引力不大。

例如:一用戶申請20000kVA用電容量,比較10kV、35kV、110kV三種接入方式時的電費差異。

假定該用戶功率因數爲0.9,年利用小時按300天計算爲7200h,則年用電量爲12960萬kW·h。三種電壓等級供電的年電費情況。

可見,三種方式的年電費支出差別並不顯著。35kV供電與110kV供電,用戶1年電費成本只減少130萬元。

②再比較10kV、35kV、110kV三種接入方式對系統的要求及投資成本,仍以表1用戶爲例:

10kV接入:電網需提供4條10kV專線,3條主供,1條備用兼保安,系統資源嚴重浪費,負荷較難分配,對安全運行不利,且擴建餘地小。

35kV接入:1條35kV專線做主供、1條10kV做保安。按中等建設規模,變電所造價約300~400萬元,間隔投資30萬元,線路(鐵塔)平均造價約35萬元/km。110kV接入:按中等建設規模,變電所造價約1000萬元,若考慮專線,1個110kV間隔需100萬元,線路(鐵塔)約50萬元/km。

假設110kV線路與35kV線路長度相當,建設同樣規模的變電所,110kV造價比35kV高出700萬元,而兩者電費差額只有130萬,即第6年才能收回110kV變與35kV變的投資差額,對用戶來說一次性投入過大,且110kV變運行維護成本高,沒有吸引力。

(3)110kV變逐步改爲雙繞組變壓器的過渡期內,不同用戶的`接入方式差異給優質服務帶來負面影響。

在當前110kV變電所逐步由三繞組變壓器向雙繞組變壓器的轉換過程中,一些地區的35kV供電網絡已經被弱化。部分110kV變電所已列入改造的規劃,在這些變電所附近新增的35kV用戶被要求從220kV變電所出線,而另外一些用戶由於種種原因允許就近從有35kV電壓等級的110kV變出線,由此帶來對用戶接入電網的不公平待遇,用戶對電力部門產生不滿意見

今年報裝的桐鄉市穗河水泥廠,申請用電容量20000kVA,分兩期建設,根據其申報容量,同意35kV電壓等級供電。該用戶廠址離110kV河山變位置較近,但河山變爲110/10kV雙繞組變,無法提供35kV電源,較近的110kV石門變也爲雙繞組變,若從220kV鳳鳴變出線,則需建設20km長的線路,用戶顯然無法承受鉅額投資,增容計劃只能取消。經過權衡,嘉興局決定在河山變建設臨時三繞組變,既滿足該用戶35kV電壓供電的需求,同時用於緩解該地區的用電緊張狀況。但最終要求用戶在待建的220kV青石變建成以後,從青石變出35kV專線,且承擔線路改建費用。從電網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處理辦法合情合理,但用戶對此感到不理解,用戶認爲自己應該從就近的變電所供電,供電企業有完善供電網絡建設的責任,作爲用戶不應承擔因電網不完善而擔負過長距離線路的投資。另外,當該用戶瞭解到同期新建的嘉善桐星、臺升等用戶變都被允許從110kV變電所出線後,對我們電力企業表示強烈不滿,使我們優質服務的形象受損。

因此,在不能有效解決新用戶接入電網和老用戶改造辦法的情況下,現有110kV變電所的35kV電壓等級不宜過早取消,而應當根據用戶發展的實際情況對一些地區的35kV供電網絡進行完善,以滿足用戶新裝和增容的需求。與此同時,還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合理選擇供電方案,降低用戶用電成本:

電力企業爲社會經濟發展所做的貢獻主要是保駕護航,市場經濟講"雙贏"。用戶關心的是供電成本,無論外商、個私經濟、民營企業,包括國有企業,都要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我們在制訂供電方案時,除了考慮電網的利益,也要爲客戶着想,爲客戶辦實事、辦好事,設身處地考慮他們的利益,使他們把有關的費用能夠節省下來。一方面我們服務好,增加了供電量;另一方面也要讓客戶在嘉興感受到這裏投資環境好、電力服務好,而且又節省了成本。對列入改造計劃的110kV變電所,原來從該變電所出線的35kV用戶,其重新接入電網的費用,應在電網改造成本中列支。或者,將來對一些前景較好的用戶,可由電力企業投資建造110/10kV變電所爲其供電,電力企業從110kV與10kV電價的差價中獲取利益,用戶可以節約變電投資成本。因此,把握好"雙贏"原則,是衡量電力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尺度,對電力企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2)制訂考慮用戶利益的電價政策:

建議分別制訂從220kV變電所供電的35kV電價和從110kV變電所供電的35kV電價,給予用戶選擇權。這也合情合理,用戶能夠接受。另外,是否可考慮適當擴大與35kV電壓等級的電價差,引導用戶儘量建110kV變電所。

(3)重視配電網的規劃:

制訂電網規劃,需按市場經濟規律衡量規劃的有效性,在做法上應深入電力市場進行細緻的調查研究後,緊緊依託市場需求制定、調整並執行規劃,同時,要在政府制定的發展規劃的指導下編制電網規劃。使用雙繞組變壓器的110kV變電所,適宜建設在城市負荷中心或周邊地區;離城市和220kV變相對較遠的地區,35kV電壓等級應保留。另外,離220kV變較近的負荷中心,適宜建造35kV電壓等級的變電所,可節約投資成本。從嘉興市35kV的地理分佈來看,35kV用戶相對集中於市區,但目前由於城市規劃調整,正逐步往外搬遷,縣局的35kV用戶絕大部分位於郊區,且從將來的發展形勢看,35kV及以上用戶選址都將在遠離城市、地價相對便宜的工業園區。因此,在當前220kV變電所布點不足的情況下,離城市和220kV變相對較遠的110kV變的35kV電壓等級不應過早取消,待220kV變電所網絡完善以後再考慮逐步取消。

總之,電網規劃的核心應以市場爲導向,以經濟效益爲中心,以科技進步爲動力,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爲戰略,把電網發展從重點追求規模和速度轉移到注重提高電力企業和社會效益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