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醫患關係心理健康論文

1資料與方法

淺析醫患關係心理健康論文

1.1調查對象

本研究採用多階段抽樣調查的方法。調查對象分別來自市級三甲醫院和縣級二甲醫院,共發放問卷960份,收回有效問卷868份,有效收回率爲90.42%。調查對象年齡25-60歲,平均32.46歲;男281人(32.37%),女性587人(67.63%);未婚356人(41.01%),已婚512人(58.99%);醫生416人(47.93%),護士452人(52.07%);大專及以下學歷233人(26.84%),本科學歷395人(45.51%),碩士及以上學歷217人(25.0%),缺失項23人(2.65%);初級職稱406人(46.77%),中級職稱325人(37.44%),副高級以上職稱116人(13.36%),缺失項21人(2.42%)。1.2研究工具使用《醫護人員滿意度調查問卷》和《症狀自評量表SCL-90》。根據SCL-90使用標準,凡SCL-90總分>160分、或任何一項因子分≥2、或陽性項目數>43,符合其中l項者視爲陽性。

1.3統計分析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行卡方檢驗和多元迴歸分析。

2結果

2.1調查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況

2.1.1調查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況

868人中有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人數爲208人,陽性率爲達23.96%,根據有無心理問題劃分爲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組和欠佳組。

2.1.2不同崗位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

不同崗位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存在差異,護理人員心理健康狀況欠佳的比例明顯高於醫生(P<0.05)。

2.1.3不同性別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

不同性別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存在差異,女性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欠佳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P<0.05)。

2.2醫患關係

對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影響的分層迴歸分析。分層迴歸的第一步,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各人口統計學變量上沒有顯著差別;分層迴歸分析的第二步,剔除不顯著的自變量後,性別、崗位、職稱三個變量對於醫護人員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性別角色差異、工作應激因素、工作經驗等有關,從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分層迴歸的第二步顯示,醫患關係對醫護人員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影響(P<0.01);並且,良好醫患關係對於醫護人員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具有更爲重要的意義。

3討論

本研究發現,護理人員、女性醫護人員、職稱低的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Lambert等認爲,年齡、職稱等是護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子。還有研究發現,女性心理健康欠佳的陽性率高於男性,低年齡、低職稱的醫護人員心理健康不良檢出率高,這與我們的研究結果相符。醫患關係與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的關係十分密切。和諧的醫患關係會對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緩解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並形成良性循環,促進心理健康。而緊張的醫患關係可嚴重影響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醫護人員心理健康欠佳或水平下降可能引起職業倦怠、熱情不足、情緒不穩定等問題,不利於醫護人員展開積極高效的醫療工作,也會加重醫患衝突。構建和諧醫患關係任重而道遠。一要以醫患利益均等、積極防範、非訴優先爲原則,從源頭治理,建立防範機制,妥善化解醫患雙方矛盾。二要完善醫患糾紛法律解決機制,使醫患糾紛處理有依據、有原則、有底線。三要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增強醫務人員醫療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醫務人員整體素質和醫療技術水平。四要加大對和諧醫患關係的宣傳力度,規範輿論導向,加強依法監督,促進公平正義;提高醫護人員心理健康水平,加強心理健康管理,注意員工綜合素質的培養,不斷總結經驗,善於溝通;還要促進醫護人員和諧人際關係的建立,營造輕鬆的工作氛圍,使不良情緒及時得到宣泄。最後,醫護人員要學會用積極的方式去面對挫折,通過心理健康評估及早發現不良心理狀況,採用科學的心理干預方式,對醫護人員開展全方位的心理援助和應激訓練,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預機制和防禦機制,注重針對性、實效性和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