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學院聲樂教學論文範文

一、現狀分析

獨立學院聲樂教學論文範文

電聲樂在現代音樂表演藝術中廣泛存在,非獨立學院領域的電聲樂分析有少量資料可查。此類資料可分爲編配類,主要論述電聲樂隊的編排、配器等探索;技術類,主要側重於針對電聲樂隊的建構、器材選購、音響調控等進行技術研究;排練類,側重於對電聲樂隊組建與排練方式方法的探討。但從目前蒐集的資料來看,省內外對獨立學院領域的電聲樂教學與實踐的現狀研究很少。雖然電聲樂早已在社會文藝市場得到廣泛運用,但在專業教學的領域中仍缺乏系統研究。過去電聲樂的教學方式方法較爲單一,經常出現“重排練,輕教學”的現象,而且對於學科交叉與互通的教學運用與研究較少。獨立學院的教學在與市場接軌上具有優勢,能對市場需求做出及時的反應,因此電聲樂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從獨立學院的視角來分析電聲樂的存在意義、教學模式與實踐應用,是個較爲新型的研究方式。

二、創新研究

從上述省內外同類研究現狀的分析不難看出,雖然對電聲樂隊的論證不乏文獻資料,但是現階段在獨立學院領域,對電聲樂隊教學與實踐應用研究幾乎是空白。可見,電聲樂隊在獨立學院辦學機制下的關注度不高,其應用價值與市場地位還未得到充分重視,這個領域的研究與探索仍未得到開發。即使是非獨立學院的電聲樂隊研究,其分析的點較少、面較窄。筆者正是以此爲切入口,從縱、橫兩個方面來做深入的分析與探討。橫向,致力於探索現代電聲樂隊多種樂器音效擴展的可行性;縱向,致力於分析演奏、演唱、創作、表演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互通性。這對開發市場效應、提升辦學特色、增強競爭力無疑將具有相當明顯的創新優勢。

三、研究意義

(一)爲獨立學院音樂專業的辦學提供新方向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衆教育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一種高校辦學新模式。自20世紀90年代末出現以來,作爲一種新興的高等教育模式,獨立學院藉助母體學院的教育資源、良好口碑以及民營運作的機制優勢,再加上新型的辦學理念而迅速崛起。獨立學院能結合地方特色進行辦學,將高校對人才的培養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作爲獨立學院專業辦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學的音樂專業辦學特色尤爲突出。但是,如果繼續走過去的老路,只能是在母體學院的教學模態下重複發展。那麼,另闢蹊徑、尋找一條新的專業發展道路就顯得尤爲重要。獨立學院電聲樂的組建將爲音樂專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嶄新的方向。

(二)爲探索新型的辦學之路提供理論支撐

獨立學院作爲我國高等教育辦學的一種新嘗試和新模式,經歷了一個自由發展、調整治理的過程,目前已進入了規範辦學和重視提高質量的階段,而且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逐漸爲社會所接受。因此,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成爲獨立學院辦學的重點。而音樂專業如何走出一條與衆不同的特色之路,也成爲我們思考的焦點。電聲樂隊的組建與教學模式的研究,能爲探索這條新型的辦學之路,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從而爲今後的發展做出理論性指導。

四、研究價值

(一)增強獨立學院音樂教學的實踐性應用

獨立學院的音樂專業要積極發展,必須管理規範,並且重視改革創新。而改革創新必須與市場動態保持緊密的聯繫。縱觀音樂市場的運作,非常重視實踐性與應用性,因此實際音樂技能的學習與操作,就顯得尤爲重要。獨立學院的音樂專業設置,應以培養應用型和複合型人才爲目標。電聲樂隊的設置無疑將與就業市場密切結合,使學生更加註重專業學習的實效性,從而做到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相融合。電聲樂隊將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動手能力,豐富、提高舞臺表現水平,從而達到優化專業實踐能力的效果。

(二)促進各專業的互通、交流與合作

音樂專業課程設置的橫向貫通可以由電聲樂隊來完成。電聲樂隊的組建能夠帶動音樂專業的聲樂、器樂、理論等教學的靈活運轉。樂隊的形成,可以加入主唱。主唱的選拔能在聲樂教學中有針對性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聲樂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電聲樂隊的教學曲目可以由教師或學生原創,需要和聲、曲式、作曲和配器等理論課程的支撐。另外,電聲樂隊還將極大豐富學院音樂劇課題班的表現形式。

(三)優化學生的從業能力

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獨立學院的音樂教學應更注重專業學習的實際操作性,積極爲學生畢業後的職業道路謀求發展和出路。電聲樂隊的組建爲音樂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提供一個藝術實踐的舞臺,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表演水平,有利於學生優化從業能力。社會就業環境對於學生的要求是苛刻、嚴格且全面的,而組建電聲樂隊提供給學生的這個平臺,創造了許多實際的演奏經驗和接觸各類新型樂器的機會。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比賽、表演經驗之後,可通過創作歌曲來獲取更多的專業認可度,爲以後從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還可通過一些商演和義演獲取更多寶貴的演出經驗,而實踐演出的經歷將會成爲音樂專業學生未來從業的寶貴經驗。因此,電聲樂隊的組建將十分有利於音樂專業學生優化從業能力。

(四)增強獨立學院的辦學特色,擴大社會影響力

電聲樂隊的組建,將按照邊研究邊實踐的方式,將進一步擴大筆者所在院校的傳媒特色教學的影響力,產生一系列效益,如舞臺表演、專門的電聲樂器培訓等。同時,隨着新型電聲產品的投入、納入常規課程教學的學習和具有科研意義的創作,將會形成一條有傳媒音樂特色的“學研產”結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