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安徽報恩寺導遊詞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們光臨平武報恩寺參加遊覽。我很榮幸能夠擔任您們的導遊,陪同各位領略平武人文風光的神韻,共同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在美麗而神奇的平武縣城,有一座馳名中外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報恩寺。它集悠遠厚重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美絕倫的建築、繁富瑰麗的藝術於一體,是當之無愧的國寶。

平武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先秦時期這裏就是氐人所建白馬國的一部分。西漢初年正式設置縣級政區剛氐道,距今已有2200年曆史。西晉時始有平武之名,北魏孝武帝時置江油郡。西魏廢帝二年置龍州,延至明朝嘉靖四十五年改爲龍安府,所以平武又稱龍州或龍安。報恩寺佔地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它坐西向東,其主體建築佈局在一條長300米的中軸線上,由東向西次第升高,附屬建築左右對稱排列,分爲門前廣場和前、中、後三進院落。由於規模宏大,其設計和主持施工盧禹、郭鼎等20餘名工匠又是王璽從北京等地請來,因而其形制和氣勢都酷似皇城宮殿,故又有深山宮殿之名。報恩寺不僅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其建築還獨具特色。它的建築在風格上由宋、元嚮明、清過渡,體現了承前啓後的特點。其單體建築,既嚴格按照宮式手法建造,細部裝修又靈活地運用了地方技巧,在建築藝術上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每座建築不僅雄偉壯麗,各具特色,並且還具有高度的抗震性,自創建以來,經受了1610年、1630年和1976年等多次地震,仍安然無恙,完好如初,被中外建築、地震專家譽爲明初罕見之遺構,獨具匠心的抗震建築。這座古老的寺院雖然全系木質結構,卻不腐蛀,甚至不結蛛網,這又是一個奇蹟。原因何在?它的用料十分考究。整座寺院,木村全部選用本地所優質楠木建成,此處僅有,別處絕無,堪稱一絕。

現在我們來到了山門,山門位於中軸張前端,是報恩寺的正門,爲單檐懸山式建築,兩側連以八字形高牆,門上懸橫匾一方,上書赦修報恩寺五個蒼勁有力的金色大字。因爲這是王璽請示皇帝,經皇帝特別批准而修建的,故稱赦修。匾額周圍鏤空透雕雲龍圖案,立體感極強。山門外稍間內,彩塑兩尊金剛神像。左爲密跡金剛,右爲那羅廷金剛。山門內兩稍間中彩塑三頭六臂、四頭八臂明王神像各一尊,頭作焰發,手持法器,體形魁偉,相貌威嚴,令人望而生畏。山門前廣場正中,有兩座形制相同的石經幢。經幢原來是絲帛的傘蓋狀物,上書佛經,於佛前立杆懸掛。相傳幢影映於人身,可以免除罪垢。山門與廣場之間的三角形平臺上,安置雌雄狻猊一對。狻猊身高3米,昂首蹲坐,左右對峙,姿態威武,充分顯示了報恩寺石雕技藝的精湛。

穿過山門就進入了寺內第一進院落,三座單孔石拱橋並列其間,連接着山門與對面的天王殿。橋面呈弧形,中橋橋面鋪砌團花圖案的白色琉璃磚,兩側橋面嵌以青磚。橋身兩側均安裝雕刻精美的石護欄。鐘樓西面有座小小方亭,內有水井一口,名曰範公井。此井爲明代龍州宣撫司經歷範輅所鑿。範輅原任御史,因直諫犯上而於正德十四年(1519年)被明武宗貶爲龍州宣撫司經歷。此時距報恩寺建成已有70餘年。他見寺內僧侶飲水困難,便慷概解囊,出資鑿成此井。井成之後,寺內僧侶飲水思源,對範公十分懷念,便在井上建亭樹碑,以爲紀念。井深17米,設計考究,工程艱鉅。水味香冽,四季浮澤如露。殿內南北兩稍間內置佛臺,臺上彩塑四大天王神像。像高4米,胸寬1米,體態勻稱,造型威武。左邊兩尊爲東方持國天王和南方增長天王。持國天王手持琵琶,增長天王按劍挺立。右邊兩尊爲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廣目天王手託寶塔,多聞天王手杵寶傘。這四位已經完全漢化了的天王。

走出天王殿,就進入了第二進院落。正面爲全寺的中心建築物大友寶殿,左右兩側北爲大悲殿,南爲華嚴藏。

殿中置須彌座式石砌佛臺,臺上供奉千手觀音菩薩像一尊。觀音像連臺通高9米,全身貼金,赤雙足,穩立於仰覆蓮花寶座上,頭戴花冠,身披菁紗,瓔珞垂地,體態柔媚,造型優美,高大勻稱。觀音正身軀幹爲一根巨大的楠木精雕細刻而成,一頭四面,頭頂重塑寶塔式的三面小頭像,肩上的兩隻大手高舉無量光佛,背後呈扇形密佈着1004隻手,每隻手掌分別刻有一隻圓睜的慧眼,分別拿着不同的佛門法器。這些手前後參差,左右環繞,上下重迭,與不遮掩,懸空排列成15層圓孤,宛如一株怒放的金色菊花,千姿百態,美麗壯觀。此千手觀音雕像國內罕見,爲報恩寺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