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景點導遊詞範文

篇一:都江堰導遊詞

各位遊客:

都江堰景點導遊詞範文

你們好!

我是都江堰景區導遊張文,歡迎大家來到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景區。今天我們遊覽的線路是:進入離堆公園,參觀堰功道,伏龍觀, 金剛堤 ,魚嘴之後再到安瀾索橋,最後原路返回。遊覽時間爲2小時,希望大家遊覽過程中緊跟團隊,請注意安全,愛護景區環境衛生,今天是都江堰禁菸日。

好啦,現在請隨我進入離堆公園,一路走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況。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戰國末期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即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率民衆修建而成。而今同爲古巴比倫王國兩河流域的灌區早已淪爲沙漠,同爲戰國時期修建河北鄭國渠也早已被泥沙淤塞而廢棄了。只有我們都江堰,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史上最先進,最科學的無壩引水樞紐工程。正如主席在都江堰市視察時說:“創科學治水之先例,建華夏文明之瑰寶”

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廟,伏龍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值得慶幸的是文物基本完好,更爲幸運的是都江堰渠首工程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都基本完好無損。

好啦,我們所在的位置就是金剛堤了,請看內江對岸山坡上的秦堰樓和二王廟正在進行地震之後的恢復重建,相信很快就會展現出它往日的風貌。

各位遊客,請往這邊看,我們從這裏來觀賞這偉大工程的精妙之處寶瓶口引水工程。當時李冰要引岷江水到成都平原,就必須在玉壘山上打開一個缺口。在沒有炸藥的戰國時期,李冰是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工程的難題呢?李冰使用了冰火相激的自然方法,先使用火燒岩石,再取岷江上游的雪山之水澆潑巨石,經這麼一折騰,堅硬的巨石紛紛斷裂。再用鐵鋤,鐵楸挖出來。僅開鑿寶瓶口就用了8年時間,聽到這兒,我想大家一定使人驚歎李冰父子和他們率領的民衆的這種執着的精神。

寶瓶口的開鑿還流傳着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李冰治水前,岷江有一條孽龍,興妖作怪,爲愛百姓,李冰便派李二郎與孽龍大戰,孽龍戰敗,逃亡青城山王婆巖。見一老婆婆,飢餓難忍的孽龍表要老婆婆爲其做飯。老婆婆將鐵鏈放入鍋裏化做麪條,孽龍狼吞虎嚥的吃下面條,結果動彈不得。正在此時李二郎趕到,由黎山老母變成的老婆婆將鎖住的孽龍交給二郎,囑咐道:“不要殺他,沒有龍吐水,怎麼種莊稼!”於是李二郎將孽龍永遠鎖在離堆下的深潭裏,避害興利。

傳說終歸傳說,下面我們就從科學的角度來了解一下。寶瓶口寬20米,長43米,枯水期水深爲8米,洪水期爲12米。寶瓶口的絕佳之處就在於它既能保證進入內江灌區的水量,又能在洪水期擋住過量的洪水進入灌區。由於寶瓶口引水點高,海拔729米,成都海拔500米。兩地存在落差,因此整個灌區可以做到無壩引水,自流灌溉。當夏秋季節洪水到來時,由於寶瓶口進水處窄而深,阻水作用相當顯著。洪水主流只能在寶瓶口前橫向流過,並且很自然在寶瓶口右邊形成一個立軸漩渦阻水,洪水愈大,漩渦也就愈大,阻水作用自然就愈強。因此當寶瓶口前水位很高的時候,絕大部分洪水就會自動折回,經人字堤從飛沙堰溢洪道排出。這就是成都平原水大不淹,水小不幹,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由來和保證。

經過金剛堤,我們來到位於離堆側面的另一個主體工程,飛沙堰。飛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飛沙”二字的由來也就源於此。現在請大家隨我這邊走,這兒就是魚嘴的壩口,經魚嘴一隔,洶涌的岷江被分爲內江和外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

渠首的這三項工程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最終達到“分洪以減災,引水以灌田”的興利避害的目的,造就了天府之國的四川。至今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灌田1186萬畝,而且以後還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這就是李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的水利工程。

好啦,請大家跟隨我去參觀下一個景點安瀾索橋。過橋時請慢慢行,注意安全。 謝謝大家!

篇二:都江堰導遊詞

(一)都江堰簡介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時屬都安縣境而名爲都安堰,宋元后稱都江被譽爲“獨奇千古”的“鎮川之寶” 。兩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對桀驁不馴的岷江水,火攻玉壘化爲離堆。魚嘴堤分水、飛沙堰溢洪、寶瓶口引水,將逢雨必澇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着作用,被稱爲“活的水利博物館”。是全世界至今爲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爲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二)主要景觀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爲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其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着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爲人類服務爲前提,變害爲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魚嘴分水工程

魚嘴分水堤又稱“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榪槎、金剛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設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洶涌的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在古代,魚嘴是以竹籠裝卵石壘砌。由於它建築在岷江衝出山口呈彎道環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較枯,水流經魚嘴上面的彎道繞行,主流直衝內江,內江進水量約6成,外江進水量約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勢不再受彎道制約,主流直衝外江,內、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動顛倒:內江進水量約4成,外江進水量約6成。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決了內江灌區冬春季枯水期農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澇問題。

2、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飛沙堰溢洪道又稱“泄洪道”,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飛沙堰的另一作用是“

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着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3、寶瓶口引水工程

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

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4、二王廟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爲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爲“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爲王,故而後人稱之爲“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建築羣分佈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模宏大,佈局嚴謹,地極清幽。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佔地約5萬餘平方米,主建築約1萬平方米。二王廟分東、西兩菀,東菀爲園林區,西菀爲殿宇區。全廟爲木穿逗結構建築,廟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境,依山取勢,在建築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上下重疊交錯。宏偉秀麗,環境幽美。伏龍觀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其下臨深潭,傳說因李冰治水時曾在這裏降伏孽龍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爲:“於雖齊聖,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於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於掩其父得無紊欽?”。

5、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橫跨內外兩江,被譽爲“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古名“珠浦橋”,宋淳化元年改“評事橋”,清嘉慶建新橋更名爲“安瀾橋”。原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爲橋面,兩旁以竹索爲欄,全長約500米,現在的橋爲鋼索混凝土樁。

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從所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爲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爲竹橋、繩橋、竹藤橋等。現在的橋爲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將竹索改爲鋼索,承託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爲混凝土樁。

6、都江堰臥鐵

臥鐵是埋在內江“鳳棲窩”處的淘灘標準,也是內江每年維修清淘河牀深淺的標誌。相傳李冰建堰時在內江河牀下埋有石馬,作爲每年淘灘深度的標準,後來演變爲臥鐵。現有四根臥鐵分別是明朝萬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現在遊客在離堆古園內噴泉處能看到的這四根臥鐵的複製品,其真品還埋在內江河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