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校本研修總結

導語:通過國培校本研修,每位教師都會有自己的一些收穫與感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培校本研修總結,歡迎大家閱讀和借鑑。

國培校本研修總結

國培校本研修總結【1】

國培是一個嶄新的學習的平臺,通過學習,我重新審視了自己,深刻地體會到了做爲一名教師身上所應當負起的責任和這些責任的重要性。新課標的教學就要求教師不斷的學習、不斷進步,及時充實自己的知識,現在的教室教學,僅靠那點舊有的教學經驗,是駕馭不了現在的教室教學。經過了 “國培”網絡培訓學習,我的教育觀念有了新的認識,對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改進教學方式、教學策略有極大的的好處。

 一、增強自身的技能

增強技能。課後,利用課餘時間,繼續學習自身專業和其他課程的知識。在這個多角化的世界,小孩子的認知需求也擴大了範圍。因此,教師需要通過繼續學習來增加自身的知識量,在學生面前做到“有問必答”,真正成爲他們授業解惑的導師。新時代、新知識、新課程都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學習不僅僅只專業方面,要擴充到各個領域,不斷的提升自身的修養和素質。首先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認識,把不斷學習作爲自身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其次,教師應把學習貫徹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將學習與實際教學結合起來,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再次,在豐富自身專業知識的同時,廣泛涉獵各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從而更好地適應教學的需要,通過總結經驗,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標努力。最後,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通訊技術,不斷擴大學習資源和學習空間,及時瞭解專業領域以及其他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注重與其他教師和學者的合作探討,教師要秉承終身學習和教育理念,適應教育改革浪潮。

二、有利於指導教學實踐

走進了培訓學習教室,是學者們的精彩講座,一次次地激起我內心的感應,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這種理論和實踐的對話中,我喜悅地收穫着學者們思想的精髓、理論的精華。面對改革形式的不斷髮展,我也漸漸感覺自身的能力不夠了,面對學生時總有些不知所措。遠程研修開闢了一條普通教師與全國知名教育學者,緊密接觸的通道。我可以隨時聆聽學者的講座,領略學者科學的教育理論和先進的教學方式,耳目一新,百聽不厭,從根本上轉變了教育觀念。他們的專題講座、對互動話、案例評析和思考與活動。一個個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和專業理論,教室教學中互動交流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提高教室教學的有效性。上好一堂課,評價一堂課,不光要看教師的教,更重要的是要看學生的學。只有做好教學反思,才能促進專業成長。對照自己平時備課只是看教科書,教師教學參考書以及一些有關的教學資料而已。也許是大多老師都存在的不足,在培訓中使我明白了實質性的區別,要把我們的教室設計作爲一個舞臺,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這個舞臺上展示自我。

三、給我們教師創建了自由交流、合作學習的空間

以往的教師溝通方式侷限於集中校本研訓聽評課活動範圍內,而國培行動,突破了傳統的時間和空間侷限性,打破了文化層次,年齡結構,城鄉地域的羈絆,它能使我們每個教師充分利用自己的課餘時間在網絡平臺中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對同一話題可以從不同角度自由發表個性主張和建議,溝通方式實現了“一對多”、“面對面”、“層對層”的立體化交流,在愉悅寬鬆氛圍中,實現思維的碰撞,靈感的迸發,心靈的默契,每位老師可以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進步。

這次培訓學習,與學員相互探討,交流,研討,促進教學的反思與交流,欣賞每一位的才情智慧及人生感悟。通過自己及衆多同仁的努力,懂得分享更多的學者、學員的經驗、智慧;通過自己的努力,共同徜徉在學習的快樂中,我們一起探討,碰撞,交流,在創造中喜悅、發展。付出辛勞,最重要的是我們體會了學習的真正快樂。我們當學員,當成網友,當成良師益友,當成久別的戰友,在網上我們相逢了,彼此欣喜地接納,獻出自己的一點智慧,一星思想的光芒。每天在點擊學者及同學的作業、留言時,我在思考着、羨慕着、感動着,把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感悟寫出來,主動在網上參與,交流,在學習、寫作、點評交流中,與學員分享學習的快樂。

 四、給教師開闢了自我反思的驛站

國培教育,以開放自由的特點,爲我們教師打開一扇收納外來新鮮空氣的窗戶,彙集了四面八方的精華,欣賞廣大同仁們精美的'帖子和反思,還有對教學的一些獨到的見解,使我深刻體會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含義,同時也使我產生強烈的震撼,使我深刻認識到反思不再是應付學校常規檢查而所做,而要真正反思每堂課的成功和不足之處,不再使反思成爲一種形式,而要使它成爲一種真正習慣,一種動力。

培訓總是有限的,但開啓的心智給了我廣闊的天地與無窮的動力。培訓是暫時的,但進取是終生的。今後,我會更主動主動地向優秀教師學習,親身實踐,把自己的收穫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國培校本研修總結【2】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轉眼,十天的國培生活接近了尾聲。十天紮紮實實的培訓,緊張而又充實,既有省內外專家的精彩講座,也有校本教研示範學校的觀摩學習;既有學員之間的熱切深入討論,又有個人成長規劃的交流展示。聆聽,我們吸納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探討,我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交流,我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反思,我們收穫了寶貴的精神財富。101名學員,由陌生到熟悉,由相識到相知。回想這段培訓時光,有感動,有領悟,有思索,也有激動的瞬間……

 學習中開啓智慧

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裏,在屬於自己的圍城中,載着膚淺的知識儲備,帶着困惑與迷茫前行在教育的路上。對於一名有着二十多年教齡的老教師而言,僅靠這些“糧食供給”在教育道路上無疑是無力遠行的。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幸運的我參加了此次培訓,能夠現場接受來自省內外專家和各地名師的“面授”,他們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嘲頭腦風暴”,是一份精神盛宴。他們的新理念、新觀點使我如沐春風,不僅開拓了我的視野,而且開啓了我的智慧。

“校本課程,爲每個學生的需求而設計”,慢條斯理的曹書德老師介紹了全國知名課改名校北京十一中“選課走班,無行政班”經驗,讓我們這些一直困頓在傳統教學中的“井底之蛙”大開眼界,也看到了中國教育未來的希望。陳大偉教授“人因思而變”的觀點讓我看清了教學的本質。“你爲什麼這樣教?”“除了這樣教,你還想過怎麼教?”“如果你下次教,你會做出什麼樣的調整和改變?”從提供思想轉變到促進思想,改善學生在課堂上的生命狀態,讓學生經歷美好的課堂生活,我們的課堂就沒有了旁觀者。張祖春研究員對《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基本內容中三個維度解讀概括爲:願教,樂教——能教,配教——會教,善教,不僅通俗易懂,不只讓我明確了教師的專業標準的內涵,更是在潛移默化中教會了我們該怎樣去建構學生的核心價值觀。華中師大的郭元祥教授提出的“發展性課堂”正好觸到了我們國家“應試教育”的痛處。蔣紅森老師更是用他的魅力給我們上了一堂語文專業指導課,讓我明白了語文教學“有選擇,纔有效益”,語文課“教什麼”永遠比“怎樣教”更重要,校本教研的着力點在於建設良好的語文學習生態,站在學生的角度教學,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反思中醍醐灌頂

有學習,纔有思考;有思考,纔有碰撞;有碰撞,纔有思想的火花!十天來,我的思維被激活,在收穫新的教學理念的同時,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華師博導郭元祥教授講《深度教學:理念與策略》時,舉朱自清的《背影》爲例,解讀背影的意義後,我突然明白:作者不僅是在述說一種親情,也是在詮釋生命和死亡的意義,看父親的背影離去就是在目送生命的離開!死亡是什麼?就是看着親人的背影離自己漸行漸遠而無法挽回!我反思自己怎麼講了很多遍《背影》就沒有講出深意,如果我教學中多角度審視文本,換一種方式去追問文本的意義,我現在還會是個教書匠嗎?我還會教學離開教參就無所適從嗎?黃岡市教科院黃建軍老師講《備課改革:“兩改六落實”方案》時,講到不少教師不研《課標》,不鑽教材,一味尋找各種各樣的備課材料,全部實行“拿來主義”。我反思自己過去的教學,拿到一篇課文,自己讀懂多少,讀到什麼層次?上課講的都是教參上的東西,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的課堂學生怎麼有收穫,怎麼會得到提高?我一直奇怪自己怎麼越來越不會教課了,現在明白了備課中不研究教材、研究學情、研究教法,開發教學資源、自我閱讀,是在不斷修煉自己的內功,教師的內功深了,備課纔有底蘊,有深度,有針對性。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打開一扇學習語言文字之門,引領學生對看似平常的語言文字進行揣摩思考,讓學生感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試想我們教師現在有幾個真正靜下心來去讀書的?我們連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生必讀作品都沒有讀過,我們怎麼指導學生讀書?我反問自己:我做到這些了嗎?我現在知道自己爲什麼不是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教師的原因了!

研修期間,我們還始終思考一個問題:農村落後地區教師校本研修積極性本來就不高,爲什麼大多老師還不願參加培訓學習?就這一問題我曾經與省繼教中心王金濤主任在報告現場進行互動交流,並引起參訓學員們的興趣。說老實話,對有專家答疑認爲是教師幸福觀出現偏差,是因爲教師工資待遇低所造成,我有疑惑也有了自己思考後的答案。的確,教師工資待遇低是教師當前工作熱情不高,懶於提升專業素養的主因,但問題是我省今年大幅度提高了教師工作待遇,是不是老師們會自覺涌向通往自我成長的校本研修幸福之路呢?我看主要是我們整個校本研修生態出現了問題,北京市十一中學的學生自主選課、走班制校本課程改革,爲我們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試想,如果把你調入北京十一中,你有讓學生自覺選你的課並喜歡上你課的自信嗎?你還敢不自覺參與校本研修嗎?

收穫中暗下決心

豐富多彩的國培內容讓我反思很多,也收穫很多。十天緊張有序的國培學習,專家、教授們的殷切教誨,高屋建瓴的理論,鮮活生動的課例無不在我的心裏泛起漣漪。38位“頂天”“立地”的省內外專家名師授課指導,101個“志同道合”的同伴互助交流研討,我收穫着新的理念帶給我的快樂,帶給我的震撼!順利完成了傅華強主任提出建立優秀教師“同仁圈”,完成“四個一”即結識幾個學科專家、深交幾位同行朋友、研究幾個專題問題、分享一項特色成果的培訓要求和目標。

一個人能走多遠,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看他有什麼人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看他與什麼人爲伴。有了名師的指導,我暗下決心:培訓結束就是我經過“修煉”之後的重新開始,我一定用這些新的理念服務學校、服務老師和學生。葉顯發教授要求我們做一個研究型的大師,而非教書匠。我們可能在教學業績上達不到大師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遵循大師的思路。比如力求創新,不要重複,不要竊喜於小巧小技。力求每節課都上得紮紮實實,讓學生課課有收穫。再比如多讀書,讀書能夠豐富我們的教學理論,提升我們自身的素養,進而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培根在《談讀書》一文中說:“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同樣,作爲教師,只有通過閱讀的不斷積澱,才能使自己的課堂具有“性格”。還有,我過去一直頭疼的作文課,我要按蔣紅森老師、陳水明老師講的辦法,教會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寫出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努力在教會學生“怎樣寫”和“寫什麼”上下功夫,做到規劃有序,指導有效,以人爲本。評上高級教師職稱後,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成爲在地方上有所作爲的名師,2012年評爲“陽新十大名師”以後,我曾迷茫過,現在,國培給我指明瞭今後努力的方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有所長進,有所追求,力求變教書匠爲研究型名師,並引領更多教師走上校本研修的“修煉”之路。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行走在校本研修的路上,任重而道遠。培訓學習雖然拉上了帷幕,這一刻的結束,意味着新的征程又將開始,對於我來說,未來的教育之路還很長很長,我會帶着這些及時補充的能量,用學到的新理念爲導向,在這條並不平坦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培訓總是有限的,但開啓的心智給了我廣闊的天地與無窮的動力。培訓是暫時的,但進取是終生的。我堅信: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