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的工作總結(精選8篇)

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在這段時間中有什麼值得分享的經驗嗎?來爲這一年的工作做一份教學總結吧。但是教學總結要寫什麼內容才能讓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的工作總結(精選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的工作總結(精選8篇)

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的工作總結1

擔任小學低段數學教學好幾年了,突然轉科任教《品德與社會》,一開始,還有些不適應,單單學習教材就用了整整半月。雖然是一門不甚重要的副科,但卻肩負着引導孩子們認識社會並促進德育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重任,自然不能小窺。

開學初,用了足足半月的時間,將三、四兩冊課本認真的研讀了2遍,理清了自己的教學思路。《品德與社會》,顧名思義,就是一門教授學生認識社會、提高品德的一門學科。

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學習,我發現,該套教材在整體構建上,不僅對學生成長的不同生活領域與社會環境中的多種因素進行了有機整合,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掌握方方面面的社會常識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

針對教材提供的各種場景、內容、主題,我在教學中都儘可能的通過引導學生真實的生活實例與之聯繫,讓學生在現實、或仿真的生活情境中,通過體驗、辨析、感悟等,對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道德行爲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從而促進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我的優點和不足》一課時,我通過故事《小樹》,引發學生對自身、他人的閃光點進行思考,並開展“小小辯論會——開玩笑、管閒事是優點還是不足?”,幫助學生自我剖析,瞭解自己、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通過本課的教學,既教育引導學生要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也教育學生要有意識地發揚自己的優點,克服不足。

在教學四年級《購物的學問》時,課前先鼓勵學生分組到身邊的購物場所去看一看,做一次關於商品價格變化的社會調查。課中,運用講授、討論等形式教授學生購買商品的方法、竅門。並開展角色扮演(商販和顧客),來體驗購物的過程等。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性很強。這次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繫緊密,引領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勇於實踐,增加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

通過觀察活動,瞭解、認識商品的各項信息,懂得他們的重要性,初步具備了合理購物的生活能力,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觀察意識以及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通過“角色扮演”等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教育學生在購物講價時要注意技巧,禮貌購物,同時滲透了誠實待人、文明禮貌等思想品德教育。

人是一刻也離不開社會的,再過十幾二十年,現在的每個孩子都會成爲社會中實實在在在的重要成員,他們將是社會的主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作爲品德與社會的任課教師,我肩負有讓孩子們瞭解社會,學會適應社會的重要責任。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組織多種的教學活動,通過社會調查培養孩子有一雙觀察社會的眼睛;通過小討論、辯論會、“角色扮演”、課外閱讀等活動,引導他們在課堂中體驗社會活動,教會孩子們與人相處、正確處事的方法,幫助他們瞭解更多的、方方面面的知識。

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的工作總結2

本學期,我擔任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在這裏,我努力爲孩子們營造一個民主、健康的學習氛圍,讓每一個孩子在老師的關愛、家長的鼓勵、同學的幫助下健康、快樂地成長。《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孩子們學會了關心、寬容與尊重。現將一學期教學工作總結如: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學習新知,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三、採取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爲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爲學生的自覺行爲,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與各項活動相結合

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於自己探索,好遊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於一爐。因此,作爲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

總之,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的工作總結3

品德與社會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爲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某些弊端,使品德與社會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開放的氛圍爲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爲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爲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爲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爲終極目標。下面就自己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落實課程計劃,完成教學任務

開學初,在學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導下,細心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領會其教育思想,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把握教材特點,聯繫學生實際,適時拓展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做到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收效明顯,成績突出,得到領導的認可,博得同行的口碑。

二、凸顯以人爲本,營造和諧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給予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師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釋放,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得以真正“活”起來。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要讓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讓課堂完全成爲他們自我發展和自我展示的舞臺。對他們而言,課堂不能是一個簡單的探求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快樂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他們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師的指揮下沿固定軌道前進去捕獲某個答案,而是實際的參與者,教育教學中的主角。課堂是他們的,自由而且快樂,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這樣,每個學生作爲有生命的個體,作爲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讓他們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發揮。

三、實施多元評價,促進學生髮展

衆所周知,學生是發展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要想真正準確、深入地評價學生,單靠教師是不行的,評價者應由單純教師發展到由教師、學生、家長組成的評價羣體。

因此,在教學中,爲了真正發揮評價的作用,我不再採用以往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評價,而是一種多方參與的評價,通過評價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又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於此同時,在評價上我還做到不僅要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而且更着眼於學生的未來。這樣,更好地體現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達到了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四、開展拓展訓練,指導學生行爲

課堂上在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精心設計課外閱讀資料:如國家大事,身邊模範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打開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的補充。讓它們進一步瞭解我們這個社會,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它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着學生的思想與行爲,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的工作總結4

我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教學措施:

本學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直觀教具和掛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

堂上讓學生聯繫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促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實踐,在自然生活中觀察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目標達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學習了利用規則調整關係。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3、初步瞭解了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了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4、瞭解了一些社會規則,初步懂得了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珍愛生命,有良好的生命意識,熱愛生活,樂觀向上、有責任心、自尊心、自信心的品質。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7、瞭解了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爲,知道邪教的危害。

8、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熱愛大自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9、學會了看交通圖;學會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發現交通中的問題並有不同解決問題方法。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爲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評價方法:

1、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2、學生互評,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的工作總結5

本學期,我承擔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制定的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促進了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具有良好的行爲習慣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一學期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學習新知,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三、採取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爲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爲學生的自覺行爲,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與各項活動相結合

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於自己探索,好遊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於一爐。因此,作爲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縱觀得失,覺得社會學科面對不同的'學生,面對不同的內容,要靈活地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教學,並着眼於更開放的、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力圖在短短的40分鐘內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對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更感興趣,更想探究,更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會的小主人。

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的工作總結6

爲了上好《品德與社會》這門課,我認真做好制訂的“思品、社會學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指導意見”的學習、研究工作,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在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組織思想品德、社會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研討講座。

一、落實課程計劃,完成教學任務

開學初,在學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導下,細心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領會其教育思想,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把握教材特點,聯繫學生實際,適時拓展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做到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收效明顯,成績突出,得到領導的認可,博得同行的口碑。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後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

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爲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四、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在社會課堂上經常有一些學生提出他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圍繞這些課堂的生成資源來進行進一步的教學,這樣大大調動了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對於社會這一門知識的學習都是非常有效的。

五、結合教材內容與國家大事精心準備課外閱讀資料,並開展相應的活動。

通過閱讀與活動進一步瞭解我們這個社會,瞭解我們民族曾經的災難與屈辱,讓學生通過大量翔實的歷史與現實資料直接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他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社會知識只有與社會生活相聯繫,才具有更深的感染力,更深刻的教育意義。

縱觀得失,覺得社會學科面對不同的學生,面對不同的內容,要靈活地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教學,並着眼於更開放的、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力圖在短短的40分鐘內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對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更感興趣,更想探究,更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會的小主人。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老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蒐集材料的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學校應注意教師全面素質的提高問題,應加強學科組集體備課,在教學設備、資料上加大投入,引導教師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會更有利於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的工作總結7

本學期我擔任四年級品社課的教學任務。中年級的教學注重學生參與能力的培養。教學側重點是爲“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本着這種理念,此學期在教學上總結如下。

一、撰寫計劃,完善教學

開學初,在學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導下,我細心地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領會其教育思想,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把握教材特點,聯繫學生實際,適時拓展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人爲本,營造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給予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師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釋放,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得以真正“活”起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要讓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讓課堂完全成爲他們自我發展和自我展示的舞臺。

對他們而言,課堂不能是一個簡單的探求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快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師的指揮下沿固定軌道前進去捕獲某個答案,而是實際的參與者,教育教學中的主角。課堂是他們的,自由而且快樂,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這樣,每個學生作爲有生命的個體,作爲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讓他們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發揮。

三、創設生活情境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

四、拓展訓練,指導行爲

課堂上在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精心設計課外閱讀資料:如國家大事,身邊模範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打開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的補充。讓他們進一步瞭解我們這個社會,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他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着學生的思想與行爲,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本學期由於改革了教學方法,採用多媒體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聽其聲”、“觀其形”、“動其情”、“悟其理”,從而強化了感知理解,豐富了想象思維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觀念,但是在教學中還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如: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夠豐富,教學媒體的設計還有待提高,個別學生的耐心輔導還欠缺等等。在以後的工作中還要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學習,做好課後的反思。

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的工作總結8

光陰飛逝,一學期的工作又臨近尾聲,驀然回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本學期,我校一至三年級全體品社老師同心協力,同甘共苦,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譜寫教育教學生動的樂章。

一、加強學習,提升理論水平。

本學期我們鼓勵老師們採取“多聽課、多反思”的方法,結合網絡師資培訓,組織教師觀摩優秀課例,及時評課,瞭解課改動態,擴大自身的視野,通過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以便更好服務於課改實踐。

教研組採用了集體備課制,每次教研組活動,大家踊躍發言,各抒己見,大家認真學習教材,根據各課教材的教育要點,通過教材分析、結合教學建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定好教學目標要點、教學重點、難點,備好課,授好課。我們時時處處發揮着集體的力量,體現着團隊的精神。儘管執教品社的老師來自於不同的年級,但我們經常會聚一起探討研究,教研組洋溢着團結互助,羣策羣力的氣氛。

二、緊抓教學,促進專業化發展。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是教學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紮實而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爲教師們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個自我挑戰的舞臺,更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實踐基地。爲此我們教研組老師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理念,利用課餘時間閱讀相關教育刊物上的教學實例,認真參加區教研活動,聽課評課,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在上海市“兩綱”教育頒發之後,我們組織教研組的老師們進行專題學習,把“兩綱”教育貫穿落實於品社課的教學中。本學期在區教研員王嬿老師的指導下,楊旋華老師執教了《身邊的公共設施》一課。

由於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都曾看到過、使用過公共設施,但對這些設施的作用以及和我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的認識是膚淺的,殘缺的,因此在引入課題時,楊老師採用了謎語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明“公共設施”這一概念後,通過播放學校周邊的公共設施入手,以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場景和實際生活爲基礎,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力求教學內容從生活中來,應用到生活中去,也使教材內容更具有說服力,生動的錄像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感受這些設施就在我們身邊,分佈廣泛,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使《品德與社會》學科迴歸生活。

對於專用的公共設施和不易看見的公共設施這一難點,楊老師通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加上旁白的介紹,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說教,有助於學生親近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同時也滿足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需要,又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學習的需要。整堂課的教學,楊老師都貫穿教學生活化的理念,在師生共同探究中完成教學任務,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

三、加強常規,提高課堂效率。

1、本學期,我們每位教研組成員都能備好符合班級特色的教案,在教研組內上好實踐課。教師在校、區級教研活動中認真聽課,且能作好詳細的聽課記錄和評課反饋,學期結束交教導處檢查。

2、組內教師能根據教材特點自行製作教學課件,對現行教材進行補充何拓展,在教學使用中效果良好。這學期,我們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身邊的公共設施》,在區課件評比中獲得優秀獎。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們在教學工作中苦樂相伴。但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教研是科研的基礎,科研又是教研的發展,下學期,我們的教師要以“帶着問題去思考,帶着思考去研究,帶着研究去工作”爲指導思想,積極開展科研活動,鼓勵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我們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在學校領導多方面的關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去構建一道品社學科教學的亮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