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堂教學總結

光陰如水,忙碌而又充實的工作又將告一段落了,回顧這段時間的教學,一定經歷了許多,也收穫了許多吧,何不趕緊對過去工作做一個總結,以往後的工作做參照。那麼如何把教學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課堂教學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課堂教學總結

小學課堂教學總結1

一、“單元模塊教學”的提出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以語文能力,即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爲核心,是語文能力和學習方式的整合。

實施新課標以來,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了一些弊端:部分學生自主閱讀時無從着手,不能圍繞主要目標學習、探究,浪費了課堂上的有效時間。現行語文教材,課程任務重,我們農村學校的學生接受能力普遍較差,教參書中要求一、二個課時完成的教學任務,常常需要三、四個課時才能完成,延長了教學時間。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一年級下冊開始,都以專題的形式組織教材,每個單元圍繞一個專題編排教材內容。每組課文的前面都設計了單元導語,提示學習要求和學習重點。整個單元的識字課、閱讀課、語文園地等都圍繞本組專題合理安排,將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成爲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

如何才能更充分地發揮教材的特點,儘可能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最大可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據此我們確立了“小學語文單元模塊教學研究”這一微型實驗課題。力求打破以往逐篇課文講授的模式,引導學生把學習研究的重點從“篇”轉移到“單元組”,以一個單元中的數篇課文作爲一個整體,進行合理組合,分爲不同的小模塊,結合每一模塊進行相對獨立而有目標的學習的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語文的實踐能力。

二、“單元模塊教學”的基本流程

在一定的程度上看,課文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一個的模塊,課文的學習就是語文能力習得的過程。但是常規的教學(字詞句段篇是依序實施的),很多時候是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很難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如果能將相關聯的內容進行重組、整合,儘可能地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也許更有利於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模塊教學強調的是學習資源的整合與生成,着眼於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重視學生學的過程,強調語文實踐活動的整體推進。

我們以三維目標爲指導,對單元內容進行合理整合,設計了模塊教學的基本流程。

第一模塊:課前預習。初讀單元導讀,瞭解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根據目標自主閱讀本單元的每篇課文,利用工具書,聯繫課文學習生字詞。

第二模塊:教師導讀。在教師引導下再讀單元導讀,明確本單元學習的內容、目標和重點。瀏覽整個單元的全部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課文或段落深入學習,質疑問難。檢查生字詞掌握情況。收集與本單元有關的信息與資料。

第三模塊:研習深化。採取多種形式和方法,深入體會每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思想感情、結構順序、寫作方法、語言風格等,抓住重點段落、關鍵詞句,進行誦讀、理解和欣賞。

第四模塊:總結拓展。通過歸納、提煉和延伸,鞏固學習成果,進行知識拓展。

小學課堂教學總結2

時代在變,教學在變,人的觀念也在日益更新。語文新課標的頒佈實施,對語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的熱點,更是課程改革的難點。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正悄然而起。我們教師努力學習新課標,同時又進行了有力的探索。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說有喜、有悲、有困惑、有感悟,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要與學生轉換角色。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盲目,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總之,我們和學生一樣,也在學習着、摸索着、嘗試着,探究着。下面,我就結合實際教學來談一談語文教學中的喜怒哀樂。

一、爲學生掌握新的學習方法,鍛鍊自己的能力而喜。

在本學期的語文教學中,我把着眼點放在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如,朗讀,口語,寫作,想象等。每一篇課文,我都讓孩子門充分預習,讓他們先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在學文中,再用各種方式去練讀,有必要可以互相交流:我爲什麼要用這樣的語氣來讀,我是這樣理解的。面對學生門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老師必須給予肯定,語言也要有針對性。否則學生會心存顧慮,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合理。

二、把握不好尺度,語言表達不透而惑、

面對年齡段不同,接受理解能力也不同的孩子,我們教者該如何把握這個尺度呢?在實際教學中因材施教,我發現教者講解過多,孩子理解費勁:教者講解過少,又感覺沒完成任務,所以一節課下來,不是教者疲,就是學者累。另外有許多課文缺少生動的音像畫面,就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師又要浪費很多唾液拼命地去描述,即使這樣也未必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爲只爲要形式而去走形式而悲

新的課程理念倡導我們培養孩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往往有許多教者並沒有真正去理解它。課堂上也有合作學習,自主交流,可是他們把眼光只放在了表面的熱鬧上。卻沒有看見學生的合作有沒有必要,他們在自主時又在做些什麼,這樣下來是不是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其間我也走過這樣的彎路,但現在我能徹底打破它,把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上,真正實現語文“人文想和工具性的統一”。我希望我們所有的語文教師都能好好利用這40分鐘,讓孩子們實實在在學點知識。

要使語文課改一路走好,並取得實效,就讓我們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謹記語文學科特點,不忘學生年齡特徵,並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相信在廣大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課改一定會取得成功!

小學課堂教學總結3

我認爲,小學數學教學需要講究結尾的藝術,這是由兒童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的,也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兒童好動易變、有意注意時間短,所以一節課的最後幾分鐘往往是孩子們最疲勞、注意力最分散、學習效果最差的時候。這時候,若是一成不變的作業、預習等內容,學生常常無心去聽,有的甚至極爲厭煩。下課了,我們經常發現有的學生悄悄地向同學打聽作業內容。如此等等,都是因爲課堂結尾太單一、太枯燥乏味造成的。相反,我們如果能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課堂結尾,不僅能鞏固新知識、調節疲勞、保持學習興趣,還能進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慾望,活躍思維,在愉快的氣氛中把課堂教學推向新的`高潮,不斷鞏固和提高教學效果。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試着採用以下幾種結尾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總結預習式。

這種結尾方式是絕大多數教育者採用率最高、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每節課結束時,爲了讓學生較爲系統地掌握本節課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準確簡練的語言,對該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提綱挈領的說明,並對教學重、難點和關鍵問題加以概括、歸納和總結。這樣可給學生以系統、完整的印象,在幫助學生思維、加深理解、鞏固新知的同時,還能爲學生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提供基礎和動力。如在學習梯形的認識以後,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總結和幫助預習:

1、什麼樣的圖形叫梯形?

2、什麼是梯形的底邊(上底、下底)、腰和高?

3、梯形和長方形、正方形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4、我們能夠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不能計算出梯形的面積呢?如果能,又應該怎樣計算呢?

這樣設計,既幫助學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學重點,又鞏固了新知識、強化了記憶。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學生帶着問題預習,進入到下一節課梯形的面積新課之中去。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也爲下一節課的學習作好了過渡和鋪墊。

二、延伸拓展式。

這種結尾方式,就是在讓學生熟練掌握已學過內容的基礎上,把所講授的內容進行延伸和拓展,進一步啓發學生把問題想深想透,更多地領會和接觸新知識,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其舉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們可以這樣設計結尾:

教師邊出示用紙板做成的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邊總結和提問:

我們通過學習和證明,已經知道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那麼這些圖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呢?

當學生面有難色時,教師可進一步啓發學生:

計算和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們採用了拼圖法;對於這些圖形我們能不能採用類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圖法,把它們分解成幾個三角形,再計算它們的內角和呢?

這時學生猛然醒悟,很快順次把這些圖形分成2個、3個、4個三角形,從而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2,四邊形內角和是1803五邊形內角和是1804。

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設問:

照這樣看,七邊形、八邊形、九邊形的內角和又是多少呢?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呢?

這樣,既鞏固了學生已學過的三角形的知識,又拓寬了思路,擴大了認知的領域,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還爲今後進一步深入學習多邊形的知識埋下了伏筆。

三、趣味遊戲式。

這種方式是根據兒童喜歡做遊戲的心理特點,把遊戲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通過遊戲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放鬆、濃厚的興趣得以保持,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結束新課。如在教學約數和倍數時,可以設計找朋友,離教室這樣的結尾:

教師出示帶有數字的卡片說:你們可以爲我出示的這些數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號是卡片上數的倍數,你就找到了朋友並可以離開教室了。在離開以前,你要走上講臺,爲你的座位號再找出兩個朋友並大聲說出來,才能走出教室。這兩個朋友,一個是它的約數、一個是它的倍數。學生頓時倍添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