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教育實踐學生總結

【導語】 近年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豐富的社會信息來源,大大促進了少年兒童的智力發育。下面關於養成教育實踐學生總結 ,一起來閱讀下文吧!

養成教育實踐學生總結

一、 課題研究的背景:

學生的養成教育極爲重要。《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中小學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兒童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爲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素質教育既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更要關注學生的終生髮展。當前,中小學生多爲獨生子女,許多家庭放鬆了對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輕情商,重言教輕身教,重享受輕節儉,家庭教育嚴重錯位;社會領域誠信缺失,假冒僞劣、欺詐哄騙活動蔓延,成年人的價值觀發生扭曲,極端個人主義、極端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正侵蝕未成年人的心靈;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而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花朵,他們的行爲習慣,外在素養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所以學生行爲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必須從現在抓起。由於我校所處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我們發現學生行爲習慣養成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

(1)由於我校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缺失親情養成習慣差,多數學生行爲習慣同《小學生日常行爲規範》有很大差距,許多獨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懶惰,許多家庭放鬆了對子女的行爲習慣教育;

(2)部分教師只教書不育人,放棄了對學生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

(3)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單一,評價滯後,沒有長遠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動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離,許多學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養成教育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鑑。如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我國的學者陳鶴琴關於兒童教育的研究等。這些研究成果,爲我們開展兒童道德和行爲習慣養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鑑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參考。基於以上原因,我確定了“小學生行爲習慣養成教育”的課題研究。決心通過一年的課題研究,切實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淨化育人環境,提高學校德育水平,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爲。爲學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礎,達到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有較大提高的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中小學生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爲的養成教育”。《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爲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爲習慣和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還明確指出:“德育對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更多的是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是中小學德育中的主體工程,貫穿在德育的全過程中。可見,強化養成教育,教會學生做人、做事、學習,就是學校德育的基本任務,也是強化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

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是一個“知、情、意、行”相統一的過程。在習慣的養成中,應該提高少年兒童道德認知,豐富少年兒童道德情感,堅定少年兒童意志和毅力。一個人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最終必然落實到優良的外在行爲上,道德行爲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終效果。品德的發展,是一個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現代教學論認爲,學生的認識活動的有效性與其主動性有着必然聯繫。人的行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習慣。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能使品德從內心出發,不走彎路而達到最高境界。通過道德行爲的訓練和培養,可以提高和鞏固道德認識,加深和豐富道德情感,鍛鍊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爲習慣的培養應成爲研究“知行脫節”現象的着眼點和着力點。

三、課題的界定

習慣是由於無數次的重複或練習而逐步固定下來變成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行爲方式。課題中的習慣是指小學生的行爲由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練習轉化爲自動化或半自動化行爲方式。

課題中的養成教育是指通過教師根據社會的要求設計好模式,引導小學生去模仿、去實踐,從而形成相應的行爲舉止,最終形成相應的行爲習慣。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研究是指學校按照新“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全面研究採取科學可行的行爲和活動方式,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行爲習慣,使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和新時期小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良好行爲”具體講就是指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按照社會公德去處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關係的行爲,是必須遵守的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是作爲一個公民最基本的行爲規範。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找到一條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最佳途徑,增強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加大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力,促進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爲習慣,行爲舉止,培養具有時代特徵和符合現代要求的良好個人品質。培養學生具有紀律意識,規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幫助學生樹立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和毅力,幫助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博覽羣書、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以課題研究爲突破口,推進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從而培養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養良好、業務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通過本課題的深入研究,有利於增強養成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推進素質教育,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也有利於促進我國家庭教育的改進。因此,從行爲習慣的培養入手,來探討和研究良好行爲習慣與健康人格的培育,不僅可以克服長期以來少年兒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適應新的時代環境和形勢。這一研究,從現實和長遠看,無疑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研究本課題過程中,從多角度出發,通過各種渠道——宣傳教育,實踐磨練,對照評比等培養學生自覺守紀、自覺學習、自覺維護校園和公共場所衛生、自覺講究文明禮貌等良好習慣,對農村學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規範,以達到

預期的目的。同時,此項課題的研究,也對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有獨特的參考和利用價值。同時必將對培養科研型的教師有着深遠的意義,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擬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少年兒童良好行爲習慣養成的規律、方法和途徑,尤其要研究“認識行爲——習慣”是如何轉化的,爲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觀念和新思想。具體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

1、明確小學生形成不良行爲習慣和“知行脫節”的原因及矯正策略。

2、探索小學生良好行爲習慣養成的規律、方法和途徑。

3、探索如何指導家庭與學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工作。

“養成教育” 是一個教育過程,這個教育過程是藉助訓練活動完成的。它必須具備“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訓練活動。”即教育者將養成教育的目標具體化,藉助語言、行動、教育媒體“外化”,通過訓練活動傳遞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後,“內化”成自己接受的東西,然後“外化”成爲“規範化的日常行爲”。由於小學生年齡特點的侷限,加上訓練的內容廣泛、細緻,而這種訓練活動,又是大量而多樣的,同時,又不能一次訓練就可達標。因此,這個教育過程就必須是不斷反覆、循序漸進、十分漫長,必須滲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個小學階段,甚至更長歲月,直至“終生”。這是研究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六:課題研究的評價辦法

小學生正處於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中,教育的意義在於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我們在評價學生的行爲時,強調對學生行爲過程的評價,重視學生在行爲過程中的態度情感和行爲表現,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對學生行爲習慣的評價,我們採用全員評價,即自己評、學生評、家長評、老師評。無論誰評價都應該實事求是,從發展、鼓勵的方面給以評價,同時提出建議。自己評,每週一次;學生評,每週一次;家長評,每月一次;老師評,每月一次。以班爲單位進行。學校少先隊應結合日常工作對學生行爲習慣進行監督、管理和考評。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 現代教育理論也爲課題組老師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這些都爲研究工作的展開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2、行動研究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行動實踐法”將成爲課題組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員將在新思路產生的過程中,更深刻反思原先養成教育方法的弊端,探尋養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從而進一步推進理論研究。

3、分析法:個案分析、觀察分析、數據分析在課題研究中是必須要用的方法。在由點到面的實踐過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將是很大的。

4、調查法:要通過全面或個案調查方式,對學生行爲習慣現狀,師生心態要求,及本地農村環境對學生的影響等作全面瞭解:然後制訂具體研究方案,力求科學、可行。

八:課題研究遵循的原則

1、方向性原則。以《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爲指導,把養成教育與愛黨、愛社會主義、愛祖國的教育結合起來。

2、科學性原則。以教育學、心理學、教育理論爲基本理論依據,以探索適應小學各個年級段養成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爲目的,使實驗研究服從教育規律,符合少年兒童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

3、系統性原則。學生的良好行爲習慣養成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內,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課老師要互相配合,少先隊要發揮作用。在校外,要通過家長會、家訪等了解學生的行爲表現,發揮德育陣地的作用,促使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形成合力。

4、活動性原則。單純靠說教,學生不容易接受,還會使學生感到厭倦,那麼效果也當然差了。所以學校、班級要多開展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寓教於樂、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並在不知不覺中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爲習慣,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5、循序漸進原則。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而且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先要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他們有哪些不良行爲習慣以及形成的原因,再進行教育,幫助其慢慢改掉,可千萬不能要求過高、過快,追求立竿見影。

九、 課題研究實施的策略

1、 營造良好的行爲習慣教育氛圍 (1)利用各種陣地進行規範的宣傳。用《小學生日常行爲規範》、《小學生守則》,規範學生的行爲,要求學生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利用班會、班隊活動,校園廣播、黑板報、宣傳欄等,讓每一面牆壁都會講話,促使學生正確認識行爲規範,獲得正確的情感體驗,形成符合規範的行爲導向。(2)多種教育方法並舉形成教育合力。班會講,老師講,學生講,班幹部講,家長講等多種方法結合,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爲習慣的道理,產生積極的心理動機,自覺配合學校的養成教育。(3)發揮榜樣的力量。教師要爲人師表,率先垂範,同時要推出示範學生,使全體學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2、 對學生進行行爲規範的認知教育。

通過國旗下講話,品生.品社課,常規教育等活動,讓學生端正認識態度,明確行爲目標。認真研究自主化班級管理模式,在班級管理中,學生是主體,他們是班級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促進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班級管理,成爲班級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評價中進行自我教育,從而促進知行的統一,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3、 對學生的行爲規範要常抓不懈,強化訓練。

“習慣”要“習”才能“慣”,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在教師嚴格的訓練,學生有意識的反覆訓練中養成的。小學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爲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覆訓練,經常督促,直到鞏固爲止。強化學生的行爲訓練,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關鍵的一環是“導之以行”:

(1) 寓規範訓練於陣地建設之中。具體包括班主任的班會課,少先隊活動。

(2) 寓規範訓練於日常生活之中。

(3) 寓規範訓練於各種活動之中。升旗儀式、值日、課間操、課間活動、學校的各種實踐活動、校外活動。

(4)在學科教學中滲透養成教育 :學校教育是養成教育的主陣地,而課堂教學則是養成教育的主渠道。教師在開展養成教育時一定要根據學科特點,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養成教育因素,把養成教育貫穿於各科教學之中。利用一朝一夕,通過每一件事,每一節課的長期薰陶使養成教育達到目的。

4.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達到養成教育目的 。

積極開展各項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素質,在體驗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確如何做到知行統一,學會做人、做事和學習,從而促進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一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如: 春遊、秋遊、掃墓、慶“六一”, 慶元旦, 特長生比賽 手抄報比賽,演講比賽 ,文藝匯演、“獻愛心”等活動。二是把班級還給學生,讓學生獨立組織開展班級活動。如:開展班級的小設計和小製作比賽。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完成,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三是利用每週的文體活動課,讓小組輪流組織設計比賽項目,如:拔河、跳繩、籃球、文藝小活動等等,從而達到養成良好行爲習慣,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

5.樹立榜樣,啓發自覺,及時總結,激勵奮進。

模仿是小學生養成良好行爲習慣的重要途徑,爲學生樹立榜樣,通過榜樣的表率作用使養成教育變得“可見、可學、可仿、可行”。一是樹立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在班上多表揚具有良好行爲習慣的學生,使其他學生自覺模仿,形成習慣。對學生的每一點良好行爲,不僅要及時給予表揚,而且要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輿論氛圍。二是給學生講名人名家的故事,通過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三是注重言傳身教,做好學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習慣“傳染”到孩子的身上。在實施的過程中對於學生表現出的良好的行爲習慣要及時的進行總結,做到每週一總結,每月一總評,學期末進行總表彰。注意隨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利用校園廣播,黑板報等形式讓全體學生了解,對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給予表揚、肯定、鼓勵,對於增強其自信心,激勵其進取心,將產生直接作用,而這些心理因素對取得新成績,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能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