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中學德育工作彙報材料範文

z縣壩坪中學秉承“以德立校”的辦學宗旨,積極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學校在抓好常規德育的同時,以留守學生教育爲突破口,逐步形成學校德育特色,提高了學校知名度,提升了學校辦學品位。學校先後被評爲全國“小公民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全國農村流動人口子女、農村留守兒童“示範家長學校”、全國婦聯“先進家長學校”,中央教科所“德育課題先進實驗學校”,省 “安全文明校園”,市 “最佳文明單位”、“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學校德育成果“三條熱線” 、“假日驛站”做到了“廣播裏有聲,電視裏有形,報紙上有文”。中央人民廣播“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中國教師報》、湖北衛視、《湖北日報》、荊門電視臺、《荊門日報》、《荊門晚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多次報道了我校經驗。省教育廳副廳長黃儉、省婦聯副主席鮑清芬、荊門市婦聯主席李志珍等領導多次蒞臨我校,對我校德育作法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我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作法是:

坪中學德育工作彙報材料範文

以優化的德育環境爲依託,注重濡染薰陶

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注重師表引領,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一、校園環境——潤物無聲

注重凸顯校園環境的美育功能,努力形成藝術化校園的特色,充分發揮環境的薰陶作用。置身壩坪中學,如徜徉於詩詞海洋,如流連於芝蘭之室,身心受到感染,情感受到薰陶。巍巍教學樓拔地而起,實驗樓、宿舍樓、學生餐廳,錯落有致;開闊的廣場,整齊的行道樹,大面積的草坪,生趣盎然的庭院,優美和諧。香樟樹、花壇、景點、噴泉、文化長廊,珍貴的樹木,爭豔的鮮花,綠色的草坪,四季常青,綠色蔥蔥,渾然構成一幅迴歸大自然、清新而動人的“風景畫”。校園環境體現了貼近學生生活,陶冶學生美好情操,提高學生人性修養的審美追求。

注重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倡導積極向上、文明高雅、健康活潑的校園文化。學校在堅持做到讓綠色長駐、環境常美的同時,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於無聲中寓教育,於點滴中教化人”的隱性教育功能,實現“讓每面牆壁說話,讓每一個角落育人”。設置富有創意的牆體語言,一百六十八塊名人名言和五十六塊師生書畫,寓教於美與樂中,達到悅心、怡情的教育效果。學校三個主體櫥窗的主題定期更新,既有大主題也作小文章,櫥窗文化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愛校熱情,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既激發興趣,又益智明理。

廣泛發動師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校訓班訓、校風學風的制定,樓房庭院、宿舍門牌的命名,均面向全校師生徵集、詮釋後討論確定。校園內隨處可見的溫馨標語、警示牌,也均來自學生的智慧。這些看似簡單卻又獨具匠心的佈置,是學校豐厚的人文資源,讓學生在不經意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薰陶。

二、師表引領——耳濡目染

重視教師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導教師牢固樹立“三個意識”,即服務意識、質量意識、法規意識;發揚“四種精神”,即進取精神、創新精神、協作精神、奉獻精神,鼓勵教師爭做教書育人的楷模,爲學校的發展多作貢獻。制定並嚴格執行《師德考覈細則》,規範教師從教行爲。以“展師德風采、創優秀羣體、樹教育新風”爲主題,開展師德教育系列活動。全校教師牢固樹立“以服務樹信譽”的辦學理念,在教學中面向全體,真心關愛每個學生;在生活中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學生耳濡目染,人文素養便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

以完善的德育網絡爲保障,凸顯德育實效

在工作中,我校牢牢把握一個原則:開放式教學,封閉式育人。也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上要“放”,在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方面要“收”。爲此,學校建立健全了德育的網絡機制、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確保德育工作取得實效。

一是構建“三維”教育網絡(學校、社會、家庭),用社會實踐基地、家長聯繫手冊、家長會、法制講座、主題報告會等多種形式把三方緊密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是實施“三級”管理機制(領導包班、班主任負責、科任教師包聯全體學生),每位學生的培養都有責任人,每個責任人都有一個《壩坪中學學生成長檔案》,記錄學生意見、違規違紀情況和交心談心內容,人人都擔負起育人重任。

三是運行“三制”激勵槓桿(《文明班級流動紅旗制》、《班主任目標管理考評制》、《學生評教制》),每天一評分,每月一量化,以此促進校風、教風、班風、學風的純正優良。

以豐富的德育活動爲主體,注重體驗感悟

“教會學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一直以來,我們以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爲指導,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以德育實踐爲主體,將德育工作寓於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體驗感悟,從而提高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

在德育的實踐與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教育活動:

一是節日、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如:在母親節、教師節組織學生徵文比賽,清明節祭掃烈士墓,五四青年節、國慶節組織文藝演出等等。

二是言行規範教育活動。每學期伊始,在全校開展 “學規範,正言行”的教育活動,通過識記《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和校團支部、學生會督查評比,從認知和行爲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促使學生從學習和生活的細節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三是體育藝術教育活動。我們堅持每年舉辦一屆校園藝術節、體育節,成立了各種學生社團,如春行文學社、校合唱團、校舞蹈隊等,豐富校園生活,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個性,陶冶學生情操。

四是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如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進行慰問演出,到德育基地舉行團隊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既有效填補了“雙休日”教育的空白,又使青少年在實踐中得到鍛鍊成長。

五是主題教育活動。新生進校以後,我們聘請人武部軍官對學生進行短期軍訓,對學生實行準軍事化管理,通過參觀軍營、隊列訓練、生活指導等形式,幫助學生確立規範意識,增強紀律觀念,磨練堅韌意志,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組織開展“愛心助殘”活動,並設立“愛心助學基金”,讓學生在活動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關愛他人的意義;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寢室、文明學生”評比,使學生養成文明習慣。

以留守學生教育爲重點 形成德育特色

作爲一所農村寄宿制初級中學,我校647名學生中,留守學生有412名,比例高達70%。這些留守孩子缺乏父母的有效兼管,難免學業失教、親情失落、生活失助、心理失衡、行爲失控、安全失保、道德失範,如何有效教育引導他們,直接關係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敗。多年來,學校不斷探索與實踐,創新留守學生教育管理方式,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自身的教育特色。

一、開通“三條熱線”,牽連留守學生

1、電話熱線——牽連孩子和家長。

我校很多留守孩子居住偏遠,家裏沒有電話,很難與在外的父母取得聯繫。針對這一實際,我校建立了“愛心電話室”,開通了“愛心電話”,方便留守孩子與父母聯繫,由學校付費。各班班主任建立 “愛心電話聯繫卡”,學校建立 “愛心電話簿”,收集全校留守孩子家長及監護人的.聯繫方式,隨時聯繫。目前,我校一是開通了八條“愛心專線電話”,安排專人管理,二十四小時爲留守孩子服務;二是學生隨時可以通過班主任、教師手機與父母聯繫。讓每個留守孩子每週都可以與父母通一次電話。

我校九(1)班有個女生叫劉義,父母在廣州打工兩年沒有回家,她非常想念父母。去年臘月一個早自習,校長吳克軍在查學生寢室時,發現劉義在寢室裏哭。問明原因,原來是她父母今年又不回家過年。他撥通了劉義父母的電話,她父母說工作時間緊,回家花錢多等理由不想回家。吳校長勸她父母:“養兒不如我,要錢幹什麼?養兒勝過我,要錢幹什麼?不要只顧賺錢,而不關心孩子的成長。”他讓劉義與父母通電話,劉義與父母講了二十多分鐘,她父母答應回家過年,劉義微笑了,高高興興地去上課,吳克軍心裏壓着的一塊石頭也放了下來。

愛心電話縮短了學生與父母之間的距離,成爲留守孩子牽連父母的紐帶和橋樑。

2、信息熱線——牽連學校和家長

我們注重與家長的聯繫,把孩子成長的信息及時反饋給家長,並徵求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學校堅持做到“四個一”,即學校每週利用“校迅通”信息平臺給家長髮一條短信;班主任每月與家長通一次電話;教師每學期普訪一次留守學生;學校每學期給留守學生家長寫一封信。同時我們抓住春節、清明節等留守學生家長返鄉時機,及時走訪,當面交流,形成教育轉化合力。

九(2)班女生李z,父母在外打工,她跟奶奶一起生活。今年,她要求母親留在家裏照顧她,母親不同意,她不想讀書了。正月初八,天下着大雪,包班領導張守波和班主任楊曉華一大早趕到李還珠家,當她家人開門看到兩位老師像雪人一樣站在門口時,非常感動。張老師勸她父母:“不打工,只誤一時賺錢,不讀書將誤孩子一生” 。李還珠父母很慚愧。李還珠母親留了下來,李還珠回到了學校。李還珠母親激動地說:“別人過年忙麻將,老師過年忙家訪,對孩子的教育,老師比家長還負責”。

3、關愛熱線——牽連老師和學生

學校教師與留守學生結成對子,把他們當自己的子女,當好 “臨時家長”。在思想上正確引導他們,培養他們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在生活上關懷,在學習上關心,在心理上幫輔,使他們在學校也能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我校原九(2)班丁鄧鄧同學,父母在外打工,他一個人留在家裏。班主任趙義學老師知道情況後,每逢週末把他接到家裏,讓愛人許明鳳老師給他清洗、縫補衣服,給他改善生活。漸漸地,丁鄧鄧就像趙老師家裏的一員。去年臘月一個晚上,丁鄧鄧發高燒,趙老師夫婦倆把他送到醫院,陪他打吊針直到半夜,回家後又給他煎藥。等丁鄧鄧安穩地睡着了,上早自習的鈴聲已響了。丁鄧鄧在日記裏寫到:“趙老師,許老師,你們就是養育我的父母,沒有你們照顧,我早就失學了。我一定好好學習,以優異成績報答你們!”今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z一中。

有的學生家裏非常貧困,爲了讓他們讀得起書,我校設立了 “愛心銀行”,黨員、幹部、共青團員帶頭爲“愛心銀行”捐款。開展了黨員幹部與貧困孩子一對一“手拉手”活動,不少貧困孩子就是在“愛心銀行”和“手拉手”活動資助下才順利在校讀書。

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我校老師並沒有嫌棄他們,而是發掘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發揮特長。

楊晶晶、楊明明是我校九(2)班一對雙胞胎兄弟,他們對學習文化課興趣不大,但兩人酷愛吹號,班主任楊曉華推薦他倆進了學校業餘器樂隊。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他們非常勤奮地練習,演奏水平提高很快。在縣美育節上,他倆的表演獲得了一等獎。現在兄弟倆正發奮學習,準備報考z五中藝術班。

二、開設“假日驛站”,實施無縫關愛

爲了豐富留守學生的假日生活,讓他們得到更多的溫暖,學校將關愛延伸到社區、村組。從2005年開始,我校在全鎮1個社區、14個行政村建立15個假日驛站,節假日教師到假日驛站擔任孩子們校外教育輔導員,把孩子們從家裏迎進假日驛站,開展各種有益活動,徹底解決了農村留守學生節假日涉足網吧、逗留街頭、接受社會不良因素影響等系列問題,有效彌補了農村學生節假日教育的盲區和“空檔期”,保證了農村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

1、多方搭臺,營造“溫馨驛站”。鎮政府成立留守孩子教育領導小組,學校爭取政府、街道辦、村委會的支持,文體站、街道辦、村委會騰出辦公室,作爲假日驛站的活動場所,並安排一名幹部負責假日驛站的具體工作。假日驛站都建有圖書室、棋藝室、、錄相播放室、手工製作室、法制文化中心等活動室,室外有乒乓球檯、籃球場、健身器械等,活動項目豐富多彩。

2、富教於樂,構建“快樂驛站”。每逢節假日,學校組織教師到各個假日驛站,與留守孩子一起開展活動,指導留守孩子自己設計、佈置假日驛站,留守孩子把假日驛站佈置得溫馨、活潑。多數留守孩子自帶各種活動器材到假日驛站。教師組織留守孩子開展打羽毛球、兵乓球、跳高跳遠等體育活動;進行象棋、跳棋、乘三等棋類比賽;組織留守孩子玩遊戲,進行手工製作;進行法制教育、心理輔導,開展讀書活動等。在假日驛站裏,孩子們在學中玩,玩中學,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渡過每個節假日。不少退休教師、退休幹部、現職公務員、村幹部也加入到假日驛站中來,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和一些課外知識,與留守孩子一起玩樂。

3、社會實踐,建造“活動驛站”。在假日驛站裏,教師根據學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和農村孩子的實際情況,組織他們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一是組織孩子們參加生產勞動,幫助農戶鋤草、插秧、整地、幹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讓他們接受勞動鍛鍊,吃苦磨鍊。二是組織孩子們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幫助孤寡老人、殘疾人洗衣、梳頭、做家務,向村民宣傳科普小知識,引導村民崇尚文明,改掉不文明的陋習等。三是組織孩子們開展社會調查。如組織社區孩子進行“探訪明清古街遺蹟”的調查活動,孩子們請壩坪老街老人講解壩坪老街過去輝煌的歷史,拍攝古蹟照片,配上文字,編成影集,作爲珍貴的資料保存。“探訪明清古街遺蹟”活動,增添了留守孩子熱愛家鄉的情懷。

4、心理疏導,建造“心靈驛站”。在假日驛站裏,建立教師談心制度,通過談心瞭解學生家庭情況和思想狀況。教師用愛心呵護他們,用真心疏導他們,大多數孩子願意把心裏話告訴老師,心裏有什麼疙瘩也願意講給老師聽,尋求老師的幫助,他們感到老師就是父母。

5、孩子互助,共建“成長驛站”。在假日驛站裏,實行了“學生成長夥伴制”,夥伴可以是“一對一”,可以是幾人小組,有自願的,有教師幫助建立的(有意識地使強強結合或強弱結合,以達到共同成長之目的)。目的是促使夥伴之間共同進步,共同成長。教師不在假日驛站的時候,是“學生成長夥伴制”最能發揮作用的時候。如各“夥伴小組”自覺堅持開展“同讀一本書、同背一首詩、同講一個故事、同寫一本日記、同玩一個遊戲、同創一個作品”的“六個一”活動,小組與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幾年來,我校通過 “三條熱線”和“假日驛站”,及時有效地解決了農村留守學生思想品德、行爲習慣、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問題,保證了學校德育的平衡發展。

德育需要情感,情感的基礎在於關愛;德育需要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探索;德育需要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以德育人,以德服人,以德立人”是我校永無止境的追求,我們將持之以恆的用陽光去照耀、用雨露去滋潤、用春風去吹拂每一位學生的心田,用愛心托起農村孩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