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大事記

●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佈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崑曲藝術以全票榮登榜首。當時,國內崑劇界只有800多位從業者,從業者掙扎在生存邊緣。申遺成功後,文化部制定《保護和振興崑曲藝術十年規劃》。

崑曲大事記

● 2003年,白先勇請動崑曲名家汪世瑜和張繼青駐紮蘇州一年,手把手地把箱底寶貝傳授給沈豐英(扮杜麗娘)與俞玖林(扮柳夢梅)。兩位名師跨團跨省就一部戲指導後生長達一年。

● 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開始在世界巡演。其中,在臺灣和香港的公演引起轟動。同年6月,在蘇州大學存菊堂連演三場,場場爆滿。

● 2009年12月,白先勇主持的崑曲新版《玉簪記》作爲“北京國際戲劇舞蹈演出季”的壓軸劇目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首演。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和白先勇共同發起的“北京大學白先勇崑曲傳承計劃”同時正式啓動,“經典崑曲欣賞”成爲北京大學本科生的公選課,受到熱捧。(趙桂雙)

汪世瑜:可進可退,崑曲發展自求其善

汪世瑜

2003年,汪世瑜與白先勇合作,日後聲名大噪的青春版《牡丹亭》因而得以促成。當時,汪世瑜剛從浙江省京昆藝術劇院院長的`位置上退下來,之前,他在崑曲舞臺上演出了四十餘年,尤以“巾生”(崑曲小生分爲巾生、窮生、官生、雉尾)見長。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汪世瑜在背後做了巨大的努力。“白先勇是靈魂,他給出指導意見,具體來做的全是我。”汪世瑜用他深厚的專業修養和藝術造詣,逐漸填滿了白先勇畫下的框。在這之後,他又先後與林兆華、關錦鵬合作,製作了廳堂版《牡丹亭》和《憐香伴》。

這一系列的創新,在崑曲業界引發極大爭議,但在汪世瑜看來,只要能讓崑曲吸引更多的年青人就夠了,而崑曲本身也有自信去接受這種改變。10月16日至20日,蘇州崑劇院將在廣州大劇院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及新版《玉簪記》。藉此契機,南都記者專訪了汪世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