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讀後感

軍旅作家王樹增創作的《解放戰爭》,與其說是一幅軍事戰爭的歷史畫卷,不如說是一篇記錄着我們前輩們精神歷程的壯麗史詩。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讓我們又有了一份新的感動和體驗。感動的,不僅僅是書中對戰爭細節的揭祕或革命浪漫主義精神宣示,更多的是體驗到了書中所揭示的一個人類歷史發展永恆不變的規律——人民是決定歷史走向的最終力量!

《解放戰爭》讀後感

解放戰爭在世界戰爭史上堪稱奇蹟。內戰初期,國民黨各個方面的實力都大大超過共產黨。在軍事方面,國民黨軍隊達470萬,裝備精良;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只有127萬,且裝備簡陋。無論是國民黨內部,還是當時的世界輿論,都認爲這場戰爭的勝負沒有懸念。可戰爭卻在短短的4年裏來了個大翻盤。國共軍事力量對比如此懸殊,爲什麼中國共產黨能以弱勝強取得最後的勝利呢?所有這一切根本無法用軍事理論去闡釋。但偶然中體現的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代表着廣大人民的利益,團結了要求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願望的先進知識分子、工人、農民、民族資產階級等一切革命力量,實行了符合中國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

在政治方面,共產黨所主張的政治理想,就是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中國,抗戰結束之前,毛澤東就說過,我們要建設一個這樣自由民主的中國,即:“在廣泛的民主基礎之上,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成立包括廣大範圍的各黨各派和無黨無派代表人物在內的,同樣是聯合性質的民主的政府,建立一個自由、獨立、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在經濟方面,我黨的土地政策使農民真正成爲農村和土地的主人,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參軍支援前線成爲熱潮。正如毛澤東所指出,“我們的解放戰爭,主要就是靠這一億六千萬人民打勝的。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纔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在延安的時候,外國記者曾經問過毛澤東說:“你能不能和國民黨軍隊作戰當中取勝?”毛澤東給的回答,根本就沒有提到“軍隊”兩個字,他說:“那就要看我們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蔣介石肯定要失敗,因爲他反對農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們能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一定會勝利。”而這也正如作者所言:“這場戰爭與其說是軍事的勝負,不如說是共產黨以土地改革爲引領,逐步獲得民心的過程,是人民對戰爭雙方作出了勝負的選擇。”淮海戰役時我們只有60萬人,國民黨有80萬人,但共產黨背後有500萬老百姓的支持!在世界戰爭史上,沒有哪一支軍隊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那樣身後會有那麼多的`民衆奮力支持。“在所剩無幾的境遇裏甘願傾其全部的百姓,是共產黨官兵刻骨銘心的依靠和難以忘懷的歸宿。”

人民的選擇,以及人民何以作出這樣的選擇,是《解放戰爭》一書所承載的重要命題。正是人民的選擇和支持使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勝利。審視這段歷史給我們最大的啓示是:戰爭中作戰雙方軍事較量的背後,其實是政治的較量和人心向背的較量。“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爲廣大人民謀福祉作爲黨的根本宗旨。在創建新中國的艱難進程中,共產黨人高舉理想的旗幟前赴後繼,其爲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奮鬥的理想,爲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平等的中國而奮鬥的理想,贏得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熱誠而堅定的擁護,而人民一旦認清他們的社會理想,迸發出來的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是無比巨大的,足以摧毀一箇舊秩序並創建一個新世界。”

銘記歷史,是要鑑往知來。當今的中國,正在經歷着又一場廣泛而深刻的歷史性變革。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如何才能打贏這場“攻堅戰”、“持久戰”呢?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改革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始終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