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讀後感-讀後感-高二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讀後感-高二,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讀後感-高二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爲了完成這部劃時代的鉅著,托爾斯泰前後耗費十餘年的光陰,並本書於1865年到1869年出版,講述歐洲拿破崙時期的俄國(今俄羅斯)所發生的事。《戰爭與和平》自從問世以來,一直被認爲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故事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爲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在《戰爭與和平》中,人物就多達559個,每一個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各有其獨特的個性,且充滿了生命的悸動,人的歡樂、痛苦、各種內心思緒——在這幅畫裏都應有盡有。而書中史詩般的輝煌節奏與寬闊視界,也只有荷馬的作品可以相提並論。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爲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爲,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侷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裏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說它主觀,是因爲他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託氏烙印”;說它客觀,則是因爲他並不強加於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託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爲,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裏。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裏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裏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應該說,《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藉自己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可以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啓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裏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裏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裏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爲癡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麼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在人生中設置太多的目的,結果實現的到底有多少是很難說的,因爲即便是個人的生活,有時候也不是按照我們的計劃那樣的發展的,就像兩軍打仗,部署都很周密,小圖圖畫得很細緻,可到時候,部隊不知道怎麼搞得就亂套。看中國的小夥子在伊拉克打仗的戰地日記,空軍答應來炸一個糖廠,一聲令下,倒數開

始,大家呼啦散開五百米,小夥子留了個心眼,退了一千米。果然,幾顆炸彈下來,烏煙瘴氣,四周建築全倒,糖廠紋絲沒動。

托爾斯泰其實就是想讓我們知道,別跟這些較勁,世界大得很,人要學會順勢而爲。該怎樣就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