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趣事小學生作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趣事小學生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趣事小學生作文

端午節趣事小學生作文1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每當這天,我家就熱鬧起來了。

端午節那天,奶奶總是早早的拿出自己採來的糉子葉(就是葦葉),把它煮一遍,然後放在涼水中使它變涼備用。我好奇地問:“奶奶,爲啥要先煮一遍呢?”奶奶說:“不煮的話它太脆,容易斷,沒法包的。”哦,原來還有這樣的學問呀!接着奶奶就會把已經泡好的糯米和煮好的豆餡都準備過來,這樣就開始包了,我興奮的對奶奶說:“奶奶,我也要包。”奶奶看着我躍躍欲試的樣子笑着說:“好吧,首先我們要先把豆餡攥好。”於是我們先把豆餡弄成一個個豆餡團。接下來我們就開始包了,在奶奶的指導下,我先從水裏拿出幾片糉子葉,疊放在一起,接着把它們捲成漏斗形,但是底部不能有洞,奶奶告訴我:“你剛剛開始學,就不要放豆餡了,直接放米就行了,先試試包一個“瞎”糉子。”我一聽這句話就笑了,哈哈,原來沒有餡的糉子叫“瞎”糉子呀!笑歸笑我還是照奶奶說的去做了,我往漏斗形的糉子葉裏放滿糯米,再把糉子葉剩餘的部分順着口一壓,把米封在裏面,我正準備進行最後一步,把它繫住,可是,這時,它確像一個調皮的小孩子張開了嘴,把米吐了出來,我沒有放棄,在奶奶的指導下又重新開始,說實話,這個真的不好學,在奶奶幾乎包完所有的糉子的時候,我終於也包好了我自己的糉子,也就是說我終於學會了包糉子了,我高興地跳了起來,奶奶看着我包的的糉子高興地說:“不錯呀,琦琦真的學會了呀,樣子雖然難看點,但是已經不漏米了,再好好練習練習,明年奶奶可就有幫手了”。聽了奶奶的話,我高興極了,我一定會好好練習的,明年我一定能幫奶奶一起包糉子。

奶奶樂呵呵地把糉子放在高壓鍋裏煮,過了40分鐘,美味可口的糉子就出鍋了,我吃着香甜的糉子,很高興,覺得特別好吃,因爲這畢竟是我的勞動成果!

這就是我們家的端午節,歡迎你們下次端午節來我家,吃我給你們包的糉子哦!

端午節趣事小學生作文2

每當吃到奶奶包的蜜棗糉時,一口咬下去,棗的甜蜜,米的香糯,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就會想起那個難忘的端午。

小時候,我和爺爺奶奶一起住。那天,雞一打鳴,奶奶就把我叫起來了,說道:“哞哞,快起來!今天可是端午節!”一聽是端午節,我一下子就坐了起來,洗好臉刷好牙。奶奶給我係上了一根五色線,爺爺正忙活着在門上插艾草。

奶奶把我拉到廚房裏,說道:“中午咱們吃糉子,咱倆快點包!”“好!”奶奶從盆裏抽出一張綠油油的糉子葉,折成一個小倒三角,將浸泡好的米堆入三角形裏,在中間撥出一個狹小的空間,將棗塞到裏面,再蓋上一層米。但因爲我的米裝多了,下面的米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滴溜溜地灑落了下來。大家看得哈哈大笑,我也不禁有些窘迫,只好放進去重新來。這才抽了一片,因爲太用力了,還沒裝米,糉葉就被我撕壞了。這時,我沒有耐心了,轉過身子,就要走開。可奶奶卻一把拉住了我,拿出了一個已經裝好的糉子,我拆開繩子咬了一口,甜甜的,糯糯的,真好吃,“哞哞,你看!它這麼好吃,你自己做一個豈不是更甜!“我想了想:古人都說,自己做的最甜,對,我要堅持下來,自己做一個!我靜下心來,可算包好了,之後奶奶拿起糉子,又抽出一根線,說時遲那時快,一下子就把糉子捆好了。奶奶看我愣着,便手把手教我。蒸了三四鍋糉子,自己包的糉子,一口咬下去,真美味。香糯的米,甜蜜的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真是美味!

吃過午飯後,奶奶帶我去看賽龍舟。他們一個個緊皺眉頭,划船動作一模一樣,兩隊的速度不分上下。他們個個滿頭大汗,臉漲的通紅。岸上的觀衆聲嘶力竭地吶喊着,爲他們加油,空氣中瀰漫着一片緊張的氣息。最後因爲綠隊的一個鼓手點沒打好,輸了比賽!紅隊贏了!

這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長大後,每個端午節,奶奶都會郵給我們糉子。每當吃到他們郵來的糉子,我就會想起這個難忘的端午。

端午節趣事小學生作文3

提起端午節,大家都不陌生,對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也應該略知一二吧!但是,一個地方一個風俗,有很多端午習俗大家都不知道,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吧!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 世。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揩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糯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萬水千山糉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沾着紅棗香,糉葉包着朋友情。”不管怎麼說,聽完我的介紹後,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節的知識呢?

哇!端午節過得真難忘,讓我明白了很多知識,也知道了許多民間風俗,讓我感到很開心很快樂地過完這個端午節。

端午節趣事小學生作文4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還是媽媽教會這首兒歌的,讓我從小到大年年盼着端午節。

端午節的重頭戲當然是吃糉子嘍!我最喜歡吃媽媽親手包的糉子了,軟糯清香的糉子上撒上白糖,真的是人間美味呀!想想我就直流口水,於是今年的端午節我打算艮媽媽學習包糉子。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把糯米和包糉子用的竹葉泡在水裏,這樣包出來的糉子纔是可口的。

我看着媽媽那嫺熟的包糉子的手法,很是佩服,於是我也學着媽媽的樣子包糉子。在媽媽的.指點下,我拿起一片浸泡好的竹葉,將它對摺成圓錐形,先是放了一顆紅紅的大蜜棗,緊接着放入糯米,待糯米和竹葉平行時,我立馬把多餘的竹葉折過來,蓋住米粒。最後就在我將要快成功包好糉子時,我驚奇的發現這些米粒像一個個調皮蟲一樣在和我玩做迷藏,不聽話的從各個縫隙裏跑了出來。這時我手忙腳亂的立刻又拿了一片竹葉想把這些跑掉的糯米裹住,生怕有一顆米掉出來。一片糉葉不夠,那就再來一片,在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我的糉子“胖將軍”誕生了。它渾身五花八綁,逗得媽媽哈哈大笑,就連平日裏嚴肅的爸爸也笑的合不攏嘴。

要煮糉子了!媽媽先是在一口大大的鍋裏倒了半鍋水,然後將糉子一個一個的放進鍋裏,蓋上鍋蓋,緊接着用慢火煮着。我在旁邊靜靜的等待美味的糉子出鍋。兩個小時後,糉子終於煮好了,我一開鍋蓋,香氣瞬間飄滿了整個屋子。

於是我耐心的尋找着我的“胖將軍”,找到後我剝開糉葉,撒上白糖,慢慢品嚐糉子的美味。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打開了我整個味蕾,糉子不僅甜在口裏,更甜在我的心裏。不一會“胖將軍”就被我“消滅”了。

端午節,不僅因爲有那又香又甜的糉子,還有我學習包糉子的過程,所以我越來越喜歡過端午節了,期待下一個端午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