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端午節的日記(精選6篇)

一天的時間即將結束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穫的,需要認真地爲此寫一篇日記了。如何把日記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描寫端午節的日記(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描寫端午節的日記(精選6篇)

描寫端午節的日記1

五月五日 星期一 晴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糉子。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個大紅棗,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話,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糉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糉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展於中國,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描寫端午節的日記2

五月五日 星期二 晴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關於端午節的歌。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頸上,稱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包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的早上,人們起得非常早,人們去草地上收集露水,人們相傳用露水洗臉可以讓皮膚變白。中午,全家人聚在一起,在院子裏邊曬太陽邊吃糉子。

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賽龍舟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爲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描寫端午節的日記3

今天是五月初五端午,聽爺爺講,今天是爲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的節日。

今天小朋友們得在手、腳上繫上五種顏色的綵線,還得佩戴香包,早上還得吃圓圓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糉子。

我早上還沒有睡醒呢,我的手和腳上就被繫上了五彩線,等我睡醒後一看,非常漂亮,我很喜歡!於是我問我爺爺爲什麼要這樣呢?爺爺說:“繫上五彩線跟戴香包是爲了防蛇蟲叮咬;吃雞蛋象徵團圓;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因爲當年他是跳汨羅江死的,老百姓非常愛戴他,爲了不讓江裏的魚和蝦吃了他的屍體,就做了糉子丟進江裏。這就是端午吃糉子的由來。

早上吃完了糉子,我趕忙來到了夾河邊,河兩岸楊柳垂條,綠樹成蔭,迎着微風,頂着炎炎烈日,河面上正在進行激烈的龍舟比賽;河兩岸的人都在爲他們加油。

我喜歡這個節日,它讓我學習到很多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認識了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描寫端午節的日記4

馬上就要端午節了,有種暮然回首的感覺。昨天突然的看見了一人家門口的許多的枯萎的艾草和菖蒲,沒怎麼去想,就覺得是端午節過了許久了。

去年的端午節的記憶仍舊那樣的清晰,轉眼遍又是一年了。只記得去年端午節近乎是睡過去的,在下午很晚的時候醒來了,有些飢餓,發現牀頭有一個糉子,於是抓起來就剝了吃了,也算是過了一個端午節。事後才發現糉子不是給我的。而前年的端午節好像連糉子也沒吃,就如此的過過來了。

這擱小時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的。年少的時候特別的喜歡過端午節。奶奶總是會煮上很多的蛋,包上許多的糉子,蒸很多的包子。現在看來,那些包子都是很奇形怪狀的,顏色也不像現在的包子,可是味道卻是很好。我們總是帶上很多的熟雞蛋去碰蛋玩——就是拿自己手裏的蛋和別人去碰撞,看誰的堅硬,要是贏了的話是很有成就感的。現在想想,哪吃得了那樣多的鹹蛋呢,大多是浪費了。

而端午節似乎和淅淅瀝瀝的雨是分不開的。每次端午節便是帶上一把雨傘,帶上奶奶給的.幾塊錢,帶上滿滿的期待,和着幾個朋友,就到后街去看龍舟比賽了。其實看比賽是很次要的,重要的是在路上可以買許多的吃的,有冰棒,也有桃子。而最爲重要的是可以往夏豬家門前路過,偷偷的狠狠瞄上幾眼,便可以高興幾天。童年的快樂可以簡單到如此地步。

記得我中考的時候是在端午節以後,而母親也在中考前回來了,這是我僅有的幾次和母親在一起過的除了春節以外的節日的記憶之一。而就是在那次,自己居然還生病了,把母親急壞了。

轉眼便又要到端午節了,如果口袋能帶上幾塊錢,手裏撐着一把雨傘,拿着幾個奶奶做的包子,心裏會有多高興。真想再去故地重遊,看上一場龍舟,淋個落湯雞也好。

描寫端午節的日記5

每逢端午,人們都要將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這個小常識大家要知道哦!

對了,訴大家一首關於端午的兒歌,要看仔細哦!“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水下喜洋洋。”怎麼樣,好聽嗎?

端午還有很多活動,主要活動有兩個,分別是:賽龍舟、吃糉子。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將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流行的民族地區很廣,有漢、壯、布衣、侗、土家、仡佬等。

我喜歡端午,因爲我愛吃糉子。呵呵!你們喜不喜歡端午呢?

描寫端午節的日記6

中午,鍋裏冒着熱氣騰騰的熱氣,飯桌上,我們正說說笑笑地吃着?談着。咦!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呀!我們正欣賞昨天的勞動成果—糉子哩!

糉子又香又甜,深受人們的喜愛。“糉子是怎麼來的呢?”我好奇地問媽媽。“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他不滿楚王的殘暴的統治,憤然投江自盡。老百姓們爲了紀念他,就在每一年屈原投江的日子—端午節,人們包糉子投入江中,這個習俗一直沿續到今天。”媽媽語重心長地說道。

糉子出鍋時,還帶着一股清香。我的外公告訴我,這是糉葉的香味。糉子剛端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地解開長長的糉繩,剝開軟綿綿的糉葉,露出了裏面鮮嫩又光滑的糉肉。我用筷子夾起糉子,小心翼翼地放進嘴裏。哇!一股甜甜地汁水立刻流了出來。酸酸甜甜,甜甜酸酸,還散發着陣陣清香。我張口阿烏阿烏吃了好幾個。外婆見了,笑我是個“饞嘴貓”。直到打了一個飽嗝,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飯桌。

端午話糉子端午節的風俗是吃糉子、賽龍舟、扎艾草、喝雄黃酒??我呀,最喜歡吃糉子啦!

糉子的形狀各式各樣:有三角形的、有長方形的、還有一種糉子叫迷你糉。迷你糉小巧玲瓏的非常可愛,糉子的葉子碧綠碧綠的、細細長長的、尾部尖尖的、就像綠色的絲帶,又像花朵散發着陣陣清香。我的奶奶包糉子可真有一手啊!她先把幾片糉葉靈巧的圍成一個漏斗形,然後向裏面塞上糯米,接着向變戲法似的裹了幾道,最後把線紮好,呀!一隻香噴噴的糉子就包好了。我左看右看真想咬一口,糉子的餡可豐富了,有豆沙的、有肉的、還有香腸的呢!我最喜歡吃豆沙的,因爲它非常甜。

過端午節真快樂,我希望天天都是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