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層民情日記範文

民情日記是最真實的,也是最需要重視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下基層民情日記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下基層民情日記範文【篇一】

夏坤瑪村距離阿壩縣城112公里,北連甘肅省瑪曲縣齊哈瑪鄉,西接青海省久治縣康賽鄉,海拔3535米。這裏長冬無夏,春秋相連,高寒缺氧;不通油路,不通網絡,沒有信號……全村共4個村民小組,214戶1015人,25名黨員,是大骨節病重災區、維穩敏感區、三省交界區。這就是我要生活和戰鬥700多個日夜的第二故鄉。

只有真情融入,才能贏得民心打開局面

初到村上,儘管心理已有充分準備,但所見所遇的一切仍與我的想象有着天壤之別,牧民繞道走,村幹部不待見,讓我頓感心灰意冷。面對組織的重託,肩上沉甸甸的責任讓我不能退縮,我想只有以情入手,把羣衆當親人,才能贏得信賴,扭轉被動局面。我一方面走村入戶噓寒問暖,用心拉近牧民距離,另一方面加強安多藏語學習。駐村第二天,我便到貧困戶瑪久家,只見家徒四壁,一位82歲的老阿媽躺在病牀上無人照顧。見此情形,我問她爲什麼不看醫生?她說子女在外打工,自己行動不便,也沒有錢治病。我立即找來鄉醫務人員,陪她輸了3天液,病情得到好轉。通過走訪瞭解,發現與老阿媽一樣境況的還不只1戶,讓我的心深受觸動,於是我含淚驅車到甘肅省境內撥通單位領導的電話,爭取來30牀棉被和一些生活用品,發放給6名孤兒和貧困老人。同時,積極跑鄉跑縣,爲大骨節病患者爭取救助金,幫助他們解除病痛。從陌生到熟悉,從懷疑到信任,從疏遠到親近,村民們開始接受和喜歡上了我這個第一書記。

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找準病根精準識貧

精準識別貧困戶是州委明確給第一書記的首項任務。爲識真貧,第一個月我馬不停蹄走遍了夏坤瑪村每家每戶,通過與村兩委商議,我們採取“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四看讀書郎,五看牛和羊、六看經濟收入”的“六看”方式和“有商品房的,有財政供養人員的,有家庭汽車的,是個體工商戶的,殘疾證號不真實的,身份證信息重複的,違法亂紀的”“七不進”標準,以及一講、二進、三看、四算、五評、六審、七公示、八確認的“八步法”,精準識別出貧困戶75戶270人。信息閉塞,基礎設施落後;幹部“雙帶”能力差;產業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弱,畜產品商品率低;勞動力綜合素質差,文盲率佔90%,因病失去勞動能力人口達30%,是該村貧困的主要原因。

只有建好隊伍,才能激發活力長遠脫貧

建強組織帶好隊伍是州委對第一書記明確的首要之責。我堅持從抓班子帶隊伍入手,針對夏坤瑪村25名黨員中僅有會計是小學畢業,帶頭人隊伍能力素質嚴重偏低的狀況,及時建立“一對一”幫帶機制,將2名大專畢業生,1名在讀大專生、9名優秀農牧民青年、2名青年致富能手納入入黨人才庫,2015年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名。同時將“小三職”作爲“大三職”後備,優秀農牧民黨員作爲“小三職”後備,通過跟班學習、帶班實習,加強鍛鍊培養,把每週六定爲黨員幹部“學習日”,大力開展“學藏語漢語、學政策法規”活動,幹部隊伍能力素質得到明顯提升。

只有真幫實幹 才能助民解困安民奔康

夏坤瑪村大部分勞動力都在遠牧點,留下的都是老弱婦幼,遠牧點沒有路只能騎馬,一個來回至少要1天時間。爲贏得羣衆支持,我跑遍了夏坤瑪草原每處角落,每天回村只想倒頭就睡,然而羣衆期盼脫貧的眼神實在讓我無法入眠,很多個夜晚我對照“民情日記”反覆完善《幫扶規劃》。爲提高畜產品商品率,增強牲畜抗風險能力,我多次聯繫縣畜牧局和保險公司到村宣講政策,目前已有100餘戶牧民自願參加了保險。爲了讓鮮牛奶第一時間出售到縣上,我多方籌措資金62萬元,修通牧道24公里。同時,積極爭取30萬元資金爲村上購買犛牛60頭,作爲村級集體經濟。2015年全村減貧49戶242人。

夏坤瑪村屬於維穩重點村,確保村內和諧穩定是州委和縣委交代給第一書記的重要任務。爲此,我按照州委縣委“聯戶聯僧”、“分組聯戶”要求,認真落實定居點、散居點、遠牧點、採藥點聯繫機制,發動33名黨員和幹部分戶包聯全村羣衆和19名僧人。堅持每月開展送政策理論、唱感恩歌曲、看家鄉變化、講民族團結活動,引導牧民和僧侶與黨同心、與社會主義同向,收到良好效果。如今夏坤瑪村偷牛盜馬、聚衆賭博、非婚生育等陋習得到有效轉變。

春節前夕,村幹部和羣衆都爭相邀請我一起過年,那一刻我的眼眶溼潤了,在夏坤瑪駐村的日子,苦過累過痛過,想過放棄,但想起全村1000多名羣衆熱切期盼的眼神,渴望脫貧致富的目光,想起組織購棉被、搞培訓、買保險、發津貼等種種關懷,心中又有了無限的力量。我將嚴格按照州委不脫貧不撤離的要求,認真貫徹此次座談會精神,切實擔當履責,繼續帶領夏坤瑪村羣衆奮進在脫貧奔康的最後一公里路上。

下基層民情日記範文【篇二】

此次“走幫服”活動,我參加了富莊村的走訪幫服,我是一名政府購買人員,於20xx年6月到李堡環境整治辦工作,負責丁所村、蔣莊村的環境督查工作,如果問我河道管理、垃圾清掃、健康養殖我還能說點道道,但要跟老百姓面對面的接觸還是讓我很忐忑,擔心和羣衆交流上有問題,不過隨着走訪的逐漸深入,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我走訪的是富莊村13組和B、C兩個安置小區,共85戶居民,每走一戶,我都走進去看一看,聊一聊,跟他們拉拉家常,先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說明來歷,向他們解釋什麼叫“走幫服”,然後再問問他們有沒有什麼困難和建議。

54歲的吳生才問我,“你年紀輕輕的,就算我們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助,告訴你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爲了減少他的牴觸情緒,我慢慢告訴他說:“我也生在農村,我爸和你差不多年紀,我們的工作也很不容易,不然這麼熱的天氣也不會出來,叔,你看我的臉。”聽我這樣一說,他的態度有所轉變,主動和我拉起了家常,給我倒茶。吳生才告訴我,他今年54歲,加工豆腐,兒子27歲,在浙江做和尚,老婆30多歲,因爲腦梗中風,到現在已有二十來年,一直都是以藥物來維持身體,花費了他不少的積蓄,兒媳婦就在李堡的漁網廠打工。他說其實對黨委政府也沒有多大意見,讓我不要放在心上。他也反映,他們門前的河滑坡嚴重,都是靠垃圾去填埋,還有就是屋後的出水溝到下雨天就堵塞造成內澇,希望村委會能夠加以重視。我把他的要求一一記錄下來,跟村裏進行溝通,並在第二次走訪的時候把村裏的意見告訴他。

71歲的顧蘭旺告訴我年輕時發生了點意外,導致腿行動不便,諮詢是否可以申請低保戶。老人的兒子是離婚後再婚不在身邊,老伴70歲沒有能力賺錢。我詢問了辦理低保五保方面的相關政策,瞭解到由於老人的兒子、兒媳都有工作,且收入超過低保標準,所以不享受政府補貼。雖然老人對不能辦理低保很失望,但聽完解釋還是表示理解。

通過這次“走幫服”活動,我感受頗深。首先,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黨委政府對此次“走幫服”活動的重視,對村民存在問題及時解決的重視,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其次,我認識到此次的“走幫服”活動,不是一項面子工程,而是要求每個基層幹部用心去聆聽百姓們的需求,用實際行動幫他們解決問題。

下基層民情日記範文【篇三】

6月10日,石馬河街道謝主任、民政科科長田勇來到石馬河街道通用社區中德陽光花城參加院壩會,與大家一道聊居務、拉家常、話發展,認真傾聽基層幹部羣衆意見,收集民情民意。

“今天,我們一行人來參加通用社區院壩會,目的就是聽大家的意見,什麼都可以說。”謝主任首先發言,並與社區幹部及羣衆代表一起聊起了家常,聽取他們在工作、生活中發現的問題、困難,以及對社區街道的意見和建議。社區書記鄧靜就社區2014年的工作情況向廣大居民做出了彙報,社區幹部及羣衆代表們紛紛暢所欲言,圍繞小區建設、高空拋物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聽了大家的發言後,謝主任表示收穫很大,認爲對下一步開展好工作有很大啓發,他希望社區幹部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認真聽取羣衆意見,仔細梳理這些意見及建議,並認真解決問題,讓老百姓得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