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敘事日記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下面小編帶來的是清明節的由來敘事日記,希望對你有幫助!

清明節的由來敘事日記

清明節的由來敘事日記1

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爲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 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爲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 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節的由來敘事日記2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爲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爲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寫的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敘事日記3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爲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爲同一個節日,成爲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初一寒衣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爲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甦,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爲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爲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