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諸葛亮精選作文

【篇一】

我眼中的諸葛亮精選作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不錯,這正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暑假裏,我懷着好奇的心情,閱讀了這部家喻戶曉的歷史鉅作。

《三國演義》描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勇武過人的趙雲、義氣深重的關羽、粗豪爽直的張飛、仁義愛民的劉備、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其中諸葛亮最受人們的尊敬,在許多讀者心目中,他幾乎就是一個完人。

他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於分析敵人的弱點,用適當的計謀對付敵人。比如反間計、空城計、調虎離山計等等。

但是這個世界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覺得諸葛亮也有不足之處。

衆所周知,關羽、張飛、趙雲等都是劉備時期的勇將,可是他們這些勇將之後,蜀國幾乎未出現過能獨當一面的大將。有句話最能說明問題:“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致使後來在一次戰鬥中,一把白鬍子的趙雲只能披甲上陣。可惜騎馬打仗既要講技術,又要比力氣,人老氣衰,怎是敵人的對手?這說明諸葛亮在人才培養上的疏忽。

另外,我還覺得諸葛亮很不放心他人做事,什麼事情都要親自過問。一天到晚爲事物所累,結果“親理細事,終日流汗”。記得書本中寫到這樣一件事情:司馬懿曾委派使者去“慰問”,順便打探孔明的生活情況,結果是諸葛亮事必躬親,勞心傷神,飯量一天天減少,便撫掌大笑。諸葛亮則整天爲國事所慮,又氣又累,他自認爲他的心情不是別人所能理解的,他的憂慮是別人不能分擔的,因而積勞成疾,最後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多令人遺憾啊!

【篇二】

看《三國演義》時,我對一個人物記憶猶新,一個具有強烈傳奇色彩的人物——諸葛亮。

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佔有這麼大的位置,是因爲他是位足智多謀的天才軍事家。“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和“空城計”等,充分顯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膽果斷,善於發現敵將的弱點,攻其不備。他根據自然現象,巧用大霧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範例。他利用司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計”,嚇退了追趕蜀兵的魏軍。

這個上通曉天文,下熟知地理的的智者,把他智慧的結晶化作一場場精彩的智鬥,和他那把常拿在手中輕搖的羽毛扇一起深深刻進每個人的腦海中。

他本是個平民,深居簡出,清高脫俗,淡泊名利,才留下了“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這燴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諸葛亮追隨劉備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爲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效忠劉備時,劉備的地位尚未鞏固。他竭忠盡智,終於使蜀漢地位漸趨安定;他有政治遠見,能對複雜的形勢進行分析並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

雖然他不是一員猛將,不會跨在戰馬背上揮刀浴血殺敵,但他在蜀國有着不可一世的地位,不只因爲他的才智,還有他的高尚品德。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爲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於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

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爲了使農民更方便地灌溉農田,發明了腳踏水車。爲了解決軍糧運輸的困難,發明了“木牛流馬”。據說木牛流馬的肚子裝糧草,把舌頭一扭就會走動或停止。

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廬”以知“三分天下”,使劉備能有安身之處。他的“聯吳攻魏”的策略,使蜀兵節節勝利。他採取“撫民生息”的方針,讓蜀國一步步走向強盛。

諸葛亮,這位有傑出成就的軍事家、發明家、政治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不披鎧甲的英雄。

【篇三】

身披道袍,輕搖羽扇,說不盡的仙風道骨;火燒新野,草船借箭、閃不停的智慧靈光;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道不完的忠心耿耿。讀到這裏,你猜到他是誰嗎?沒錯,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我眼中的諸葛亮具有遠見卓識,是一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

有些人認爲諸葛亮是一個狡猾的人,可我卻不那麼認爲,我眼中的諸葛亮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爲什麼這樣說呢?他爲蜀國立下了數不清的功勞,把他比作蜀國的棟樑一點也不過分。劉禪無能,劉備臨終前囑咐:能輔助就輔助,不可便取而代之。一國之君,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可這些在諸葛亮心中都是浮雲。劉備囑咐完後,他卻驚恐得渾身顫抖,連連推卻。我想,在諸葛亮的天平上,報恩報國永遠都比功名利益重得多吧!

在我眼中,諸葛亮還是一個神機妙算的人。就拿“草船借箭”來說吧!諸葛亮明知道周瑜妒忌他,卻還寬容地原諒了他。他知道用擂鼓吶喊這個辦法可以令十分多疑的曹操謹慎起來。結果,曹操不敢輕易出兵,連連射箭。結果,二十隻草船都滿載而歸。就這樣,他向曹操“借”到了十萬支箭,連周瑜不由得自嘆不如。

“願陛下託臣以討賦興復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啊,我懂了,諸葛亮懷的是一顆感恩的心,無時無刻銘記着劉備的知遇之恩,正是這顆感恩的心,使他在輕搖羽扇中成就了非凡的業績。

我眼中的諸葛亮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啊!我真崇拜他,無時無刻懷着感恩的心!

【篇四】

我眼中的`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諸葛亮,字孔明,南陽人氏,人稱“臥龍”。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他輔佐劉備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歲。

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佔有這麼大的位置,是因爲他是位足智多謀的天才軍事家。“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和“空城計”等,充分顯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膽果斷,善於發現敵將的弱點,攻其不備。他根據自然現象,巧用大霧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範例。他利用司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計”,嚇退了追趕蜀兵的魏軍。

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爲了使農民更方便地灌溉農田,發明了腳踏水車。爲了解決軍糧運輸的困難,發明了“木牛流馬”。據說木牛流馬的肚子裝糧草,把舌頭一扭就會走動或停止。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廬”以知“三分天下”,使劉備能有安身之處。他的“聯吳攻魏”的策略,使蜀兵節節勝利。他採取“撫民生息”的方針,讓蜀國一步步走向強盛。諸葛亮有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劉備在“三顧茅廬”時,聽到農夫唱的歌詞,就是諸葛亮寫的。可惜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

諸葛亮,這位有傑出成就的軍事家、發明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

【篇五】

他一個風度翩翩,博學才智的人。他手拿玉扇,面如白玉。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誰說自古英雄只是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用於獻身的人?諸葛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雖然不像關羽和張飛一樣與敵人決一死戰,但是他的足智多謀不得不令人爲之讚歎。在“草船借箭”中,他就爲人們上演了一場好戲,故事中周瑜本想利用峻厲莊的辦法置諸葛亮於死地。但諸葛亮巧妙的利用天氣和曹操的心理智取到了十萬多隻箭,這樣一來不但會掉了周瑜的美夢,還把曹操氣得捶胸頓足,真是兩全其美。從這個故事中體現到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他不僅是以政治家軍事家,同時還是一個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更是一個心理學家。如果他平時不去留心的觀察鑽研思考,他就不會這樣料事如神,哪能在“草船借箭”中既算準了人,又算準了地,更算準了人。他的這種精神也正是我們所缺少的。由此我想到只有博學的人才會有過人的才智。難怪劉備屈尊三顧茅廬來請他做軍師。

諸葛亮不但料事如神,還有勇有謀。在家喻戶曉的空城計中,諸葛亮面對十五萬大軍臨危不懼,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依然鎮定自若。難道它就不怕司馬懿破計攻城嗎?不是的,他也怕,但他又一次用心理學看透了司馬懿的多疑與膽怯,使蜀軍轉危爲安。而司馬懿萬萬沒有想到這次又中了諸葛亮的計。假設當時諸葛亮也慌亂了手腳,那麼敵軍就會攻進城來,這樣一來,諸葛亮輔佐的駐軍就會遭受滅頂之災。我想也許只有像他一樣的人,纔敢想並用之妙計。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以智慧與勇敢的化身。

【篇六】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我最敬佩的要數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了。

有一次,周瑜聞之龐統才智非凡,派魯肅向他求教破曹之計。龐統對魯肅講,破曹需用火攻,但江上一船着火,餘船四散,除非獻連環計。龐統知道曹操正爲士兵水土不服暈船而發愁,趁機建議他把船隻連環鎖在一起。曹操中計,立刻命令軍中鐵匠連夜打造連環大釘,將船隻鎖住。周瑜知道曹操在調練水軍,便等高遙望,忽然颳起一陣狂風,他大叫一聲,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孔明來周瑜榻前醫治,寫了一張處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孔明預測近日會刮東南風,便假稱自己能得東南風,便披上道袍,在那裏借風。將近三更時分,果然颳起東南風,周瑜大驚,於是叫道:“留下此人,必是東吳禍根!”便派人去殺死孔明,等他們趕到時,孔明早已站在小船尾部等候,見他們來便大笑道:“我知道都督要害我,所以預先約趙雲來接我”。由此可見諸葛亮得神經妙算。

諸葛亮不僅神機妙算,還足智多謀,有一次孔明去攻打孟獲,孟獲傳令董荼那、阿會喃引兵五萬,抗擊蜀軍。不一會兒,董荼那、阿會喃被擒獲。孔明將二人教育後釋放。孟獲聞報,自引兵來戰,被埋伏在山谷中的魏延活捉。孔明見他不服,便將他釋放。第二次,董荼那不戰而退,被重打一百軍棍。等到夜晚,將醉臥得孟獲捆綁起來見孔明。孟獲又不服,孔明又以船送他歸寨。就這樣七擒七放孟獲,終於感動孟獲。孟獲同兄弟、妻子、宗黨人來到孔明帳下,跪拜請罪,誓不再反。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不得不令人敬佩!作文

【篇七】

中國古典四大名着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國演義》,對它印象深刻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爲有諸葛亮。

諸葛亮聰明蓋世、神機妙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號稱“臥龍”。這樣一個明星般閃耀發光的人,歷史絕不會任由他像小螞蟻一樣無聲無息的生存着,所以纔有了劉備“三顧茅廬”這段流芳千古的故事。諸葛亮被請出山後,很快協助劉備建立了蜀國。

諸葛亮的聰明蓋世體現在許多具體實例中,譬如,七擒七縱孟獲。當時蜀國很多人都反對諸葛亮這樣的做法,認爲既然抓住了孟獲,就應該立即斬首,以示蜀國國威。可那些人哪裏明白諸葛亮的長久大計?若斬了一個孟獲,南蠻還會有更多的“孟獲”一輩又一輩、一次又一次的起來造反,那樣,蜀國何時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寧?與其那樣,不如辛苦點,做的徹底些,讓孟獲真正心服口服,回去統領南蠻,從此永不造反。這體現了諸葛亮的大智慧。

諸葛亮忠心耿耿的精神更值得我敬佩。劉備臨終前叮囑諸葛亮,如果他的兒子劉禪有本事統治蜀國,希望諸葛亮能竭盡所能輔佐他;反之,諸葛亮可以自立爲王。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禪是位“樂不思蜀”的“安樂公”,他的智力和能力是衆所周知的。但諸葛亮爲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無論如何都不肯自立爲王,一直盡心盡力的輔佐着劉禪,直至命喪五丈原。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忠心耿耿、聰明蓋世,一個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英雄。

【篇八】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不錯,這正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假期裏,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讀了這一部家喻戶曉的歷史鉅作,一本經久不衰的文學精品。

《三國演義》裏描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勇敢過人的趙雲,義氣深重的關羽,耿直豪爽的張飛,任意愛民的劉備,老謀神算的司馬懿……其中諸葛亮最受人們的尊敬,在許多讀者的心目中,他似乎是個完人。

他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於分析敵人的弱點,用適當的計謀對付敵人。比如:激將法、空城計、反間計、連環計、調虎離山之計等。“運籌帷幄之中,決戰千里之外。”是對他的最高評價。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覺得諸葛亮也有不足之處。

衆所周知,關羽、張飛、趙雲等都是劉備手下的勇將。可是,他們這些勇將之後,蜀國幾乎未出現過能獨當一面的大將。有句話最能說明這一點:“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致使後來在一次戰鬥中,一把白鬍子的趙雲只能披甲上陣。可惜,騎馬打仗,既要將技術,又要將力氣,人老氣衰,怎是敵人的對手?就說,諸葛亮在日常的培養上疏忽了。

另外,我還覺得諸葛亮很不放心他人做事,什麼事情都要親自過問。一天到晚爲事務所累,結果“親理細事,中日流汗。”記得書中寫到這樣一件事:司馬懿曾委派奸細探聽孔明的日常生活起居,聽孔明事必躬親,傷心,傷神,飯量一天天減少,便拊掌大笑。諸葛亮整天爲國事所慮,又氣又累,他自認爲他的心思不是別人所能理解的,他的憂愁不是別人所能分擔的,因老成疾。最後,“出師不捷身先死”,未能完成統一大業。他的死,事多麼令人遺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