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傣族的風俗習慣作文

傣族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地區。那麼,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介紹傣族的風俗習慣作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介紹傣族的風俗習慣作文

介紹傣族的風俗習慣作文 篇1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們中華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五十六多民族之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紹一隻美麗的“花”——傣族。

在傣族的衆多的風俗習慣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傣族的飲食。

傣族以大米爲主食,尤其喜歡吃糯米。以竹筒飯爲代表。傣族把一節竹子一端挖通後裝米。這些米要洗乾淨泡水後才能裝。再用竹葉把竹筒口塞緊,要使米掉不出 來,但同時也要留些空隙,才能使米更柔軟。裝好以後,放溫火上燒烤,待竹筒表面燒焦後飯也就熟了。剖開後是香噴噴的竹筒飯。用酸菜、酸筍配上這帶有竹子香 味的米飯,百吃不厭,令人滿口留香。

除了主食竹筒飯以外,傣族人的副食酸味兒食品、水產和昆蟲菜也是別有風味。

酸味食品是傣族人的最愛,像什麼酸筍、酸菜、酸螞蟻……這些幾乎每家每戶都有。

而水產,如魚類、青苔、蛙類也是傣族人無法割捨的食品。

最特別的是昆蟲菜。這一特色符合傣族人的一句話:“只要是靜的都是菜,只要是動的都是肉。”無論是較小的田鱉、蜘蛛、螞蟻蛋,還是較大的竹蟲、蟬、沙蛆、竹蛆只要一加佐料就能立刻變爲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

傣族的食品還有苦瓜、苦筍,甜米酒,檳榔、酸肉、狗肉……而且個個美味無比。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已經垂涎三尺了呢?那趕快去傣家的竹樓中好好過癮一番吧!

介紹傣族的風俗習慣作文 篇2

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這是傣族人民最爲喜聞樂見的舞蹈,流傳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富饒美麗的傣 鄉,素有“孔雀之鄉”的美稱,過去每當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yǐ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 良的象徵。每逢佳節,傣族人民都要雲集一堂,觀看由民間藝人表演的根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佛經故事等編成的孔雀舞及表現孔雀習性的舞蹈。如根據神話 故事《魔鬼與孔雀》而編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間廣爲流傳。舞蹈表現了魔鬼欲霸佔孔雀爲妻,人面鳥身的孔雀,奮力抖動自己美麗的羽毛,那絢麗、燦爛的光芒使魔 鬼兄弟雙目失明,孔雀取得了勝利。

關於孔雀舞的由來在傣族人民中流傳着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的一個是這樣的:相傳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領袖召麻粟 帶領四千人去尋找幸福,到了“來少勐”後,聽到了水果掉進水中的聲音和魚吃水的聲音,看到孔雀隨着這動聽的聲音跳起優美的舞蹈,他們回來後,就模仿這些聲 音和孔雀的動作。以鼓、鑔來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緬寺壁畫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鳥身的孔雀形象,這與頭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着 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召野史》中也有關於孔雀舞的記載:“婚取長幼跳蹈,吹蘆笙爲孔雀舞……”,可見孔雀舞的.歷史源遠流長。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當舞者跳到高興時,衆人就喝彩“吾——吾”,“水——水”,氣氛十分熱烈。孔雀舞有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爲模仿孔雀飛出窩巢、靈敏視探、安然漫步、尋水、飲水、戲水、洗澡、抖翅、曬翅、展翅與萬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飛翔等。

孔雀舞的動作異常豐富,最常見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餘三指如扇形翹起)、“眼式”(食指與拇指稍靠攏,其餘三指如扇形翹 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動力腿由腳跟帶動向臀部踢起後全腳掌落地,主力腿隨之屈、伸)等。傣族孔雀舞動作有着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每個動作之前有 起式,完了後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圖及固定的動作組合;每個動作組合又有固定的鼓點伴奏。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語彙尤爲豐富,有“飛跑下山”、“林中窺 看”、“漫步森林”、“抖翅”、“點水”等惟妙惟肖模擬孔雀神態的動作。傣族孔雀舞風格輕盈靈秀,情感表達細膩,舞姿婀娜優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有 較高的審美價值。它不只在重要熱鬧的民族節慶中單獨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體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維繫民族團結的意義,其代表性使它成爲傣族最有民族文 化認同感的舞蹈。傣族建築風格

傣族的建築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爲代表的優美靈巧的幹欄式建築,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爲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築。

在濱水而居的河谷壩區,因受炎熱、潮溼、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態環境的影響,傣族的居民建築以“幹欄”(俗稱竹樓)爲主。上下兩層,以木、竹做樁、樓板、牆 壁,房頂覆以茅草、瓦塊,上層棲人,下養家畜、堆放農作物。整座建築空間間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牆壁和樓板,利於保持居室乾燥涼爽。

如今,隨着 生態保護的加強和經濟的發展,一些地方開始以混凝土磚瓦結構代替竹木結構,但還保留“幹欄”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習慣稱呼它爲“竹樓”。竹樓 周圍的寬闊庭院裏都要種植瓜果林木或開挖小魚塘,既可蔽陽遮蔭,又是一道不設防的天然綠色“圍牆”,外圍隨意搭上的竹籬,不爲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闖入的 作用。佛寺建築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區建築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築爲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經樓、一 座佛塔。主殿外觀一般是單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頂,或懸山式頂、多角或亞字形重檐歇山式頂。坡面進行一至二次跌落後有兩層或上中下三層的單面坡或三面坡、五面 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級別有關。屋面按縱向分爲兩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間最高,使龐大威嚴的屋面呈現出優美起伏的曲線。

介紹傣族的風俗習慣作文 篇3

同學們,你們知道潑水節的來歷嗎?讓我來給你講講吧。

潑水節是傣族的一個風俗習慣。

傳說有一個火魔,它的身體和頭髮都很燙,火魔的洞口離一個居住着傣族人民的村子很近。一天,火魔把所有人叫到它洞口旁,從裏面挑出六位漂亮的女子做它的妻 子。第二天,它又發現了一位聰明漂亮的女子,就讓這位女子做它的妻子。因爲火魔今天不是把這個人燒死,就是把那個人烤死,所以那位最小的妻子問它:大王你 是不是什麼都不怕?”火魔說:“我怕有人從我頭上撥下一根頭髮”。於是,她等火魔睡覺時,召集六位姐妹一齊把火魔頭上的頭髮撥下來,撥下來時,火魔疼得嗷 嗷直叫,並變成了一個大火球,滾出洞門。最小的那位妻子爲了不讓它滾,就把火球托起來,可那火球不燃火了,卻往下掉稀泥,這時,人們聞訊趕來,用河邊的水 撒向她身上,這水代表着喜慶、除魔。

從此,傣族便有了這個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