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風箏》讀後感作文

《風箏》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魯迅《風箏》讀後感作文 ,歡迎閱讀。

魯迅《風箏》讀後感作文

【篇一:《風箏》讀後感】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主要回憶了“我”小時候將小兄弟自己做的的風箏弄壞的事情,並且不讓他玩風箏,認爲玩風箏是那些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後來魯迅才知道玩是兒童的天性,就像人要睡覺……痛恨當時的所作所爲。想去找小兄弟說對不起的一件事。

魯迅先生簡約的幾筆,就將小兄弟進行正當遊戲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

每一個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讓他自由自在,就像藍天下飛翔的風箏,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

這篇文章通過這件事來揭示舊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對當時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做出了評價!

【篇二:《風箏》讀後感】

今天的語文課是魯迅先生的散文《風箏》一課,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以風箏爲引線,對“我”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這樣的人的不覺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這無疑是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讀完文章才初識到魯迅的沉重,這是初中以來學的第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便感受到了許多的不同。開門見山地寫出了文章的主旨,對於精神虐殺的悲哀。

“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這樣的景物描寫無不體現出一種悲涼的基調,這便爲下文的抒情做鋪墊,暢談出自己那可悲哀,懺悔的心境。接着便想到了家鄉。在故鄉,每逢放風箏的時節,必然是楊柳已發芽,山桃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突然又是一個轉着,故鄉已過,現處北京,北京的冬季,寒冷的冬季,四面都是嚴冬的肅殺,對於故事的回憶只能牽掛在那伶仃的風箏上了,同時,我對文章的記憶也牽掛在那點點風箏上了,便有文章引出故事。

其後,長篇幅的講述了魯迅對於弟弟放風箏的態度,在他眼裏看來,弟弟放風箏的行爲都是笑柄,可鄙的,因爲在他認爲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一日,魯迅發現了自己的弟弟苦心孤詣的躲在什物房裏做風箏,便在破獲祕密的滿足中毀掉了弟弟的風箏,但沒想到,這同時也毀掉了弟弟的那童年的樂趣,換來了今生難以忘卻的悲哀與懺悔,這與寒心的天氣,冷漠的環境豈不正好相呼應?妙就在此,字字句句無疑更沉重了,更墮落了,更冰涼了。

之後,魯迅中年時,在一篇國外的講論兒童的書,頓時明白了以前的愚昧,以前的缺失,以前的過錯,以前的麻木……此時,纔會想起自己不應該毀掉弟弟的風箏,畢竟,玩是兒童的天性使然,魯迅開始意識到自己童年時代的`缺失,缺失那顆童心,這也是造成他悲哀的原因,原來,這些年來,都被社會、繁重的思想埋沒了那顆本應擁有的“玩世”童心,望着窗外,想到一去不復返,“心就開始不竟墮下去了,很沉重很沉重地墮着,墮着。”

最後,魯迅想到了許多挽回方案,送弟弟風箏,“贊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實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鬍子了。”看到此,不禁又爲作者發一把同情之心,與絕望之情。或是求弟弟的寬恕,但“求”出去了,弟弟卻早已將此事淡忘,何再來什麼“寬恕”?彷彿看到了往事的滄桑,許多的不應該,一切的不應該,將故時抹上了灰暗的煙雲,刻上了崎嶇的劃痕……從迷茫中悔悟過來,現實又是給作者那般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我也沉重不已,不知是不是也被生活麻木了?我不知道,更不想知道。

【篇三:讀魯迅《風箏》有感作文】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文章深沉厚重,體現強烈的愛國情操和關注社會的情感。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回憶自己兒時殘酷地將小兄弟的風箏弄壞的事情。魯迅先生的本意是通過這件事來揭示舊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從“我”對兄弟家長式的管理,反映出神聖的長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殘忍,愚昧無知。

文章由回憶引起,看到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引發了作者的記憶深處的往事。自己不愛風箏,甚至“厭惡”風箏,“以爲這種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藝”,看到了小兄弟因風箏而“驚呼”“高興得跳躍”,認爲是“笑柄,可鄙的”——這些情感導致了他接着下來對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殺——當“我”恍然大悟,發現他偷偷地做風箏時,“憤怒地”“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面對“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驚惶”,“失了色的瑟縮着”,最後“絕望地”留在小屋裏。這些人物描寫,僅寥寥無幾,就刻畫了人物的個性特點,神情呼之欲出。“我”爲兄長,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論長幼,論力氣,他都是敵不過我的”。所以當自己驕橫地踏碎他的夢想時,他毫無反抗之力。

時間逝去,再見到風箏時,作者敘述道:“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併也帶着無可把握的悲哀”,因爲中年後的他發現年少時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但自己卻把它沒殺了。“我的心已彷彿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我”虐殺兒童的思想根源,來自當時封建思想的束縛。舊思想無視孩子的天性,認爲守規守矩的纔是好孩子,文中用“肅殺的嚴冬”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使文章含蓄又帶有深意

作者簡約的幾筆,就將他進行正當遊戲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

每一個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讓他自由自在,就像藍天下飛翔的風箏,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

【篇四:讀《風箏》有感】

我特別喜歡風箏,喜歡拿風箏在草地上奔跑,歡喜地看着它在廣闊的藍天上自由自在飛翔。我對風箏有着一種由衷的喜愛。但是你可知道童年時期的魯迅對風箏卻是十分厭惡的。他認爲風箏是那些沒出息孩子的玩意。那時的少年魯迅有一位約十歲的小兄弟特別喜愛風箏。一天,他看見後園的角落裏孤零零的躺着一隻撕破了的蝴蝶風箏,便小心翼翼地拿起,細心地把風箏補好。正好路過的魯迅看見了,不僅把風箏的翅膀折斷,還將風箏狠狠地擲在地下,踏扁了……當他們離開了多年後,魯迅已是中年,他偶然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籍,童年的往事喚起了他的回憶,原來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想到這裏,他心裏涌起了一股愧疚,心也彷彿成了鉛

看了《風箏》這一本書,我馬上聯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由於父母對於我們有很高的期望,所以從小就對我的要求十分嚴格。每天放學回家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還要寫爸爸出的練習題。稍大了一些,就幫我報名參加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我每天的業餘時間幾乎都在公交車上來回奔波。有時我真想快些長大,好脫離這樣的生活。

有一天雙休日,我上完了課,踏着沉重的步伐,一臉疲憊地回到家。在喝水時無意中透過窗戶,看見一羣小夥伴在院子裏跳皮筋,玩得可帶勁了。頓時我忘記了疲勞,腳也好像不酸了,跳皮筋可是我的強項呀。我滿心歡喜地對爸爸說:“樓下的小朋友在跳皮筋,我也想去,行嗎?”|爸爸毫不猶豫地說:“不行!學習纔是最重要的。天天就只知道玩,長大會沒出息。你快去學習。”不管我再三請求,爸爸都沒有答應。我十分無奈,呆立在窗口遠遠地看見夥伴們快樂地嬉戲,而此時的我心裏卻在痛苦地哭泣。我無力地低下了頭。過了好一會,當我擡起頭時,好像看見了一隻風箏孤獨地在灰濛濛的空中游蕩。

爸爸媽媽,你們可否聽到我們心靈的呼喚?逛公園、放風箏、老鷹捉小雞……難道它們真的離我們這麼遠嗎?正當的遊戲,可以讓同學相互瞭解,更能增進友誼,能讓我們的身心更健康。童年就應該是快樂、無憂的!願天下每一個小孩都能像五彩繽紛的風箏一樣,能在廣闊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願每一個兒童都能留下一個金色的童年!

【篇五:魯迅風箏的讀後感】

我看了《風箏》這篇文章後,知道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講了魯迅認爲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才玩的,所以他很不喜歡風箏。魯迅還有一個十歲的小兄弟。小兄弟非常喜歡玩風箏,而魯迅又不讓這一個小兄弟玩;每一次這位小兄弟想玩時,只好看一下天上的風箏。小兄弟不能玩風箏是還有一個原因的,就是他買不起。有一天,小兄弟在看風箏的時候,看見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非常高興。而魯迅卻把這些行爲看成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魯迅忽然覺得似乎多日沒見這位小兄弟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花園拾竹。魯迅恍然大悟,便跑去很少人去的堆積雜物的小屋裏,推開門,果然在什物中發現了他,他正在做風箏,魯迅看到了馬上把風箏給踏壞了,把小兄弟伶仃地留在了小屋裏,後來他怎樣,魯迅也沒有留心。

然而,魯迅的懲罰終於到了,他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又想起二十年前那一件事,而魯迅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墜下去了。在那時候,他們又見面了,談起了童年的往事,魯迅正想求他的寬恕,小兄弟卻說什麼都忘記了,魯迅的心從此只得沉重着。

我看了這篇文章,覺得魯迅是一個很不喜歡風箏的人,認爲風箏只是沒出息的小孩才玩的,最後,魯迅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那時很後悔,因爲魯迅以爲玩是浪費時間的行爲,那是有原因的:就是因爲魯迅小時候家庭很困難,常要拿東西去當鋪,每天都要幹家務,所以他認爲玩是很浪費時間的,他自己不玩,還很固執,不讓自己的朋友玩,所以他長大後後悔了。

我以後不能學魯迅那麼固執,對人要寬容。

【篇六:魯迅《風箏》讀後感】

星期六,我讀了文章《風箏》,文章說的是魯迅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爲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爲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爲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爲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爲正當,以爲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多學習魯迅先生的優點,從中得到啓發,這樣人才會有進步。更加要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總的形式來寫這篇文章的。

【篇七:魯迅《風箏》讀後感】

魯迅先生的《風箏》,描寫的是:“我”不允許弟弟玩風箏,認爲“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待“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後,對自己的粗暴深深的懊悔,同時,也折射了舊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希望兒童能夠健康成長,兒童精神不被虐殺。

在那個很多年前的北京的冬日,魯迅獨獨不喜歡孩子們喜愛的風箏,他認爲那漫天飛舞的美麗風箏是孩子的庸俗和無知,以至於討厭起來,對此更是不屑一顧,看到之後的感覺是鄙夷,對此所不齒的。當還是童齡的弟弟看着那些可以帶着靈性飛上天空的魯迅的討厭物時,魯迅給弟弟的是長輩的控制和教訓。

但是正如“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樣的,弟弟在那個破落的隱祕地方用心做着“叛逆”的風箏,那隻漂亮的、經過弟弟嘔心瀝血的作品在即將完成的時候,碰到了魯迅,魯迅帶着那種不容侵犯的長輩尊嚴將那隻可以飛翔的翅膀折斷了,而且是怒不可遏。在文中魯迅描述到弟弟見到他的表情:“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他很驚惶的站了起來,失了色的瑟縮着。”讀到這裏,我的眼前出現了那個可憐、惶恐的孩子的臉,那是一張多麼期待能夠得到屬於自己童年快樂的臉,而那個美麗的夢在一陣惶恐不安中被折折,那是一種怎樣的心痛阿?那種心痛是一個已不生活在童年的成年人所能體會的到的嗎?那是在奪取了一個孩子渴望已久的美麗的夢的殘忍,那是在佔領一個孩子的美麗的心靈啊!弟弟驚呆了,因了這些,所以纔有了這一番的令人默然震動肝腸的痛苦。

終於,魯迅懂了,他在多年以後懂了那個本該屬於弟弟的夢,那個我們用成年人的眼光看似可惡的美麗!他感覺到了那種愧疚是對自己的懲罰,他要懲罰自己了。向弟弟談起那件事情,而弟弟卻以“不曾記得”的態度來撫慰着哥哥的愧疚之心。這就是弟弟的善良,這就是弟弟對於哥哥的理解。

我讀到了這篇文章中瀰漫的淡淡的哀傷和惆悵。這種惆悵從看到天上飄的風箏時已被勾起來。然後記憶回溯。許多人回憶起童年,多是陽光燦爛的。因爲那時簡單,還不懂得人情世故。然而作者爲何會想到自己無心所做的一件錯事?這件事在別人看來,或許能夠輕描淡寫地歸爲淘氣。而他卻以爲自己是進行“精神的虐殺”了,心裏時常有着很沉重的愧疚。

愧疚於他自私地折了蝴蝶風箏的翅膀,同時也無意地抹殺了弟弟作爲兒童的天性。人在無知的時代總是會犯下很多錯誤,有一些日後意識到它曾經帶來的傷害,也已晚了。無法彌補。也許那人早將這事遺忘,既然忘卻了,又何來原諒呢?

童年時所做的事情,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有的人一生不斷摒棄弱點,逐漸發展起健全的人格;而有人卻爲童年的遭遇深刻地影響着,這種影響或成爲性格上的缺失,或成爲心靈上沉重的包袱。

身爲一位中年人的魯迅,爲着二十年前的舊事而內疚。他一定善良,並且足夠敏感。這是一種良心上的自我指責與修正。這種不斷的自省使他走上正確的道路,也使得他的人格愈發高尚。

思緒到這裏,我想起了自己的學生。孩子們有的時候以爲可以和老師、父母分享的快樂,而在我們大人的眼裏是多麼的不成熟,以至於讓他們用天真所換取的是斥責和不屑。所以,課堂上、課堂外,學生們看老師的眼神變了,他們認爲老師和自己再也不是同路人,老師是不能和同學們一起跳繩、投沙包和瘋跑的人,老師就應該有個老師的樣子。

理解孩子,保護那片美麗的童心之園,或許你能感覺到自己的生命裏多了一份自然的真切之美。

【篇八:《風箏》魯迅讀後感】

《風箏》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教學是緊扣孩子們在做、放、找風箏時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本,不斷交往對話的過程。文本,作爲師生共同研究的對象,作爲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變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發展的空間和餘地,課堂教學會生動活潑,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

本課最明顯的是第二段放風箏時,“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不是什麼也不像嗎?爲什麼快活?而且將他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學該段時,張老師指導的非常好,學生們也根據自己情況說了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麼,不同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後再等着我們去發現……

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的心也跟着飛上了天,突然,當自己正在高高飛着的風箏線斷了,飛了,你的心情怎樣呢?張老師抓住關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體會孩子們當風箏找不見時着急、傷心難過的心情,這個時候,如果跟着學生的心情這樣設計:你着急什麼?你在呼喚什麼?我們都哭了,爲了一隻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去體會說話,將感情推向高潮。我們都哭了,爲了一隻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爲了那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爲了那隻承載着我們理想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爲了那隻裝滿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若創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點並進行情境創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造性發揮。

文章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藉此張老師讓孩子們拓展說話:幸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夥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隻風箏嗎?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就能細緻的表達自己的感情。閱讀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懂課文,還要緊緊依託文本,適時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和運用,最後的課文續寫,即順應了學生的心裏需求,有訓練了語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