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年味作文【精】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年味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年味作文【精】

家鄉的年味作文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我期盼已久的春節終於來了。

夜幕漸漸降臨,行走已四小時的汽車終於駛入爸爸的家鄉,遠遠地就看見奶奶在村口朝我們揮手。爸爸的家鄉在麗水松陽。

待我們走近屋裏,伯伯嬸嬸姑姑兄弟姐妹早已坐齊,大家正等着從杭州趕來的我們吃年夜飯。遠遠望去,飯桌上一如既往有我最喜歡的那盤山粉圓。山粉其實就是番薯澱粉,將它和山芋混合,有些人家會添入豬肉餡、小蝦米,然後加入高湯攪拌揉搓成團,最後切小塊上籠蒸熟就可以吃了。我最喜歡吃用蔥絲香菇和冬筍爆炒後的山粉圓,這樣的山粉圓色澤晶瑩,並且散發着陣陣誘人的清香,口感綿軟柔嫩,十分美味。山粉圓是松陽的特色小吃,寓意團團圓圓,每年只有過春節纔有機會嚐個飽。提起它,我似乎聞到了年的味道。

回鄉過年我們家有一個固定節目,那就是去家鄉周邊看看。爸爸說,自從他大學考到上海後,每年回家的時間已越來越少,而家鄉的變化卻越來越大,常常讓他驚異不已。今年我們去了特別著名的四都雲上平田。這是一個充滿自然風韻的江南村莊,它坐落在羣山包圍的山腰間,有着上千年的歷史,因爲在一年中的絕大多數,這裏都被朦朧氤氳的雲霧籠罩着,所以被人們稱作雲上平田。小姑父說,這裏以前是一個無人問津的省級貧困山村,上山道路泥濘坑窪,盤旋的山路一側是萬丈懸崖。村民吃不飽穿不暖,黃土泥瓦的房子時有因風雨而破漏。

但經時2年,在鄉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這裏華麗蝶變,不堪的山路被鋪成平坦大道,老舊古宅被修繕保護起來,人們的致富渠道被打通,種茶、外出打工、民宿、旅遊景點開發等等,現在這裏已是聞名的攝影基地和度假勝地。高低錯落的小村莊順應地勢,在鬆海綠蔭間忽顯忽隱,輕盈縹緲的煙霧攜着縷縷雲絲圍繞在屋宇間,古樸清幽,彷彿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遠眺,這裏與世隔絕,離開了喧囂;近訪,你又可以無違和地聽到山民與爸爸的熱情交談和爽朗的笑聲,彷彿他們也是我的家人。在新舊交替間,那淳樸親近的味道總是那麼熟悉,它是年的味道。

回杭時,大姑姑從地裏拔了不少青菜送我們,只因爲晚餐時媽媽說這裏的青菜太好吃了。姑婆硬要讓我們帶上一箱土雞蛋,說這是她這幾天特意從親戚家裏收來的,他們的雞不吃飼料野地裏自由生長,小孩吃最補身體。大伯母也迎上來說她家自種的大蘿蔔很不錯,也讓我們拿去杭州吃。那天天空下着暴雨,伯母傘也不撐,直接衝到菜園裏給我們拔了一箱蘿蔔。小姑父帶着文文姐姐來送行,說我家的土鴨快八斤了,絕對好東西,也順路帶去吧。爸爸一個勁地推辭,杭州真的什麼都不缺。可是大家還是你一袋我一袋地放到爸爸的車後箱。家人的熱情,是我最愛的年的味道。

一年一度回松陽,每一年都會有新的變化。但我知道,不管怎麼變,那份美味、那份親切、那份熱情的年味是不會變的。

家鄉的年味作文2

家鄉的年味兒,蘊含着淳樸的風土人情,孕育着茁壯成長的一代代,更體現出我的家鄉是具有豐富文化歷史的鐵的事實。沒錯,我的家鄉就是那被世人稱爲僅僅只是財富之地的東莞。題記

大年三十那天,只見媽咪與奶奶在不停地忙碌着。原來,這天裏,要去各個地方“拜神”與“奉身”,並且今年搬了家,所以還要把家鄉的觀音請到家裏去呢。媽咪是家裏的大媳婦,所以這些事,由媽咪來傳承。而我是家中的長女亦長孫,也是家中的一份子,當然要幫媽咪的忙,所以要跟着一起去“拜神”。

我跟着媽咪,首先到家鄉的廟裏拜拜。廟裏香火鼎盛,每家每戶都會有人來拜,這也成爲了家鄉的一傳統習俗。拜神注重的是誠心誠意,但是,燒香、添燈油錢、燒紙錢、放爆竹,卻缺一不可。這一步步都是竟然有序的,爲的就是祈求神仙保佑我們家族的人在新的一年裏平平安安、萬事勝意。小孩們快高長大,學業進步。廟裏拜完了,我們接着要去祖屋“奉神”。步驟與拜神基本一致但“奉神”講究的是供奉祖先,自然也含有保佑的意思。回到了家鄉的房子,只見汽車一列列的停放好了,奶奶在每部車前都點了蠟燭燒了香,接着燒紙錢,放鞭炮。保佑爸爸媽咪叔叔嬸嬸們開車平安無事,路路暢通。一轉眼,下午了,這時候把菩薩接到家裏去了。將菩薩像安放好,媽咪一邊邊開車,我一邊灑米,說是爲了給菩薩指路,回到了家裏,再次燒香、點蠟燭、燒紙錢、放爆竹。

年三十的晚上,家家燈火通明,喜氣洋洋,全家人歡聚一堂,吃着與衆不同的湯圓。用玉米粉捏成的齋湯圓與白菜、蝦米、幹魷魚,冬菇等食材煮成一鍋,味道鮮美,把湯圓那團圓之意的味道發揮的淋漓盡致,我們一家人其樂融融,有說有笑。這晚,全家老少一齊放煙花。看着那應接不暇的煙花,對新一年的憧憬與期待的心情已經像煙花似地在心中崩放。凌晨,幫爸爸發着祝福的飛信,那一條條信息,飛到了每個人的心坎裏,一股股暖流透遍人心。

大年初一,全家人都已經“裝備“好向家鄉出發了。家鄉,每家每戶都殺雞燒鵝。而我們家,也已經準備好了招待親戚朋友們的美味佳餚。叔叔和爸爸去了遠方親戚家拜年,而我們這些小孩收紅包收得不亦樂乎。不一會兒,親戚朋友們都到齊了,我卻見到了許多陌生人。但卻因爲那股濃濃的年味兒,是我心中不禁由然而生了一種喜悅,拋陌生感於腦後,像親人一樣招待着。這種感覺,是幸福的,無可代替的。後記:這就是我的家鄉,即使沒有過人的文化魅力,但卻有着無可非議的人情味兒。家鄉的年味兒,是隱於財富間那一股股滲透人心的暖流。

家鄉的年味作文3

今年我在奶奶家過年,那兒年味可濃了!家家貼春聯,戶戶掛紅燈籠。鞭炮聲,五光十色煙花和朦朧硝煙到處都是。一輛輛汽車涌進山村,走下來抱着大大小小一大堆禮包人,他們歡歡喜喜地向自家奔去。

我哼着小曲兒,蹦蹦跳跳地走到廣場上,走在我兩旁還有我爸爸媽媽。走着走着,我發現廣場中心被人們裏三圈外三圈地圍了個水泄不通。我按捺不住好奇心,趕緊跑過去湊熱鬧。我好不容易擠到最裏面,定睛一看,原來是舞龍。只見幾個大漢身着黃袍,人手一根粗長棍子,撐起那條巨大而威武布長龍。鑼鼓聲中龍舞起來了。瞧!它先繞着場地踱步一週,然後時而翻騰而起,時而俯衝而下,時而首尾相接旋轉不止,時而如波浪起伏不定……隨着鑼鼓打擊越發激烈,龍身體如高山一般盤起來,龍頭高高昂起,搖動着那對衝天角,在陽光照耀下,那一身抖動鱗片閃爍着耀眼金光!最後,龍把頭昂得更高了,它出神地凝望着遠方,猛得張開口,露出兩排潔白牙齒,似乎在仰天長嘯!頓時,觀衆羣中爆發出來暴風雨般掌聲與喝彩聲一陣接着一陣,此起彼伏,經久不息,看來觀衆們都被這場舞龍表演所征服。

下午,一陣“噼啪”爆竹聲傳入我耳朵,接着是一陣音樂奏鳴,一個“大頭娃”笑呵呵地跨入了奶奶家庭院,他拱了拱手,“拜年了,拜年了”說了一串吉利話。在他身後有一羣小孩,每個人身前有一個可愛馬頭,身後有一個光滑勻稱地馬屁股,蹦蹦跳跳,好活潑。我饒有興趣地打量着他們,而奶奶則快活地喊道:“喲!是跳馬燈!”話音剛落,他們就轉着圈兒一下前一下後地跳起舞來,乍一看還真像一羣活潑小馬駒在跳躍。我拍手叫好,奶奶笑得合不攏嘴,忙遞過去幾個小紅包……

夜晚是最迷人。夜空在鞭炮與煙火交織中成了一個絢爛大花園。各色“花朵”在空中不停地變化,彩色光一閃一閃地把山水房屋映襯得五彩繽紛,變幻不定。我們跑出去一看,大橋上正在放焰火,一陣陣銀鈴般歡笑從那兒傳出來,在山村中迴響。我們也放了起來。看着這美麗煙花,爺爺和奶奶都樂了,我則依偎在媽媽身邊,燦爛地笑了。我們煙花剛放完,山那邊又有煙花在空中爭奇鬥豔。

啊!山鄉年味是團聚,是快樂,是幸福!我愛山鄉,更愛山鄉年味!

家鄉的年味作文4

現在的年,已經沒有當年的濃郁的味兒。

“從今天起,我國正式進入春運高峯,今年乘客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3%……”廣播裏、電視上,都在傳播這樣的消息。年味開始醞釀起來。

會有親朋好友來我家拜年,熱鬧增添一點兒“年味”,但奇怪的是,來的人不少,送的禮不少,待的時間很短,說的話很少,好像禮到任務就完成,給人的感覺就像還個禮走個過場罷。

我們也會去親朋好友家串門,好多次我們剛坐下甚至還沒坐下,主人像是有很多事情要辦一樣的,我們茶杯還沒捧上就離去。

劉少棠在《本命年的回想》中寫過年的情景是人們從臘八開始就醞釀年味,炒瓜子磕花生串門聊天,熱鬧得不亦樂乎,儘管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還很貧乏。而現在,送禮幾乎成串門的唯一目的。

唯一比過去更有“年味”的就是大量購置年貨。人們刷着貴賓卡、會員卡,把一推車一推車的年貨搬回家。超市裏的人們洋溢着物質滿足後的笑容,卻因失去精神的依傍而顯得僵硬沒有感染力。

大年夜一直到年初五,酒店的座位早就被定完,大家去飯店吃所謂的年夜飯,看似“年味”很濃,但在情感還沒來得及充分溝通就該散,各回各家,依然冷冷清清,第二天又得跑幾家親戚,送禮呢。

“年味”發展至此基本算是到高潮,但它像一隻未熟透的蘋果,吃起來酸澀澀的。

還是以前小時候的過年過癮呢。雖沒有那麼多好吃的零食也沒有飯店裏的美味佳餚,但兄弟姐妹們一塊兒放兩元錢一包的小煙花能玩得痛痛快快,拿上個小電筒就可以去幽暗處探險,一副殘缺的撲克牌可以打到凌晨,一瓶可樂就讓我們心滿意足,一個小紅包就讓我們對新的一年憧憬無限……大人們圍坐在一起,像有講不完的話……那種心心相通毫無防備其樂融融的氛圍裏纔有真正的“年味”。

現如今,很多過年時的儀式都開始簡化甚至省去,貼春聯、迎竈神、祭祖宗、喝臘八粥的習俗都少見,人們認爲這些太形式化,那麼請問,實實在在的東西究竟在哪裏呢?

當外國爲中國春運規模之大而感慨,連紐約帝國大廈都爲中國年而亮起喜慶的紅燈時,他們是否知道,中國年的“年味“已經一年不如一年呢?

家鄉的年味作文5

一年一度的除夕到了,家家戶戶都忙着貼春聯、放鞭炮,到處充滿着喜慶、歡快的氛圍。除夕夜,我們一家三口也不例外,一邊吃着年夜飯一邊尋找中國的“年味”。

年三十爲什麼叫除夕呢?爸爸告訴我,版本有好多種,公認的說法是古時候有一個兇惡的怪獸叫做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發現,夕最害怕紅色與響聲。於是年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戶貼大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逐夕獸,以求得新的一年安寧。從此,這種習俗流傳下來,年三十就被稱爲除夕。

中國的有着獨特的年俗文化,如包餃子、貼門神、耍花燈,餃子的形狀像元寶,期盼來年財源滾滾,吃雞寓意“吉利”,吃魚就是“年年有餘”……不過,聽說過年不能吃酸菜,說是“辛酸”;白菜也不能碰,說是“白乾”。但我覺得,不能光靠這些食物決定來年的好運或厄運,想要得到上天的眷顧,是要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得來的。

接着,爸爸媽媽聊起了自己的家鄉過除夕的風俗。爸爸給我講了湖南老家過年的習慣:在湖南,除夕的團圓飯是在除夕的早晨或中午開始的,食物一般有臘魚、臘肉、油炸豆腐等,還有地瓜干與花生等零食。而且,豆腐是一定要吃的,因爲豆腐諧音“多福”或“鬥富”,寓意着新的一年更加富有、幸福。爸爸說,他小時候最盼望的事就是除夕觀看花燈,還有耍雜技、變魔術與原汁原味的湖南花鼓戲。

媽媽是江蘇人,她也講起了小時候除夕的情景:在江蘇,每家每戶的團圓飯都是在晚上吃的,“魚米之鄉”的年夜飯一定少不了魚,當然與湖南一樣,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媽媽小時候的新衣服是自家買布料,請裁縫做的,新鞋子是外婆親手納的千層底布鞋;初一還會跟同齡小朋友結伴去拜年,一圈下來就會“大獲豐收”,瓜子、花生、糖果等將衣服口袋塞得滿滿的……

聽了爸爸媽媽的講述,我又想到:像我這種在上海大都市“土生土長”的“00後”,與爸媽他們這一代的過年方式就不一樣了,主要是使用各種電子產品,並通過網絡與老家的親戚“團聚”。想與遠方的親戚聊天,可以使用QQ、微信或微博私信的方式;如果想見到對方,還能用視頻通話模式;想送給長輩一件禮物,能夠先去網上挑選,再寄到對方家裏;當然,壓歲錢也不用給現金了,直接打入我的網上銀行賬戶……於是,我將自己的想法也說了一遍。“不過,”我又說,“這樣過除夕,雖然省去了回老家時的旅途勞累,但總感覺缺少了家人團聚時的那種溫馨味道,不如我們明年回老家過年吧!”爸爸媽媽齊聲說“好”!

這時,我們彷彿聞聽到了遠方家鄉的歡聲笑語……

家鄉的年味作文6

正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茂名化州,那裏有着自己獨特的風俗,春節更爲熱鬧。“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不必說隆重的祭祖儀式,一年一度的年例,滿懷祝福的拜年;也不必說精彩的舞獅表演,令人大爲驚歎的雜技表演,擁有深厚韻味的粵劇欣賞;單是普通平凡的貼對聯就有無限趣味。年夜飯後,我們一家人來到門口貼對聯,我和媽媽不夠高的地方爸爸就像巨人一樣幫助我們一起完成。這何嘗不是最有愛,最溫馨的事情呢?

大年初一似乎是最平常無聊的了,早上整個村莊的人集中在一起後,一起拜完神後,就各自待在家中,沒什麼特別的。初二,也要拜神,之後,就一家大小團圓到媽媽的孃家去拜年,而我們也會十分開心,因爲又可以收紅包啦!“放鞭炮囉!”源源不斷的鞭炮聲響徹雲霄,讓人震耳欲聾。家家戶戶都會在年三十晚12點以燒鞭炮的方式祝賀新一年的到來以及希望一家人能在新的一年裏紅紅火火,多姿多彩。

整個春節期間,大年初十是我們村最忙而同時又是最熱鬧最喜慶的日子。因爲我們村莊的年例在初十。做年例是當地獨有的,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每個村莊都規定了一個日子是從初二到初十五之間的,到了別人的年例,親戚朋友們就會去吃。在那天,會有舞獅團到每家每戶醒獅,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同時,在整一天也會有各種各樣精彩的表演爲我們增添更多歡樂的氣氛。雖然做年例是又累又辛苦,但都是值得的,因爲親友們能歡聚一堂,是賞面、是親情、是無比珍貴的友誼。這就是做年例和吃年例最重大的意義。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溫暖的'岸。過年不僅僅是一頓飯,一掛鞭炮的形式。離家越遠,越是想念家的溫暖。現在努力讀書,將來拼命工作也是爲了有一個更好的家。

過年,就是一家人一個都不能少,那濃濃的親情也就是那最濃厚的年味,就像一罈陳年老酒,無論時光怎樣流逝,始終在心底裏散發着醇濃的幽香,讓人對過年有了一種懷舊,一種追憶。

家鄉的年味作文7

每年過年我們全家都會回到大同老家過年,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回老家比以往晚了了幾天,離過年只剩三天時間。一到家爸爸媽媽就開始忙碌起來,掃地拖地、擦桌子、整理物品、打掃庭院——,看上去總是有忙不完的活。我很想讓他們休息一下,但是他們告訴我這是要除去一年的不快和不順,馬虎不得。

第二天一早,爸爸就帶着我們去置辦年貨了,走上街頭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節日的喜悅。琳琅滿目的商品挑得我們眼睛都花了,買了對聯燈籠以後我們來到菜市場,採購了很多水果和蔬菜,爸爸在挑選米粉、冬筍、醃菜、肉、大蒜的時候特別用心,不是他親手買的總是吩咐又吩咐的,後來我才知道這是要做爺爺最喜歡吃的粿。我們在市場上轉了好久,終於帶着滿滿一車的年貨回家了。

下午爸爸和媽媽又開始忙碌起來,媽媽忙着切菜,爸爸忙着清理各種製作粿的工具,天都黑了爸爸才把媽媽切好的菜拿到廚房進行加工,炒好以後那香氣瀰漫在整個房子裏,饞的我和爸爸偷吃了好幾口。

第二天終於開始包粿了,爸爸每次都負責和米粉做胚子,媽媽負責包和掐花。其實掐花爸爸纔是高手,他掐的花邊十分的細膩,爸爸老是自豪的說媽媽是他的徒弟。其實我也很想幫忙,但媽媽讓我帶小雨,經過他們三個多小時的奮戰終於吃上了熱騰騰的粿,一口下去滿嘴都是年的味道,我一口氣吃了好幾個呢!接下來的時間裏,糉子,肉圓,蛋餃都依次在我家”上線了”。每天吃着不一樣的”年味”,真是超級滿足。

終於到了大年三十的這天,從早上開始爸爸就忙着準備年夜飯,自然是豐富的不得了。吃完年夜飯我們換上了新衣服,爸爸和媽媽就帶着我們到二爺、三爺家裏拜年了。我和我的堂弟澤宇玩的非常開心,我們把家裏的煙花折騰的見底了。噴火炮、金箍棒、摔炮還有很多我也不知道叫啥的,不管是什麼都那麼的美麗。燃燒的時候看起來像一顆顆彩色的流星,帶着我們的喜悅四處綻放。

我們的歡聲笑語一直持續到晚上11點多,快12點了,爸爸對我說:”嘟嘟,該回家了!”因爲我和爸爸年年都要守歲,在零點到來的時刻,我們把自己家最大的煙花來燃放,爸爸說這是全家人對明年的期盼,要用最大的。我跑到陽臺上看着煙花衝上天空,彷彿帶着所有美好的願望騰空而起,在空中綻放。不止我們一家,家家戶戶都點燃了最美的煙花,許下最美的新年願望,四周煙花綻放的美景,紅的、綠的、紫的、藍的、高的、大的——好美!

看着這美麗的景色,我希望新的一年裏,所有的祝福所有的願望都能一一實現!

家鄉的年味作文8

華燈初上,燈火通明。早春的花街上,人頭涌動。叫賣聲,砍價聲,歡笑聲在明朗的夜晚交織成了一部和諧的交響曲。大街上,麥田邊,華麗絢爛的煙火帶着人們美好的祝願飛上天空,在空中盡顯它那美麗的舞姿。今晚,人們將徹夜不眠,迎接那新年的第一聲鐘響。

家鄉的年味,永遠是最濃的;家鄉的年味,永遠是最親的;家鄉的年味,永遠是最讓人難以忘懷的。

踏上歸途

記得那是一個寒冷的早晨。天還未亮,我和父母就踏上了歸家的旅程。從東莞到我的老家大概有七百多公里的距離吧,我們大概需要十幾個小時才能到達。

經過了漫長的車程,我們終於在次日的14點到達了李家村。一回到村子,爺爺奶奶便開始忙活了起來:老家的氣溫只有幾度,而我們只穿了幾件單薄的襯衫。於是奶奶便去拿衣服和暖爐給我們。爺爺拿出了一大卷火紅的爆竹,走到了門口。在噼裏啪啦的爆竹聲中,我們回到了老家。

去訪祖堂

第二天一早,父親便早早地叫醒了我,說是家中的男性都要去祖堂給老祖宗上柱香。我還從未去過祖堂呢,於是便興致勃勃地與父親去了。

走在村中那條唯一的水泥路上,我聽見前方的鞭炮聲接連不斷。走到祖堂,便發現這兒煙霧繚繞,地面上鋪滿了鞭炮碎屑。祖堂內,有許多村民絡繹不絕地去祭拜祖宗。要想讓祖宗保佑你一生平安,就得先磕三個頭,上三炷香,再磕三個頭。這是我們老家的傳統習俗。祖堂的裏牆上掛着一張捐款明細表。上面寫着全村村民捐款修祖堂的金額。我看到父親捐的款是全村最多的。父親看到我在看那張表,對我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人不能忘本。”

吃年夜飯

每一家過年年夜飯總是一年之中最豐盛的,我的老家也不例外。但我的父親講究健康,所以今年的年夜飯不免多了幾盤綠色食品。在我的家鄉,豬腳和豬蹄膀是絕對必不可少的東西。餐桌上,衆人舉杯共慶新年,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平常文縐縐的人到了餐桌上自然也免不了幾分豪爽之情。

終要離別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們終於要離開家鄉,回到東莞了。這次家鄉之旅雖然只有短短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但卻給了我許多深深的回憶。

我帶着這份回憶,開始了新一年的學習……

家鄉的年味作文9

這幾年,每逢年底歲末,人們一見面就嘆息,年味越來越淡了!年還有味嗎?年真的有味!特別是略上了年紀的人,說起過去的年味來,常常是眉飛色舞,津津樂道,如數家珍。

年味是什麼?離家進城幾十年了,但家鄉那濃郁的年味還一直讓我難以忘懷。每隔上三兩年,我就會不辭辛苦,攜家帶口,回家鄉過年,不爲別的,就是想重溫一下那久違的年味。

年味之首,自然就是瀰漫在空氣中的硝煙味。在老家,一進臘月,就開始響起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左鄰右舍的娃娃,手裏拿着二踢腳、麻雷子、摔炮、拉炮,變着花樣放,高一聲,低一聲,你張開鼻子,便能聞到淡淡的硝煙味。隨着煙味越來越濃,年也就越來越近了,特別是除夕夜,那鞭炮幾乎要響上一夜,鞭炮味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後才慢慢散去。說也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沒有鞭炮味,這還叫過年嗎?

過年不喝酒也不像個年,家裏再窮,也得喝上二兩,哪怕就是紅薯幹釀的“一毛醉”——因這種酒質量較差,容易上頭,喝一毛錢的酒就會醉,所以得名。每年的臘月,閒了多半年的鄉里小酒廠就會重新開張,村裏的老燒鍋也開始晝夜不停地加班,家家戶戶都打開了酒罈子、酒瓶子,聞着酒味就使人有幾分醉意。愛串親戚的人說,哪個村的酒味濃,哪個村的日子就最紅火。

過去農民窮,一年能吃上饅頭的日子是有數的,現在脫貧了,蒸饅頭不算稀罕事了。可是,每逢過年,各家各戶都開始大量地蒸饅頭時,幾百家同時開火上鍋,那新蒸饅頭味也是相當有氣勢的。按舊俗“二十六,蒸饅頭”,臘月二十六這一天,能幹的主婦一大早就起來,一籠接一籠地把饅頭、花捲、棗包、豆包蒸出來,然後裝進籃子裏,吊到樑上,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纔開始再蒸新饅頭。

北方人說,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餃子。尤其是過年,別的東西可以沒有,餃子是一定要吃的,就連當年在外邊逃債的楊白勞,也要和喜兒吃一頓餃子過年。這餃子味,一是肉餡的香味,已夠肥的肉餡,還嫌不香,又倒上芝麻香油;二是蔥、姜、蒜的辛辣味,再加上此起彼伏遙相呼應的剁餡的聲音,真是有聲有色有味。餃子一吃,年就算過踏實了,心裏有底了。

光顧得說吃了,還有一種少不了的年味,就是寫春聯的墨香味。現在城裏的春聯,多是印刷廠成批印出來的,貼在門上,雖也好看,卻總覺得少了點年味,而且千篇一律,沒有特點。在家鄉,直到今天,還是要貼手寫的春聯,過年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人們三五成羣,在各家門口轉悠,品評春聯的內容、書法,看誰家寫得巧妙、別緻、有趣。我在老家當學生時,就沒少給鄉親們寫對聯,就是現在每次回去,老街坊們還誇我的字呢。

其實,平心而論,城裏也不是沒有年味。那鋪天蓋地的年貨廣告,張燈結綵的高大建築,精彩紛呈的春節晚會,收到的成堆賀卡,打爆的拜年電話,成千上萬條的拜年短信,五花八門的電子郵件,酒店裏豐盛的年夜飯,還有滿大街的紅男綠女,不都是年味嗎?可是我魂縈夢繞,日思夜想的還是家鄉的年味。

家鄉的年味作文10

忙活了一整天,我躺在牀上,隨手打開收音機,耳邊傳來一陣輕柔的歌聲:“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這是費翔唱的《故鄉的雲》,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此刻,它又勾起了我的思鄉之情。

一陣微風吹過,略帶着一些寒冷,但我不怕冷,我要乘着它,飄過海,飄過江,飄到江西,飄回家鄉,踏在生我養我的土地上。

家鄉的明月知道我回來了,她更加賣力地散發着皎潔的光芒;家鄉的風知道我回來了,她變得更溫柔了,輕輕地撫摸着我的臉,繞着我歡快地旋轉,彷彿在咿咿呀呀地說些什麼。我側耳傾聽,哦,原來是村子裏的老人略帶嘶啞的祝福聲,年輕人真誠的禱告聲,還有兒童歡樂的嬉笑聲……

此時,家家戶戶門前已張燈結綵,一幅幅春聯,一對對大紅燈籠,預示着新的一年紅紅火火,財源廣進。望着這些,我的鼻子一酸,眼淚涌了出來。

只見家家戶戶炊煙裊裊,在這皎潔的月光下,我看得更清楚了——炊煙如牛乳般,傾瀉在村莊旁的那幾棵楊柳上,之後,又聚集在一起。有時像一隻只小豬,在柳樹下安靜地打盹;有時又像一隻只小雞,歡快地在村子裏嬉笑打鬧。我剛想靠近它,它卻像一個害羞的姑娘躲開了。此時,觸景傷情,我的眼淚竟不聽話地流了下來。

隨着一陣噼裏啪啦的鞭炮聲響起,家家戶戶都開始吃團圓飯了。我知道,在今晚的菜中,有一道菜是絕對不會少的,因爲我已經聞到了那濃濃的魚香,其中還夾雜着些許辣味,那就是香辣魚。家鄉的人喜歡吃魚,不僅是因爲我們伴着盱江而生,還因爲“魚”與“餘”諧音,它寄寓着家鄉人的希望,它象徵着年年有餘。

是啊,年年有餘呀!看,這塊土地上的變化多大呀!那一排排小樓房已替代了低矮的茅草房,那一條條寬闊的水泥大道已替代了那又窄又凹凸不平的泥巴路,不少人家的樓房下還停放着大大小小的轎車呢……

我猛然睜開眼,發現自己仍躺在牀上,但臉上卻早已淚水迷濛。淚水流進口中,竟是酸酸的、澀澀的、苦苦的。我知道,這就是我思念已久的家鄉的年味。我該滿足了,因爲在夢裏,我已深深地感受到了家鄉的特殊年味。

家鄉的年味作文11

下雪啦!放假啦!我們要回鄉下過年啦!

近了,又近了,老家到了!你們好!嫋嫋的炊煙、親切的老柳樹、慈祥的老祖母……我們回來了!

團團圓圓香香甜甜湯圓味

天上下雪,我們的廚房也“飄雪”,廚房的“雪”就是那磨的米粉,祖母早就磨好了乾粉和水粉,乾粉蒸糕,水粉做湯圓或糰子。大人們忙着拌餡、和粉、捏糰子,我們小孩子則把米粉當橡皮泥玩,把它們做成田螺、元寶、小槍……玩得滿頭滿身都是粉,眉毛、頭髮都白了!大人們忙着將糰子上籠、落蒸,我們忙着搬柴、烤火、給糰子點紅點,歡喜極了。

除夕晚上,我們總是要吃用水粉做的湯圓。家鄉的湯圓個兒大、餡多、皮薄,咬一口,嘿!那滋味就別提有多好了,濃濃的黑芝麻餡慢慢流出來,甜絲絲香噴噴,讓人吃了還想吃。祖母看着我們說:“多吃點,多吃點,一家人好不容易團圓了,就要吃湯圓哪。”

平平仄仄喜氣洋洋春聯味

“歪了,向東一點兒,唉,又過了,再向西一點兒……”在幹什麼呢?貼春聯哪!“一順百順事事順,千好萬好年年好。”橫批“萬事如意”。褐色的木頭大門上貼了大紅的春聯,喜氣洋洋的感覺一下子就出來了。爸爸在房門和後門上貼上倒着的“福”字,我急忙說:“福倒了!福倒了!”媽媽笑着說:“是啊!福到了!”

拉着妹妹在村子裏走一圈,家家戶戶都貼上了大紅春聯,我挨個讀過去,這平平仄仄的春聯增添了不少春的氣息。

歡歡喜喜噼噼啪啪鞭炮味

在我的老家,一過臘月二十,各家各戶就開始祭祖宗或謝竈王爺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把鄉村的年味給放出來啦!

除夕的晚上,鞭炮聲此起彼伏,那絢爛的煙花在黑夜裏綻放出迷人的笑臉,好像在慶祝人們閤家團圓,又好像爲我們送來獨特的新春祝福。

看着春晚,依偎着祖母,在熱熱鬧鬧的鞭炮聲中,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睡得又香又沉,還做了好多甜甜的夢。

在鄉下過年,從小年夜起,王爺爺家的大鑼鼓就開始敲起來了,全村的男人們輪流去敲鼓,據說鼓聲可以驅趕“年”這個怪獸,可以辟邪。不過我覺得這鼓聲給人帶來力量,讓人們覺得在新的一年裏幹什麼都有信心、有希望。這鼓聲會一直響到元宵節才結束呢。這年哪,就有了咚咚的歡樂鑼鼓味。

在鄉下過年,大年初一我們一定要穿上新的衣服,挨家挨戶給長輩拜大年。我的口袋裏塞滿了糖果和壓歲錢,這年就有了糖果的甜味,媽媽說糖果預示着來年,我們的生活會比糖果還要甜美、幸福。

現在我又跟着爸爸媽媽回到了城裏,但是鄉下那濃濃的年味,讓我久久地、深深地回味……

家鄉的年味作文12

早晨,陽光悄悄地進了屋子裏。我揉了揉眼睛,看看時間還早,就翻了翻身準備繼續睡下去。忽然我猛地坐起來,拍了拍頭,小聲咕嘟到:“今天可是除夕啊,我怎麼忘了!”

因爲這天是除夕,家家戶戶都早早起了牀。吃過飯,幫我們家弄對聯的大爺來了。看着大爺正分開那些還未弄好的對聯,我也躍躍欲試。在我和大爺的合作下,圓滿完成!接下來是貼對聯了,我們還幫助了附近的鄰居呢!其中有一位老爺爺最讓人印象深刻,他家的對聯和我們與衆不同,那些對聯都是他親手寫上去的。字體龍飛鳳舞、筆力勁挺,簡直比電腦打印出來的好多了!更是有一家小孩,見我們將“福”字貼倒了,奶聲奶氣的地說:“不對不對,這個字倒了。”惹得大家鬨堂大笑。

不知不覺,太陽幾經高掛在天上,在笑眯眯地看着我們呢!回到家,媽媽和姐姐早已和好面,正在包餃子哩!瞧,這些餃子由外到內一圈一圈地擺放着,這俗稱是“圈福”。說起餃子,那可是有由來的。從前有一位叫張仲景的“醫聖”,在一次冬天見鄉親們飢寒交迫,耳朵凍僵潰爛,他讓弟子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後撈出切碎,用麪皮包住。想鄉親們吃後兩耳發熱,寒氣頓消。最初的餃子便是這麼來的。

悄悄地,夜幕降臨,無數的星星撒滿了空中,銀光閃閃,美極了!一家人都圍在桌子面前,吃香噴噴的年夜飯。大家磕着瓜子,看着春晚,外面的星星也一閃一閃,準備迎接着最讓人興奮的除夕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在我們這兒,可有點不一樣哦!當鍾轉向十一點半時,屋內沸騰了!奶奶焦急地說到:“快快,下水餃。快快,擺好鞭炮。”於是有的在下水餃,有的在擺放鞭炮,還有的在點香燭,以“敬天”之意。“五、四、三、二、一”鍾指向十二點,我們準時放鞭炮。

在同一時間,整個山村每家每戶都在放鞭炮,整個天空頓時亮起來了。瞬間“噼裏啪啦,噼裏啪啦”如像爆豆一樣的聲音,如同星星般的紅點一顆顆炸裂開來,連成一片,響成一片,已經分不清是誰家放了。一時間,整個山村,籠罩在歡樂的海洋中!弟弟蹦着,跳着,拍着手高興地說:“哦,過年啦,放鞭炮啦!”在這樣的環境中,不由得讓我想起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夢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不就是描寫現在這樣的場景嗎?

從十二點到四點,鞭炮聲連綿不斷。除夕匆匆而來,又匆匆而走。而我們,又長大了一歲!

家鄉的年味作文13

時隔七年之久,我們終於陪着母親回到了故鄉過了個團圓年。一路的輾轉顛簸也沒有減退母親激動和喜悅的心情。母親拉着鄉里鄉親的手聊天,有着說不完的話:回憶老一輩的事,聊着新一輩的變化。我的爺爺奶奶已九十高齡,而我母親今年也已經六十三了。母親一直惦念着爺爺奶奶的身體,無奈人在浙江,看不見他們,更照顧不了他們。

那天,我攙扶着母親走向爺爺奶奶,我能感覺她的身體因爲激動而微微顫抖着。待走到面前,她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兩代人相擁而泣。淚眼婆娑中,兩雙佈滿褶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母親與奶奶互相問這問那。奶奶聽力很好,聊到開心處,兩位老人爽朗的笑聲感染了我們,也感染了趕來看望我們的鄉親們。

爺爺正忙着寫春聯,萬年紅的宣紙紅得那樣可愛!他小心翼翼地把寫好的春聯攤在地上,等墨汁晾曬乾後,紛發給自己幾位兒子。這是爺爺這麼多年來一直堅持的習慣。春聯上的一撇一捺,每一個筆畫無不飽含着他對自己子孫後代的祝福和希冀。爺爺說:春聯的內容每家每戶都不一樣,要分清楚不能弄錯。還叮囑我們貼的時候上聯下聯要看清楚,也不能弄錯。

故鄉的年夜飯是大家飯大家辦,洗菜的、配菜的、做菜的、大家分工明確好不熱鬧。不一會兒,一大桌子香噴噴的家鄉菜就擺上了。大家聊着天,喝着酒,吃着菜,七年未歸家的我醉在這家鄉味、親人情中。而此時,外面鞭炮煙花的聲音此起彼伏,好不熱鬧,融在我們全家的笑聲裏,那麼美滿祥和!七年沒有在老家過春節了,但是年味還是那樣濃,親情依然那樣真!

大年初一,我們一家人去給姥姥、姥爺拜年。他們在衛生管理站工作,馬路衛生也要維護。越是逢年過節,馬路上垃圾越多,他們越辛苦。我們去的時候姥姥正在清掃馬路,孩子們見了,馬上拿着打掃工具幫姥姥一起清掃。老二看見姥姥滿是老繭的手凍得發紅,趕緊找來手套幫她戴上。老大和老三邊掃着,邊喊着要姥姥檢查他們打掃得是否乾淨。看着孩子們忙忙碌碌的身影,聽着他們嘰嘰喳喳的笑聲,姥姥的眼淚都笑出來了!

在相聚的快樂中,時間過得飛快。轉眼,春節假期已到,我不得不陪家人離開故鄉,踏上返回的路途。

這七年,我沒有一刻不思念家鄉的親人,沒有一天不想念家鄉的山水。如今又要遠離,真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舟行。”

家鄉的年味作文14

每憶起那座小村莊,總會聞到絲絲縷縷的家鄉味,從我的記憶深處傳來。

家鄉味是秋日清晨盪漾在空氣中的桂花香。爺爺家院子的一角有一株銀桂靜悄悄地生長。一早,一股濃烈的桂花香幽幽地,不知不覺地,從門縫裏擠出來,從未掩好的窗戶裏鑽進屋裏,似乎無孔不入。桂花香很素雅,並不膩人,只會讓你一夜好覺後倍感神清氣爽,還夾雜着一點點早晨的溼潤空氣,毫無遮攔地直直地鑽進你的鼻孔。這香味時常會使你忍不住順着香味去尋它的出處,好讓你盡情地享受一番。

這香味,是約莫在清晨可以聞到的,那是它最香的時候。也許還在夢中朦朧着,只聽見姑父的雨鞋“啪嗒啪嗒”踩在水泥地上,準備去剪枝。我便時常忍不住下牀,拾起一枝被剪下的,插在花瓶裏供養起來。這花香沒有城市裏的有時香的沖鼻,花朵也沒有城裏的迫不及待地想從綠葉中凸顯,它們只是隱在葉子中,星星點點的,不顯山不露水的,只由你順着味道探尋。

家鄉味是豬圈草棚裏臭烘烘的,陰冷的味道。這味道雖不好聞,但時常伴隨着我愉快的童年回憶。草棚裏幾頭小豬擠在一起取暖,那臭烘烘的味道大概是源於牆角那堆黑漆漆的東西吧。偶爾會有幾隻睡過的雞從草棚裏不緊不慢地踱着步過來。有一次,姐姐帶我到後院摘白菜,一起餵豬。不好聞的味道始終瀰漫着,可樂趣卻絲毫未減。白菜一扔進豬圈,幾隻窩在牆角的小豬慢悠悠,搖搖晃晃地走進,只聽得一聲聲嚼白菜的脆響,歡樂極。

家鄉味是大鐵鍋裏炒出的飯菜的香味。黃昏時分,池塘邊、小山坡上,家家戶戶的煙囪裏都冒出來白煙,有時候會有些發灰,如同水墨在洗淨的天空上勾勒出淡淡的線條。一走進廚房,大鍋裏翻炒着菜,香味總會讓我肚子咕咕直叫。五顏六色的食材在鍋裏跳躍着,彷彿是害怕自己被燙到而跳着腳。鍋裏還冒着點點火星,如同夜空中的火焰般璀璨發光。廚房裏當然還會有嗆人的濃煙味。姑姑總是端着板凳,坐在竈臺後,一面添着柴火,一面與我們聊天。香味與煙味混雜在一起,讓我一邊流着淚一邊仔細嗅着各種菜的香,既滿足卻又難以忍受。可每當菜端上桌,一股溫暖的香味撲鼻而來,只讓人心生對家的眷念。

家鄉味,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味道,即使吃遍再多的山珍海味,聞過再多的花香,也抹不去我心中這一縷濃濃的家鄉味。

家鄉的年味作文15

天還沒破曉,萬籟俱靜,周圍黑漆漆的,只有我的小窗是亮着的。我託着腮坐在桌前,琢磨着如何下筆。

“咕嚕”一聲,從肚子裏發出,打斷了我的思緒。我走出房間,四處尋找着可以吃的東西,終於覓到了一個家鄉的年餅。此時,口中那熟悉的味道,讓我腦海中浮現出每年廿八在老家時大家一起在做年餅其樂融融的情景。

每年臘月二十八,姑姑一家人一大早就來幫忙。我們先把大面團、內餡等做餅所需的材料以及工具都在大廳裏擺放好。媽媽們負責做餅,爸爸們負責帶小孩子。我和堂妹樂於參與,加入做餅的隊伍。做餅開工了,大娘負責把大面團做成一個個的小麪糰,奶奶、姑姑、媽媽負責包,我和堂妹用壓麪皮的板子把小球壓成一張張麪皮給姑姑她們“供貨”。爸爸、大伯和姑丈們負責帶着弟弟妹妹在院子裏玩,不讓他們來打攪我們。可是外面的嬉笑打鬧聲無時無刻不吸引着我和堂妹,我倆常被弄得“心猿意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手中的動作,豎着耳朵關注外面的動靜,因此就會出現“供貨不足”的情況。這時姑姑會朝我們撅起嘴,揚揚眉,當我們察覺到時就怪難爲情的。於是我和堂妹下定決心好好幹,不給大家拖後腿。可是我們還是經常“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後,媽媽不忍心,就喚我倆出去一起玩吧。

在院子裏,我似乎化身成爲一位幼兒園園長,帶着弟弟妹妹們玩各種遊戲:一會兒是老鷹抓小雞,一會兒是捉迷藏,一會兒到屋後放鞭炮……玩累了大夥兒在我的帶領下到茶座裏喝茶“碰杯”,好不快活。

到了中午,奶奶準備了很多美味佳餚,有白切雞、皮皮蝦、生蠔、八爪魚……每道菜都讓我們口水直流三千尺。特別是奶奶做的煎魚,上餐桌還不到10分鐘就被我們小孩子一掃而空,大人們只能乾瞪眼。說起來表弟的吃法還絕了,只見他先去掉魚頭,然後把剩下的部分一股腦兒地塞進嘴裏,待他取出來時就只有一個基本的魚骨架子了,最後他還不忘津津有味地吮吮手指頭呢,把我們都樂壞了。

午飯之後,爺爺在院子裏架起了臨時竈臺燒起來,把年餅放在蒸籠裏,一籠一籠往上摞,四籠一起蒸。爸爸趁機把幾個大番薯放進竈膛,用柴火灰埋上。過了一會兒,烤番薯特有的味道就飄出來了。面對熱乎乎、香噴噴的大番薯,我們根本就沒有抵抗力,你爭我搶地就把大番薯瓜分完畢。

吃完大番薯,我們兄弟姐妹又跑去玩了。我們一起到外面逗毛茸茸的小雞玩,跟田間上吃草的牛一起吽吽叫,摸摸長在田裏的玉米棒,還有追趕一下養在魚塘邊的那隻駱賓王寫過的鵝……當我們心滿意足玩回來時,年餅已經蒸好,新鮮出爐了。我們賊兮兮地每人拿一個,又是一頓饕餮盛宴……

一串蟲吟打斷了我的思緒,我回過神來,發現臉頰上有淚痕。我輕撫臉頰,回味着昔才的餘味:嗯,縈繞在脣齒鼻間的不正是讓我時刻牽掛着的味道—家鄉的年味嗎?於是,我拿起筆,記錄下此番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