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閱讀附答案8篇

魚我所欲也閱讀附答案1

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題。(l2分)

魚我所欲也閱讀附答案8篇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者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節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景公①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②。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側陛④。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晏子自稱)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⑤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飢寒。

——(選自《晏子春秋》)

【註釋】①景公:齊景公。②霽: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同“披”,披着,穿着。④堂側陛:堂,朝堂。陛,臺階。⑤聞命:齊景公自謙的話,意爲聽您的話。

【小題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4分)

(1)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 (2)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_________

(3) 晏子入見,立有間_______ (4) 逸而知人之勞__________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

【小題3】文段【甲】中以“舍魚而取熊掌”這一生活常理爲喻有什麼作用?(2分)

【小題4】文段【乙】所講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2分)

答案

【小題1】(4分)(1)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 (2)因爲這個緣故。(3) 帽子。(4) 爭論。

【小題1】(4分)(1)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具有的話,我就犧牲生命選取大義。(2)任何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的。

【小題1】 (2分)舍魚而取熊掌 捨生取義

【小題1】(2分)萬事莫貴於義 “義”即正義,指有利於國家、民族的大義。

魚我所欲也閱讀附答案2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今(如果)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爲之乎?’必不爲。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爲之乎?’必不爲。何故 ?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爭論)一言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

(選自《墨子·貴義》)

23.請指出甲文中的一個通假字,並解釋其意義。(2分)

通 意義

2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斷子之手足 B.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或以錢幣乞之

C.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誨汝知之乎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投諸渤海之尾

25.翻譯兩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爲之乎?

26.甲乙兩文共同特點是都運用比喻論證來闡明觀點,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論證了 的觀點,甲文則用 論證了 的觀點。(3分)

27.甲文用“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闡述了對“義”的認識,這與乙文中表達的觀點是相同的。請你指出甲乙兩文中“義”的內涵,並簡述今天我們是否還有堅持這種“義”的必要。(3分)

答案:

23.“闢”同“避”,“躲避”的意思。(2分) 24.A(3分)

25.(1)不只是賢明的人,纔有這種思想。(2分)[來源:]

(2)給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幹這件事嗎?(2分)

26.萬事莫貴於義(1分),舍魚而取熊掌(1分),捨生而取義(1分)

27.正義(或是“有利於人民和國家的大義”)。(1分)。有必要。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人民和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2分)

魚我所欲也閱讀附答案3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題。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時B.蹴爾而與之蹴:踩踏C.萬鍾於我何加焉加:施加D.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感恩

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舍魚而取熊掌者也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載已入而不知人之樂

C.今爲宮室之美爲之D.此之謂失其本心

山巒爲晴雪所洗其人遂無以對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從魚與熊掌的選擇聯繫到生與義的選擇,自然通俗。

B.孟子認爲,人們可以忍受別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關乎性命的東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過舉例,告誡那些接受優厚俸祿的人也應該講求禮儀,觀點明確。

D.孟子告訴人們,在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時,應把正義放在首位,發人深思。

魚我所欲也閱讀附答案4

《魚我所欲也》選段,完成下面題目。(14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小題1】指出文中的通假字並解釋。(2分)

通 解釋

【小題2】下列畫線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屋舍儼然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闢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進亦憂,退亦憂

D同舍生皆被綺繡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

【小題3】根據文段內容填空。(4分)

⑴選段中,作者將 比作魚,將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張:當二者不能兩全時,應

⑵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與文段中的“ ”這個詞含義相同。

【小題4】翻譯下面的文言語句。(4分)

(1)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小題5】孟子認爲“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請舉出你所瞭解的一位“賢者”,並寫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氣節的名句。(2分)

答案

【小題1】“闢”通“避” 躲避

【小題1】(2分)( C )

【小題1】(4分)(1) 生 義 捨生取義 (2) 賢者

【小題1】(4分)①由此可見,採用某種手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

②不僅僅是賢者有這種秉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小題1】(2分)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小題1】考查對通假字的瞭解。“闢”通“避” 躲避

【小題1】考查一詞多意。

A.屋舍儼然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舍讀音不同解釋也不同,解釋分別爲:房舍、捨棄。

B.故患有所不闢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患分別解釋爲:災禍、害怕。

C.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進亦憂,退亦憂 是都翻譯成“這”。

D同舍生皆被綺繡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 生分別解釋爲:學生、活。

【小題1】根據文段內容填空即運用文本信息解決問題。

聯繫:“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可以得到答案。

⑵細讀“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可以概括爲:賢者或賢士。

【小題1】翻譯句子注意關鍵字解釋準確,字字落實,連詞成句。

(1) 翻譯時注意通假字“闢”躲避。

(2) 翻譯註意:喪:喪失

【小題1】答案不唯一,注意舉出瞭解的 “賢者”還要寫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氣節的名句。所以不能舉有氣節沒留下名句的人。可以寫文天祥。

魚我所欲也閱讀附答案5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者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本文是______(朝代)時期______(人名)的作品。

2.在文中橫線上依據課文寫出課文原句。

3.給下面句子劃分節奏。

使 人 之 所 惡 莫 甚 於 死 者

4.解釋劃線的詞。

二者不可得兼( )

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 )( )

故患有所不避也(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

由是則生( )( )

妻妾之奉( )

一豆羹( )

呼爾而與之( )

蹴爾而與之( )

萬鍾於我何加焉( )( )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

向爲身死而不受(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此之謂失其本心( )

5.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文中與“不食嗟來之食”的意思一致的語句抄寫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看來,在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要挺身而出?(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最能體現“人之初,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①本文的論述觀點前先寫“魚”與“熊掌”,起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闡述了怎樣的觀點?批判了怎樣的做法?文中三個段落各自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多次使用對比手法,請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認爲“本心”應該包括哪些內容?(至少答兩點)請舉一例證明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當今社會,文章所倡導的觀點還值得提倡嗎?爲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這句話中,“所欲”和“所惡”分別指的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戰國 孟子

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

3.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4.同時得到;苟且,這裏指爲了生而不擇手段;厭惡;禍患;躲避;如果,假使;由於這個原因;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侍奉;湯;盛氣凌人喊叫的樣子;踩踏食物的樣子;優厚的俸祿;增加,這裏指帶來好處;感激;從前;這;停止;天性,天良

5.①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②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使它不致喪失罷了。

③不管是否符合禮與義就接受優厚的俸祿,這萬鍾俸祿對我有什麼增益呢!

④從前爲了道義寧願身死也不接受別人的施捨,如今卻爲了讓所有窮困貧苦的人感激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⑤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我就會捨棄生命而選取正義。

⑥如果呼喝着給他吃,過路饑民都不會接受;如果用腳踢着給別人吃,乞丐也輕視它。

⑦死亡也是我所厭惡的,但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不躲避。

6.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7.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8.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9.①本文以“魚”和“熊掌”爲喻,說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會面臨許多重要的抉擇,我們應以義爲重,爲了維護它,要不惜做到捨生取義。

②捨生取義見利忘義一段用了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二段用了舉例論證,三段用了對比論證

10.如:將魚與熊掌、生與義做對比,突出自己舍魚而取熊掌、捨生而取義的價值觀。

11.本心:天性,天良。(舉例略)

12.值得提倡。原因略。(言之有理即可)

13.符合“義”的事物;違背“義”的事物。

魚我所欲也閱讀附答案6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4小題。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捨生而取義者也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皆以美於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 是以謂之“文”也

D.萬鍾於我何加焉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2.分別選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

A.不是賢德的人有這種想法,人人都有這種想法,(只不過)賢德的人有能力不喪失罷了。

B.非常獨立且賢德的人有這種心態,人人都有這種心態,(只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C.不只是賢德的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

A.這種(做法)不也已經可以了嗎?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B.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自己的)本性。

C.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嗎?這就叫做改變了(自己的)心意。

3.分析第①段畫線句子運用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4.孟子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捨生取義”的觀點。在當今社會,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如何處理好“合生取義”和“珍愛生命”的關係?請舉例說明。

[參考答案]

1.答案B。A項“而”分別表並列和轉折;C項“之”分別作結構助詞“的”,人稱代詞“他”。D項“加”的意思分別是“好處”,“虛誇,謊報”。

2.(1)答案C。 (2)答案B。

3.示例:畫線句子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用“魚喻“生”,用“熊掌”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地提出了“捨生取義”這一論點。

4.示例:(1)生命誠可貴,正義價更高。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我們應該捨生取義。如劉胡蘭,在敵人的鍘刀面前,決不吐露黨的祕密,用青春傳承了捨生取義,用無畏譜寫了英雄讚歌。

(2)生命只有一次。面對誘惑和考驗,我們既需要珍愛生命,同時應該用智慧去維護“道義”。如①魯迅先生,用100多個筆名,與敵人鬥智鬥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捍衛了正義和真理。②湖北青年周衝,爲了營救被卡懸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藉助防護欄,冒着生命危險,用頑強的毅力託舉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義舉。

魚我所欲也閱讀附答案7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闢,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題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故不爲苟得也 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如使:

(3)所惡有甚於死者 惡:(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譯文: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譯文:

【小題3】誦讀下列句子時,每句至少應有一處停頓,請用“/”把這一處停頓標示出來(2分)

(1)是 故 所 欲 有 甚 於 生 者

(2)山 河 破 碎 風 飄 絮

【小題4】請用原文填空。(3分)

《魚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論點是:

《過零丁洋》的主旨句是:

能體現兩個主人公共同的價值取向的句子是

參考答案

【小題1】(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厭惡。 (4)史冊。(各1分)

【小題2】(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夠同時得以,(那麼就)捨棄魚而選取熊牚。

(2)不僅僅賢人有這樣的心(或:本心)。(每句2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3】(2分)(1)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 (2)山河破碎/風飄絮 (各佔1分)

【小題4】(中心句子各1分,共同追求1分)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捨生而取義

魚我所欲也閱讀附答案8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爲養。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

[註釋]①廩(lǐn)丘:地名。②養:供養之地。③說(shuì):遊說。④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同“辨”,辨別)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乏:貧苦,缺乏)

C.孔子辭不受 (辭:推辭)

D.入謂弟子曰 (謂:認爲)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行道之人弗受 錄畢,走送之

B.萬鍾於我何加焉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C.景公致廩丘以爲養 太醫以王命聚之

D.辭而行 思而不學則怠

12.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列舉事例,通過以前和現在“萬鍾”的態度對比,論證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個人本來就有的羞惡之心,就是“義”,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賞賜給他的供養之地,是因爲“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齊景公是一個尊重知識分子,並瞭解其內心需求的古代開明君主形象。

13.把“文言文閱讀”【甲】【乙】兩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

(2)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

答案:

10.D(謂:告訴,對……說)

11.B(介詞,對,對於)

12.D(卻不瞭解知識分子的內心需求)

13.(1)原先爲了義寧願犧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現在卻爲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鄉”“受”翻譯正確個1分,大意1分)

(2)我聽說君子按照功勞的大小來接受俸祿。(“聞”“當”翻譯正確個1分,大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