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導語:對《望嶽》的教學,不應拘泥於詩歌的翻譯,而應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擔發揮想象,深切地感受漢語的那種節奏感、韻律感,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對於學生如何領悟《望嶽》所創設的意境,讓學生真正理解詩歌的主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望嶽》教學方案,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備課老師。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望嶽》詩歌的意境及作品風格;

2、領略詩歌和音樂完美結合的神韻,吟唱仿寫古詩詞;

 二、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及背誦此詩。

三、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詩的意境。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準備:關於杜甫及《望嶽》的相關資料。

六、教學方法:古詩四步法

七、教學過程

【導入】

1、“五嶽”,古代道家名山,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2、欣賞泰山圖片並描繪泰山

泰山位於山東泰安市中部, 海拔爲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稱。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筆下的泰山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一、作者簡介

指名介紹作者,補充要點。

填空:杜甫,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______,自稱_________,後人稱_______。由於他的詩真實地反映了所處的時代,後世稱他的詩爲_________,又由於他能憂國憂民,被譽爲_________,於詩仙_______齊名,世稱_________。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二、詩歌內容

結合註釋,瞭解內容

(1)、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岱宗:泰山

夫:無實意,強調疑問語氣

齊魯:齊魯的廣大區域

青:山色

未了:不盡

泰山到底是怎樣的.面貌?它的青色在齊魯大地的廣大區域都能看見。

(2)、以第一聯的理解方法步驟,讓學生去完成二、三聯。

(3)、詩歌大意:

出示:泰山到底是怎樣的 面貌呢?它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大自然將那神奇和秀麗都集中於它。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陰暗,截然不同。層雲疊起,令人心胸搖盪,眼角幾乎都要裂開了,目送着入巢的歸鳥。

三、名句欣賞

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得心潮澎湃,於是,他情不自禁產生了一個願望,是什麼願望呢?——爬上泰山,一覽衆山小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會當:終當,終要 凌:登

釋義:終要登上泰山的頂峯,放眼望去,所有的山都顯得矮小了。

問題:詩人登上泰山了嗎? 沒有,會當、終當

這只是詩人當時產生的一個願望

展開想象,描繪腦海中的泰山

指名描繪,師總結

四、體會每聯的作用

1)、首聯:廣闊、高

2)、頷聯:秀美、高(切割成兩面)

3)、頸聯:高俊(雲層)

4)、尾聯:想要爬上這座高俊的泰山,必將面對很多的困難。這一句也透露出詩人早年的抱負,所以,我們應該像詩人一樣不怕困難,勇攀高峯,要有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

五、感悟 總結

1、列舉生活實例,深入理解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學習就像一座山,有些人在山頂,一覽衆山小,有些人在山腰,而有些人卻在山腳。(引導學生要不怕困難,鼓勵他們努力學習)

2、人生也是如此,猶如一座高山,有些人在山腳徘徊,缺乏嘗試的勇氣,有些人爬了,但半途而廢,而那些堅持不懈,用於吃苦的人,爬上了山頂,達到了人生的頂峯。所以,我們要有不怕困難,用於吃苦,並堅持不懈的精神。無論是在學習或生活上,只要你用於攀登,總有一天,大家都會一覽衆山小。

聯繫班級口號“兩眼一睜,開始競爭”,帶感情齊讀詩歌,讀出信心,讀出雄心壯志。

六、佈置作業

1、摘抄描寫月亮的詩句。

2、背誦課文

3、收集有關山水的詩文,舉行賽詩會。

八、教學總結

這篇教學設計完成後,我將它作爲我在今年郫縣語文組校內賽課上講的課文,總體來講,學生反映還不錯。學習完這首詩,學生對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份瞭解,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認識。

我認爲: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首詩境界壯闊、氣勢磅礴、抱負遠大;在課前,根據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佈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踊躍發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以下一些問題:一是如何更好地運用重點字詞的講解來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二是如何讓學生能自我感知、欣賞詩歌,掌握、運用技巧。

總之,通過這堂賽課式地教學,我獲益匪淺,同時也得到了同仁們的悉心指點,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還應當大膽地進行教學創新,加強合作交流,使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