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教案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教案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教案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教案篇一:

過程與方法:

(一)課前指導:通過圖書、網絡等多種渠道蒐集有關陶淵明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意;蒐集有關田園詩的有關資料,讓學生能夠用一種寬闊的視野來欣賞田園詩作。對於那些能力強的同學還可以讓他們寫一寫對田園生活的理解。

(二)課堂應該充分體現學生對田園詩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理解,老師則應做提煉與昇華的工作。

(三)情感與態度:通過反覆的朗讀吟詠,通過對田園詩歌的比較欣賞,真正體會到田園詩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園生活寧靜以致遠的恬淡曠達。

課程重點難點:

穿過語言的表象領悟陶淵明詩意田園的內涵。

課程實施理念:

以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牽引着學生“披文入情”,再輔以優揚的音樂、美麗的圖片,讓他們能夠身臨其境般地重返詩意的田園。

課程實施:

課前的指導

1、 熟讀《歸園田居》這首詩,並蒐集詩人的相關資料。

2、 有能力的同學寫出對田園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 給陶淵明畫肖像。

4、找到適合的背景音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前奏:播放歌曲《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同學們聽聽這首

歌唱出了鄉間的什麼樣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氣氛,爲學生理解本詩打下基礎。

一、導語

在上這節課前,我想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1、如果擺在你們面前有兩條路:

A 做官,名利雙收 B 做農民,平平淡淡。

你們會怎樣選擇?找一二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不作點評。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與得。舍和得之間充滿的人的一生,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這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這一選擇使他成爲中國文學史上最出名的農民之一。《歸園田居》寫於做農民後的第一年後寫的。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走進作者: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稱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隱士,不滿於官場的黑暗,“不爲五斗米折腰”,隱居農村。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爲“靖節先生”.“不爲五斗米折腰”說的是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 。離開官場回到家園,從事耕讀,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農家生活。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爲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爲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三、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爲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 1)、從何而歸?

( 2)、爲何而歸?

( 3)、歸向何處?

( 4)、歸去如何?

四、放配樂朗讀錄音,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明確:官場

2、明確:官場腐敗黑暗、爾虞我詐,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

3、明確:田園

他的田園生活是什麼樣子呢?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於來到了嚮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着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爲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溼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爲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