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優秀教案

導語:《滕王閣序》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爲您整理的《滕王閣序》優秀教案,歡迎閱讀!

《滕王閣序》優秀教案

《滕王閣序》教學

【案例背景】

《滕王閣序》這篇文章珠璣絡繹,是傳唱千古的奇文。但同時又是教學中一篇較難教的駢文。文章用典多,文辭簡奧,給學生的誦讀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爲此,要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註釋,疏通文意;同時對於一些較難理解的地方,督促學生查找有關詞典資料以加深理解。這些工作讓學生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做充分的準備。另外考慮到理科班學生在下面查資料的積極性不高,直接給出預習題目。

學習中,加強對學生的誦讀指導,讓他們學習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瞭解駢文的兩大特徵——對偶與用典,繼續積累文言知識。深入探究的問題放在對寫景和抒情名句的鑑賞上,最終達到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人生觀的情感教學目標。

【案例主題】

傳統的語文教學幾乎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被動地接受。而語文新課程標準突出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閱讀中的獨特體驗,重視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在課堂對話的氛圍中,教師和學生都處於自由開放的精神狀態,大家可以各抒己見,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交流意見的同時,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認識,從而達到一個更高更深層次的理解。而古代散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在學生自主解決文章字詞、初步瞭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對話式交流和探討是本案例思考的核心問題。

【案例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佈置學生課前預習

1、結合工具書,整理文本中重要字音;

2、理解註釋中的重要典故;

3、瞭解有關文化知識;

4、試着梳理文中作者情感變化的脈絡;

5.找出文中寫景或抒情深深打動你的句子進行分析。

說明:這一步旨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引導和促進學生與文本對話。面對教材,學生不應該是等着老師來教學,而老師填鴨式的教學也只會更加滋長學生的惰性。而應該讓學生自主地和文本對話。在和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經歷和體驗,爲後面師生對話以及生生對話打下基礎。這一步相當重要。

二、導入新課

江南有三大名樓: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大家學過有關岳陽樓的有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有關黃鶴樓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滕王閣的文章——《滕王閣序》

三、作者和解題:

請學生先談談對王勃的瞭解,然後教師明確:

1、王勃14歲應舉及第,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擔任王府修撰。後因爲一篇遊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後又因殺官奴而犯罪,其父亦受累貶爲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經南昌,寫下《滕王閣序》,隨後,溺水,驚悸而死,本文成爲他生命的“絕唱”。

2、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3、解題:

(1)王勃和《滕王閣序》: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爲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爲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衆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2)序:是寫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於說明書籍寫作或出版的意圖、宗旨、過程、編排體例等內容,可以由作者本人寫,也可以由他人代寫,序根據其內容可分爲書序和贈序。

(3)駢體文,古代一種句式整齊,音韻鏗鏘,對仗工整,多用典故的文體。全篇以雙句爲主,講究對仗和聲律。

說明:這一步主要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生生對話,另外如果學生的預習成果得到認可,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四、第一環節:整體朗讀

第一次朗讀聽學生讀,正字音,明句讀。

提示: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節拍爲二二式。

六字句大致有四種,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 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

七字句更復雜一些,如: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住。

第二次朗讀要求體會音韻美。

第三次朗讀注意體會意境美即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說明:俗話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加強學生對文本的誦讀,這是學生和文本的直接對話,也是學生和文本的淺層次感性對話。在朗讀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對文章有一個朦朧的感性認識。

五、第二環節:理清思路

明確:文章可分爲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寫風貌,引出與會人物

第二部分(2)三秋時節,滕王閣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3)寫宴會盛況,抒發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4-5)感嘆知己難遇,盛筵難再

說明:此步驟重在加強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在學生充分自由朗讀的前提下,讓學生試着理清文章的思路。這實際上是緣着作者的文字追蹤作者的所思所想。因爲作者的思路也是決定作者爲文高下的一個重要因素。一篇文章能否脫穎而出,能否成爲傳誦千古的奇文、妙文,也要看它是否有不落窠臼的框架結構。行文思路可以說是文章的框架,是一座高樓的外在的結構支架。墳頭一樣的丘陵是無法突現出高樓峻閣的軒昂氣勢的。所以作者胸中有丘壑、有山川、有高原,還需與之相應的地基所在。

六、第三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勝地、勝友、勝景及作者情感的變化。自由討論:

1、作者筆下的山川樓閣景物有怎樣的特點?

2、作者寫了怎樣的宴會盛況?

3、作者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4、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說明:這一步驟重在給時間讓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對話。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進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學生和文本的對話。

七、第四環節:佈置作業

課後反覆朗誦文本,賞析文中優美的寫景抒情句,並對文中膾炙人口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進行詳細鑑賞。

第二課時

一、第一環節:揣摩精彩語句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賞析: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的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宥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着力表現出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幻,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從而被譽爲“寫盡九月之景”。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賞析: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賞析: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鬱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雲:“大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化用此句,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說明:誠如作者在文章中所說的“四美具”,這是一篇美文,美文就要美讀,此步旨在讓學生進一步與文本對話,欣賞文本中意韻豐富的語句,從而和作者產生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

二、第二環節:分析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人煙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秋高氣爽、人鳥共樂的山川,絃歌歡娛、勝友如雲的宴樂,此時王勃的興致很高昂;而後作者由宇宙的廣漠洪荒,永恆不變,聯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暫、盛衰無常。觸景生情,感情又由樂而悲,再加之作者生不逢時,志不得伸,所以悲從中來。

在鑑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個句子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提出:爲什麼落霞是與孤鶩而不是羣鶩齊飛呢?我們在許多圖片資料中看到的都是許多隻鴨子一起在晚霞中高低錯落地飛着。這種描寫是不是和實際景象不符呢?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實際上我們再看接下來的一句: “漁舟唱晚,響窮澎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這其中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傷感。爲什麼色彩明麗的景色背後有着灰暗的底色?

有人說對失意人生的悲嘆是這篇文章的本質。

可以說,王勃在最初表現出來的逸興只是斯時斯地的感觸,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後對賓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對《滕王閣序》而言,這些均不足觀。足觀的是“失路之人”在強烈的渴望“望長安於日下”,在熱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觀的是“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吶喊助威,“老當益壯”“窮且益堅”;足觀的是“有懷投筆”者“無路請纓”,只好“奉晨昏於萬里”,無奈到絕望。只有體會笑臉背後不堪回首的坎坷經歷,年輕背後的滄桑,輝煌後的傷痕。這樣的情感纔是最真的,這樣的千古同悲纔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正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蘇軾《前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恆不變的自然與短暫多變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涼。

說明:這一部分是學生在充分感悟文章思想內容的前提下和老師之間的對話。這種深層次的對話是非常難得的。也是需要學生在理解文章和梳理自己的思想進而組織自己的語言方面付出相當大的心力才能實現的。教師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第三環節:寫一篇小作,題目爲《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說明:讓學生給王勃寫兩句話,與其說是讓學生跨越時空和王勃進行對話,毋寧說是學生在理解深思了文章內容後的一種自我對話。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圖體現新課標背景之下“對話式課堂”的教學理念。

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首先,課前的預習工作其實是一個很有必要的過程, 不僅可以讓學生淺層次的理解文本,同時也爲課堂上學生進一步地與文本交流,與老師交流奠定一個堅實是基礎。

其次,課堂交流的過程中老師不再僅僅是傳授者,而且是凝聽者和參與者。老師對學生授之以“漁“,而不僅僅是授之以“魚”,在平等輕鬆的學習環境下,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去理解知識,感悟人生。

第三,課後強調多讓學生動筆。如果說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那麼課後讓學生動筆寫一寫的過程也是不可或缺的。動筆的過程是自我梳理的過程。也是學生自我深層次對話的一個過程。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第一,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完成老師佈置的預習任務,而不至於流於一種形式,這是這個環節老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第二,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往往會有很多南郭先生,打着討論的幌子在課堂上閒聊,如何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之下,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這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改進的想法是打算多和學生溝通和交流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切實有效地行動起來。

《師說》雲:“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正所謂老師是用來給學生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在現代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已經發生了變化,教師是配角,學生唱主角,教師的教是爲了不教,學生的學是爲了學以貫通,舉一隅能以三隅反。與學生進行深層次對話式交流的課堂是老師的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