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詩人王勃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譯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朝】王勃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爲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王勃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

由於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爲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公元666年)爲沛王李賢徵爲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爲《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公元672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爲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或三年(公元676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爲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爲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王勃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彙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註》,分爲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爲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代表作《檄英王雞》,《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詩詞註釋】

1、這首詩是詩人二十一歲遊蜀之前供職長安時期的作品。杜少府:名不詳。少府:唐人對縣尉的尊稱。蜀川:猶言蜀地。又作“蜀州”。<新唐書·地理志>載: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垂拱二年爲公元六八六年,其時王勃已去世十年,故當以“蜀川”爲是。 2、城闕:唐代的都城長安。闕,宮門前的.望樓。輔三秦:以三秦爲輔。長安位於三秦的中樞,故云。輔:護衛。三秦:今陝西省一帶,古時爲秦國。項羽滅秦後分秦地爲雍、塞、翟三國,分封秦降將章邯等三人爲王,故稱“三秦”。這裏泛指長安附近的關中之地。

3、風煙:風塵煙嵐,指極目遠望時所見到的景象。五津:蜀中長江自灌縣以下至鍵爲一段的五個著名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裏以五津代指蜀地。津:渡口。

4、宦遊:因仕宦而漂泊。

5、比鄰:近鄰。古時五家相連爲比。

6、“無爲”兩句:不要因爲分別就像小兒女一樣傷感流淚。

7、杜少府:名不詳,唐人稱縣尉爲少府。

8、之任蜀川:到蜀地去上任,“蜀川”,一本作“蜀州”。

9、城闕:指長安。

10、三秦:項羽分秦地爲雍、塞、翟三國,合稱三秦。此泛指陝西一帶。

11、五津:蜀中長江自湔堰至犍爲一段的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

12、宦遊:遠遊四方以求仕宦。

13、無爲:不要。

【詩詞譯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譯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城闕輔三秦⑵,風煙望五津⑶。

與君離別意⑷,同宦遊人⑸。

海內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鄰⑺。

無爲在歧路⑻,兒女共沾巾⑼。

註釋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闕(què )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三秦,指長安城附近關中之地,即今陝西省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爲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倒裝句,意思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五津:指岷江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裏泛指蜀川。輔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爲處所。全句意爲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說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⑷君:對人尊稱,相當於“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遊:出外做官。

⑹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爲我國疆土四周環海,所以稱天下爲四海之內。

⑺天涯:天邊,這裏比喻極遠地方。比鄰:並鄰,近鄰。

⑻無爲:無須、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⑼沾巾:淚水沾溼衣服和腰帶。意思揮淚告別。

譯文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着五津。

和你離別心中懷着無限情意,因爲我們同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溼佩巾。

創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在長安時候寫。“少府”,唐朝對縣尉通稱。姓杜少府將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

賞析

此詩送別詩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峯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情景,尾聯點出“送”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悲涼悽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志向、豁達情趣和曠達胸懷。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闕”,皇宮前面望樓。“城闕”,指唐帝都長安城。“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爲三國,所以後世稱它三秦之地。“輔”,輔佐,可以理解爲護衛。“輔三秦”,意思“以三秦爲輔”。關中一帶茫茫大野護衛着長安城,這一句說送別地點。“風煙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爲一段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杜少府要去處所。因爲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繫。詩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形勢和風貌。送別情意自在其中了。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遠在千里之外五津根本無法看到。超越常人視力所及,用想象眼睛看世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從三峽直看到長安。該詩運用誇張手法,開頭就展開壯闊境界,一般送別詩只着眼於燕羽、楊枝,淚痕,酒盞不相同。

“與君離別意,同宦遊人”。彼此離別意味如何?爲求官飄流在外人,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悽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於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規定,卻有其獨到妙處。此詩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爲宏大,情調從悽惻轉爲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麼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限制和空間阻隔,永恆,無所不在,所抒發情感樂觀豁達。這兩句因此成爲遠隔千山萬水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不朽名句。

結尾兩句:“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兩行詩貫通起來一句話,意思:“在這即將分手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啊!對朋友叮嚀,也自己情懷吐露。”緊接前兩句,於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後終止。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結尾,於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卻要拖一個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