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賞析精選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蜀道難賞析,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蜀道難賞析精選

【1】蜀道難賞析

首先,反覆手法增強抒情氣氛

詩人寫景不是客觀地描摹自然,而是浸透着感情的,屬於“第二自然”。李白在《蜀道難》中,他對蜀道之難的描寫,不是純客觀的再現,而是他對蜀道之難的獨特感受,也就是蘊含着詩人思想情感的。那麼,在詩人李白的筆下,蜀道是怎麼樣?詩中寫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詩歌開始,詩人把自己的感受推到了最高點,一下子就把蜀道之高、蜀道難行給突顯出來。這爲全詩情感發展奠定了基調,也爲後面描寫奠定基礎。詩人在這個基礎上,把“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句反覆出現,滲透在詩歌的開始、中間、結尾,滲透到底,似如貫穿詩歌的主旋律。這樣反覆出現,不但使詩歌描寫緊扣“蜀道難”這一中心,而且形成迴腸蕩氣的韻律美,從而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氣氛。同時,這樣的反覆,時時撞擊着讀者的心靈,激發讀者的想象,引發讀者的思考,使讀者進入詩歌的審美意境,從而真正感受詩人的仕途艱辛,內心的苦悶及其人生的悽清。

其次,大膽誇張描寫奇異山川

在詩歌中,誇張是浪漫主義詩人常用的手法。然而,李白在《蜀道難》中,爲了更好的抒發情感,表達思想,詩人除了直接的誇張之外,還把神話傳說融入其中,使誇張更加奇特,更富有文化意蘊,同時這些神話傳說也有助於提高誇張的審美效果,從而更加突出蜀國的奇山異水之壯美。例如,詩中寫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蠶叢、魚鳧”是傳說中古蜀國的兩個國王。其意義是說,蠶叢和魚鳧兩個蜀王,開國的事情多麼渺茫不清。從那以後經過四萬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相通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意思是說, 直到地崩山塌,壯士都被壓死,然後纔有了天梯與石棧相互連接。“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意思是說,上面有即使是拉車的六龍也要繞彎的最高峯,下面有衝激高濺的波浪逆折的.漩渦。高飛的黃鶴尚且飛不過去,猿猴想過去,發愁沒有地方可以攀援。這幾句從整體上說,詩人從蠶叢開國說道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啼月,天馬行空般的馳騁想象。從誇張的角度來說,說到蜀道難行,說是比登天還難;山勢高峻,就連飛鳥也無法飛過。即使是善於攀援的猿猴也“愁攀援”,甚至於可以使“六龍回日”。這些描寫都算是奇特無比的,這樣的誇張,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當然,這些艱難之路也正象徵着詩人仕途之路的艱險。總之,詩人大膽誇張,奇特的想象,並融入神話傳說,不但使蜀道山川富有神奇的色彩,突出了蜀道難行,而且更好地表現出詩人的仕途蹭蹬而無可奈何之情。

再次,散文語句提高表達效果

詩歌是講求節奏的。“節奏是詩歌的生命。”在詩歌中,產生節奏的方式自然是多樣的。但最根本的是詩歌的節奏與詩人的內在情感有着直接的關係。因而,節奏也有助於詩人情感的表達。李白在《蜀道難》中,爲了表現仕途的艱險,難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詩人選擇了形式比較自由的樂府體裁。在詩中,大量使用了散文化句式,特別是在長短相間、參差錯落的語言中,短句急促,長句舒緩,相互結合,高低起伏,不但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而且也表現出詩人李白豪放不羈的語言風格。比如,詩歌開始寫道:“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裏由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構成,又少到多,由短到長,語勢急促,給人以不可阻擋之勢。後面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由五字句、七字句和九字句構成,語氣顯得比較平緩,好似娓娓道來。如此散文化的語言形式,在《蜀道難》這首富有氣勢的詩歌中,不但沒有減少詩意,反而使詩歌語言抑揚頓挫,起伏不定,不但給人以蜀道之艱險的感受,也使讀者感受到詩人激*情及其情感的起伏狀態,從而表現出詩人因仕途艱險而難以抑制的內心苦悶之情。

總之,作爲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是偉大的。在中國文學上,李白貢獻是巨大的。李白的詩歌內容豐富,情感真摯,思想深刻的,他不但具有最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還創造性*地運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使內容和形式得到和諧的統一。

【2】蜀道難賞析

李白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在開篇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明主題,爲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如同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

那麼爲什麼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這是因爲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春白峯道當其衝,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入飛過,太白峯在秦者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峯,詩人以誇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並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引人入勝。

從“上有……”開始着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越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衝波激衣,曲折迴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爲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優豐足,又借黃鶴和猿猴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可謂虛寫手法層層映襯,結下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雲雨”爲唐代入蜀要道,詩人着重就其峯路的縈同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狀和畏懼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摘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吧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給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寫到這裏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了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姜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悲悽心境界。那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愁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或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烘托了蜀道之難。

逶迤午裏的蜀道,還有更爲奇險的風光,自“連峯去天不盈正”開始,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着力渲染驚險的氣氛。而旭果“連峯去天不盈尺”是誇山峯之高,杜鬆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李白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爲像事的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峯接天的遠景畫面;接着平緩地推成枯鬆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月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苦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些處山川的險要就要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後定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長計裏的棧道,羣峯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地政治形勢的描寫,勸人引以爲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人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

詩人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堯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李白之所又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融貫其中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對自然景物熱情讚歎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瑞悖流奇峯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協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爲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之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