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的相關知識點

《蜀道難》

《蜀道難》的相關知識點

一、文學常識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先世隋時因罪徙西域。他生於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約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之青蓮鄉。李白自青年時,即漫遊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均及賀知章推薦,曾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讒去職。安史之亂髮生,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牽累,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後病歿當塗。李白性格豪邁,嚮往於建立功業,對唐玄宗後期權貴當國,政治腐化,深爲不滿。

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於從民間文學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奔放飄逸,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爲繼屈原之後,出現在我國詩壇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和杜甫齊名,人稱“李杜”。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的詩歌,現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二、課文知識總結

1、字詞

噫籲嚱(yī xū xī)

魚鳧(yú fú)

猿猱(náo)

捫(mén)參(shēn)歷井

膺(yīng)

巉(chán)巖

飛湍(tuān)

喧豗(huī)

石冰(pīng)崖

萬壑(hè)

崢嶸(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

諮嗟(zījiē)

開國何茫然:茫然,渺遠貌。意謂遠古事蹟,茫昧難詳。

爾來四萬八千歲:爾,那,指開國之初。

不與秦塞通人煙:塞,山川險要的地方。通人煙,相互往來。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回,迂迴、繞道。高標,可以做一方標誌的最高峯。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逆折,迴旋、倒流。

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摸。參、井,皆星宿名。脅息,屏住呼吸。

以手撫膺坐長嘆:膺,胸口。

使人聞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裏指憔悴。朱顏,紅顏。

連峯去天不盈尺:去,距、離。盈,滿、足。

砅崖轉石萬壑雷:砅,水衝擊石壁發出的聲響。這裏作動詞,衝擊。

所守或匪親:或,倘若。匪,同“非”。狼與豺,比喻叛逆的人。

側身西望長諮嗟:諮嗟,嘆息。

重要實詞:

危乎高哉(形容詞,譯爲“高”)

不與秦塞通人煙(名詞,山川險要的地方)

可以橫絕峨嵋巔(動詞,可譯爲“橫渡,橫穿”)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動詞,譯爲:“迂迴,繞道”)

錦城雖雲樂(雲:動詞,說;樂:動詞,可譯爲“享樂”)

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鉤連:鉤通相連)

連峯去天不盈尺(盈:滿)

枯鬆倒掛倚絕壁(倚:靠)

重要虛詞:

難於上青天(介詞,譯爲“比”)

開國何茫然(多麼)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尚且)

但見悲鳥號古木(只)

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爲什麼)

通假字:

所守或匪親(匪:同“非”)

字詞意義及用法

猿猱欲度愁攀援 :爲……發愁,爲動用法

使人聽此凋朱顏 :使……凋謝,使動用法

砯崖轉石萬壑雷 :使……滾動,使動用法

側身西望長諮嗟 :向西,名作狀

2、課文內容感知

(1)整體感知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樂府解題》雲:“《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爲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特點。

(2)詩歌鑑賞

本詩意境闊大,氣勢逼人,氣象宏偉,畫面使你怵目驚心,歎爲觀止。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在詩人的想象中,他彷彿將秦蜀之間重山疊嶺千里不絕的圖景一望無餘。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16個字就將民間傳說中關於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出來,使我們彷彿聽到了五丁拽蛇時的大聲呼喊以及隨後一聲使山河改觀的巨響,也彷彿看到無數勇敢的人在高山上開闢道路、架設棧道的情形,不禁要讚歎神力和人工的偉大!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這是詩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見:當仰望眼前的最高峯時,他看見六條龍拉着的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再俯視下面,只見波濤洶涌的急流爲大山所阻而激起無數的'漩渦——這幅畫又是多麼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是詩人設想自己沿着盤山道攀登青泥嶺的情形。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是寫登上頂峯以後的情形。——這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後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麼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遊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悽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砍崖轉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着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峯絕壁,砍崖轉石,都會危及遊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雲“其險也如此”。

(3)段落分析:

①“噫籲唏……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是**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籲嚱”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②“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爲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爲正意所在,應着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③“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

此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最後四句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④“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這裏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說的語氣讀。以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悽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後用感嘆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⑤“連峯去天不盈尺……胡爲乎來哉!”

仍是說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爲說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嘆息——“胡爲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⑥“劍閣崢嶸而崔嵬……化爲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該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後兩句,這是告誡西遊的人:劍閣既爲蜀之門戶,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⑦“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開頭四句直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後,改用誠懇勸說語氣讀最後兩句。

⑧“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4)問題探究:

①全詩三節,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第一節,道蜀道來歷,狀蜀道高峻——感嘆蜀道的高峻難行。

第二節,寫景物悽清,狀山水險惡——感嘆蜀道的艱險可畏。

第三節,摩劍閣險要,想殺人慘景——嘆蜀道的高峻、艱險、可畏。

②奠定全詩抒情基調的詩句是什麼?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是一個感嘆句,也是貫穿全詩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含有豐富的詠歎意味。它在詩中先後出現三次: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之要。詩人的思想、情感盡在“三嘆”之中。

(5)《蜀道難》的藝術特色

  • 大膽的誇張。

  • 在本詩中,作者成功地運用了誇張的表現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偉奇險得到了充分體現。寫蜀道的艱難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寫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寫急流瀑布是“飛湍瀑流爭喧豗,崖轉石萬壑雷”。寫到蜀地的歷史則是“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寫到人的驚恐則是“使人聽此凋朱顏!”無論是寫山寫水寫情寫事,都運用了藝術的誇張。這些誇張的藝術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質特徵,以一種高於形象原狀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給人以強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嗎?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嗎?蜀道之難果真是“難於上青天”嗎?現實生活中當然是不存在這種情形的。這就是藝術的誇張。現實生活和客觀事物的形象、面貌,會在誇張這個放大鏡裏,得到非常鮮明、突出和生動的表現。

  • 奇特的想象。

  • 想象,是藝術構思的靈魂,是形象賴以表現的基本方法。本詩作者的想象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藝術想象,而是縱橫變幻、層出不窮、出人意外的。“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多麼驚人的想象!爲了說明山的高大,他的想象裏會出現“六龍回日”,把太陽和高山聯繫了起來。有時詩人是“心遊萬仞”,站立在羣山之上:“連峯去天不盈尺。”有時他又“思接千載”,回到了悠久遙遠的歷史歲月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他的想象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晝。他的想象的空間是非常廣闊的,無拘無束,無所不到的。正是藉助這種豐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藝術想象,詩人才能在廣闊的天地中找到最適合於表現蜀道山川的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六龍回日、黃鶴之飛等等生活現象,並且把它們組織在自己的詩篇中,以表現主題,使自己的詩篇產生了一種神奇飛騰的氣勢。

  • 強烈的感情。

  • 《蜀道難》從頭到尾字裏行間都洋溢着一種讚歎驚異的情緒。一開始,“噫籲,危乎高哉!”這一聲驚歎便地震撼着人心。全詩在每一段具體描繪之後,都有一些單獨抒發主觀感受情緒的句子。這些表示驚歎的句子,因爲它們都是緊接具體描繪之後的詩人的具體感受,所以能在讀者的心靈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加強了讀者對於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體描繪也是在強烈的情緒之下進行的,我們讀“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這些詩句時,會感到有一種磅礴的氣勢和強烈的感情力量衝擊和震盪着我們。這種感情是產生於詩人對於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出來。因此,自然景物就被塗染上了詩人的感**彩,而詩人的主觀情緒也就獲得了鮮明的形象性。情與景達到了高度統一。

  • 語言形式的變化多端。

  • 《蜀道難》是樂府古題,這種詩歌體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數、句數、平仄和韻腳等。沒有嚴格的限制,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自由採取適當的語言形式。李白充分運用了這一體裁的特點,使詩的語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潑。全詩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長短錯落不齊,這是爲內容所要求的。詩的前半部分多用長句,氣勢奔放暢達,蜀道的高山險川被誇張地表現出來。後半部分寫到劍閣的險惡環境時,多用四字短句,跳蕩有力,驚恐的情緒在這種語言節奏中得以表現。語言形式的變化多端,正是爲表現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緒服務的。詩人強烈、充沛、起伏動盪、變化多端的情緒,必須有這種縱橫崛崎的語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在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