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知識點整理

一、通假字

《河中石獸》知識點整理

①求之下流,固顛。。通“癲”可譯爲“瘋狂”

②鈀通“耙”耕地的農具。

二、詞類活用

1。棹:名詞用爲動詞船槳,這裏指劃(船

2。暴漲:動詞用爲名詞,洪水

三、古今異義

(1漸沉漸深耳。(耳:古義:罷了。今義:五官之一,用來聽聲音。

(2爾輩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種學科。物理學。

(3二石獸並。沉焉(並:古義:一起。今義:並列。

(4閱。十餘歲(閱:古義:經過,過了。今義:閱讀

(5是。非木柿(是:代詞,這。今義:表肯定判斷的動詞。

(6蓋。石性堅重(蓋:古義:發語詞,因爲。今義: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7但。知其一(但:古義:只。今義:錶轉折,但是。

(8求。石獸於水中(求:古義:尋找。今義:請求、要求。

(9轉轉不已。(已:古義:停止。今義:已經。

(10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幹:古義:水邊,河岸。今義:跟“溼”相對。

四、一詞多義

“之”的用法和意思

1、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代詞,它,這件事

2、豈能爲暴漲攜之。去?代詞,代石獸

3、沿河求之。,不亦顛乎?代詞,代石獸

4、一老河兵聞之。代詞,講學家的話

5、當求之。於上流代詞,代石獸

6、其反激之。力助詞,的

7、至石之。半助詞,的

8、求之。下流,固顛代詞,代石獸

9、求之。地中代詞,代石獸

10、然則天下之。事……助詞,的

“其”的用法和意思

1、其。反激之力:代詞,水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其中

“爲”的用法和意思

1、豈能爲。暴漲攜之去:介詞,被

2、衆服爲。確論:動詞,認爲

3、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動詞,成爲

“於”的用法和意思

1、山門圮(pǐ於。河介詞,在

2、求石獸於。水中介詞,在

3、湮(yān於。沙上介詞,在

4、當求之於。上流介詞,從,到

5、必於。石下迎水處介詞,在

6、果得於。數裏外介詞,在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一講學家設帳(於寺中(2求之(於地中

(3(僧棹數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於數裏外

2、倒裝句:

(1求石獸於水中(狀語後置(2當求之於上流(狀語後置

3、被動句:豈能爲暴漲攜之去(“爲”表被動

課文翻譯

滄州南部的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寺院正門倒塌在河中,(門前兩隻石獸一起沉入了河中。過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錢款重修寺廟,便在河中尋找那兩隻石獸,到底沒能找到。(人們認爲它們順流而下了。(於是划着幾隻小船,拖着鐵耙,(向下遊找了十多裏,沒找到(它們的蹤跡。

一位學者在寺廟裏講學,聽了這件事笑着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因爲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鬆又輕,(石獸埋沒在沙裏,越沉越深罷了。順流而下去尋找它們,難道不荒唐嗎?”大家信服地認爲這是正確的觀點。

一位老河兵聽了這話,也笑着說:“凡是沉在河中的石頭,應當從上游尋找他們。因爲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鬆又輕,水不能沖走石頭,(但水流的反衝力,一定將石頭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沖刷成了坑穴。(石下的水坑越衝越深,延伸到石頭(底面一半時,石頭一定會栽倒在坑裏。照這樣再次沖刷,石頭又會再次(向前翻轉。不停的翻轉,於是(石頭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尋找石頭,固然荒唐;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人們依照他的話去找,果然在(上游幾裏外找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瞭解其一,不瞭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麼能(只根據某一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呢?

六、閱讀探究:

1、閱讀理解全文後填空:

對於河中石獸的位置,寺僧先判斷其在原地水中,結果是“竟不可得”;後判斷其在河的下游,依據是“順流下矣”,結果“尋十餘里,無跡”;講學家判斷其埋沒在河沙下(地中,依據是“石性堅重,沙性鬆浮”,結果失敗;老河兵則判斷其在河的上游,依據是“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結果“果得於數裏外”。

2、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尋找石獸,爲什麼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寺僧:原先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係;後來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3、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誤?爲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的辦法?

廟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則從實際經驗出發,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確看法。

4、文章中寫到了兩次“笑”,你怎麼理解其中的意味?

講學家的“笑”,是自以爲懂得“物理”,笑別人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老河兵的“笑”,則是因爲富於實際經驗,笑講學家主觀臆斷。

5、如何理解廟僧、講學家、老河兵這三個人物形象?

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廟僧顯得考慮不周,忽而原地打撈,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度;講學家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代表的正式“據理臆斷”的態度;唯有老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現實因素,提出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

6、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找出文中說明這個道理的原句。

道理:遇到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不能主觀臆斷。

原句: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7、你從文中得到什麼啓示?

示例:(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2生活或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

(3實際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可靠。

8、如何理解“然則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①總結全文,點明中心。

②嘲諷了那些據理臆斷,自以爲是的人;

③用反問強調要根據實際經驗,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主觀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