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拼音原文

河中石獸》是清代文學家紀昀的記事錄,下面小編收集了河中石獸拼音原文及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 hé zhōnɡ shí shòu 》

《 河 中 石 獸 》

【 yuán wén 】

【 原 文 】

cānɡ zhōu nán yí sì lín hé ɡān , shān mén pǐ yú hé , èr shí shòu bìnɡ chén yān 。 yuè shí yú suì , sēnɡ mù jīn chónɡ xiū , qiú shí shòu yú shuǐ zhōnɡ , jìnɡ bù kě dé 。 yǐ wéi shùn liú xià yǐ , zhào shù xiǎo zhōu , yè tiě bǎ , xún shí yú lǐ , wú jì 。

滄 州 南 一 寺 臨 河 幹 , 山 門 圮 於 河 , 二 石 獸 並 沉 焉 。 閱 十 餘 歲 , 僧 募 金 重 修 , 求 石 獸 於 水 中 , 竟 不 可 得 。 以 爲 順 流 下 矣 , 棹 數 小 舟 , 曳 鐵 鈀 , 尋 十 餘 裏 , 無 跡 。

yì jiǎnɡ xué jiā shè zhànɡ sì zhōnɡ , wén zhī xiào yuē : “ ěr bèi bù nénɡ jiū wù lǐ , shì fēi mù fèi , qǐ nénɡ wéi bào zhǎnɡ xié zhī qù ? nǎi shí xìnɡ jiān zhònɡ , shā xìnɡ sōnɡ fú , yān yú shā shànɡ , jiàn chén jiàn shēn ěr 。 yán hé qiú zhī , bú yì diān hū ? ” zhònɡ fú wéi què lùn 。

一 講 學 家 設 帳 寺 中 , 聞 之 笑 曰 : “ 爾 輩 不 能 究 物 理 , 是 非 木 杮 , 豈 能 爲 暴 漲 攜 之 去 ? 乃 石 性 堅 重 , 沙 性 鬆 浮 , 湮 於 沙 上 , 漸 沉 漸 深 耳 。 沿 河 求 之 , 不 亦 顛 乎 ? ” 衆 服 爲 確 論 。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niè)沙爲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zhuǎn),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yì)斷歟(yú)?

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裏,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了。經歷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和尚們認爲石獸順着水流流到下游。於是划着幾隻小船,拉着鐵耙,尋找了十多裏,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一位學者在寺廟裏設立了學館講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於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着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瘋了嗎?”大家都很佩服,認爲是正確的結論。

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說:“凡是丟失在河裏的石頭,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尋找。因爲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衝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裏。像這樣又衝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瘋了;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嗎?”

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裏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判斷嗎?

文章寓意

《河中石獸》是紀昀的一篇文章,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內容是河裏掉了石獸,因爲水的衝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體考慮問題,不能想當然。沒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結論

題目:對於河中石獸的位置,寺僧判斷其在(下游),依據是(順流下矣);講學家判斷其在(湮(yān)於沙中),理由是(石性堅重,沙性鬆浮);老河兵則判斷其在(上游),是因爲(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如是再齧,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據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綜合考慮,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既考慮石獅的比重,又正確分析水的衝力和石獅子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反衝力對河牀形態的局部的改變。如此,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作者介紹

紀昀(yún)(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河北獻縣)人,清代文學家。紀昀祖籍爲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家爲紀家邊。明永樂二年(1404年),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誌》),人稱茶星始遷來獻縣,入安民裏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里之景城鎮。到紀曉嵐,北遷已十四世。有據可考,紀曉嵐爲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於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

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裏之崔爾莊。四歲開始啓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爲解元。接着母親去世,遇。接着升爲左都御史。《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嘉慶八年(1803),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並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六十歲以後,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紀曉嵐卒後,築墓崔爾莊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在家服喪,閉門讀書。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爲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爲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爲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爲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編。

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由侍讀學士升爲內閣學士,並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閣事,甚得皇上寵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爲修,旋復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爲《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淡經營十三年,《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種,卷,爲涉獵《四庫全書》之門徑,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書。《四庫全書》的修成,對於蒐集整理古籍,保存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一重大貢獻。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經、史、子、集四部。紀並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二百卷,每書悉撮舉大凡,條舉得失,評騭精審。同時,還奉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基礎上,精益求精,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