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勸學》教案合集五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勸學》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勸學》教案合集五篇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識點。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語】

提問:同學們知道哪些關於“學習”的名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劉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這都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爲自覺的行爲,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爲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荀子介紹】

荀子:名況,又名卿,人稱荀卿或孫卿,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李斯和韓非都是他的學生。荀子主張性惡論,並且認爲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有樸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禮治”,又要“法制”。

荀子與孟子的差異:“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孟子重義輕利,荀子重義而不輕利;孟子專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專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樑啓雄《荀子簡釋》)

【《荀子》介紹】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於其弟子之手。內容涉及政治、哲學、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其文筆雄辯,說理透徹,氣勢渾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獨特風格。

【字詞、文言知識點和內容】

1、同學們,荀子特別強調教育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就闡明瞭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請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學不可以已。

2、荀子從哪三個方面說明學習不可以停止?

明確: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態度。

3、文章通篇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怎樣論證的?

明確:論證方法——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比喻論證)、作比較、作詮釋、列圖表、分類別等。本文通篇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板書見後)

【藝術特徵】

1、比喻論證的方法: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爲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爲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

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爲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③反覆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

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2、富有音韻美的語言:本文的語言形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韻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採用對偶、排比的句式,整齊和諧,既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於誦讀。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齊對稱,又參差錯落,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和表現力。還用了一些排比句,讀起來語氣暢達,有氣勢。

【板書】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提高、改變自己①②③④⑤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①②③④⑤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①②③④

堅持⑤⑥⑦⑧

專一⑨⑩

《勸學》教案 篇2

文本解讀:

《勸學》節選自戰國後期最後一位儒學大師的作品《荀子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勉勵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議論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爲理論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中,運用比喻手法靈活自然,生動鮮明。運用鮮明的對比手法,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教學設想:

根據學情和文本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擬以誦讀爲主要活動,指導學生以學習小組合作探討交流的方式落實課文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點字詞;學習文本的主要觀點,領會學習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體會課文所論述的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並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

教學重難點: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點字詞;學習《勸學》的主要觀點,領會學習的能力;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

今天很偶然發現了一個有蘊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殘缺的,大家可嘗試將它補充完整。(投影殘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貧窮、煩惱與孤獨。如工作、學習、奉獻等。)大家補充的都很有道理。對於同學們來說呢?關於學習的名言舉不勝舉,大家可以說說(指名交流),今天,我們一起來聆聽一下兩千多年前的儒學大師荀子關於學習的諄諄教誨。它的題目是:《勸學》。(激發興趣,啓發談話,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導入新課,使學生生產急於閱讀的慾望。)

二、美文品讀。

1.教師示範朗讀,掃清難點字音。提問學生題目的含義 。明確:《勸學》中的勸是勸勉之意,說明本文是一篇論說文,勸學即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

2.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用筆畫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並根據你對荀子的瞭解思考文章爲什麼會提出這一主張?(同桌間交流)

(板書:性惡論 學不可以已)

3.背誦第4段,同桌相互檢查。提問:這段主要論證的內容是?

明確: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4.齊聲朗讀第4段,讀後將開始學習小組學習活動。各小組任務:①藉助工具書和書中註釋,疏通第4段字詞句的解釋與翻譯。② 各小組彙總難點字詞句,老師講解。

三、問題探究。

學生齊讀,教師點撥,思考問題:這一段論述關關於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用什麼方法論述的?明確:比喻。

問:用了幾個比喻?分幾層論述?各是論述哪個方面的?明確:十個比喻。分三層論述,論述了(積累、堅持、專心)?

每一層的比喻之間是什麼關係?明確:對比關係。板書:正反對比設喻

積 第一層:積累--寫積與不積達到的不同的效果,積從正面論證,不積從反面論證,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見識廣博

第二層:堅持--寫舍與不捨達到的不同的效果,先從反面論證,舍會怎樣,再正面論述,不捨又會如何。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堅持纔會有所成就

第 三層 :專心--寫專與躁分別達到的不同的效果。蚯蚓的專是從正面論述,螃蟹的躁是從反面論述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專心一意纔會有收穫。

提問:三層都採用了對比設喻的方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明確:使中心論點更生動鮮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聯繫現實來小結: 去年我校高考狀元是洪漢寺,考取華中科技大學。他學習方法是什麼呢?據他的班主任說:把平時做錯題目整理在一本很厚的本子上,及時抽時間認真思考這些錯題,找出原因,總結經驗,舉一反三地思考類似的題目。這種學習方法他堅持了三年,狀元就是這樣煉成了。之所以能成爲狀元是因爲他做到了荀子所提倡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不斷反思,積累,堅持

四、積累與提高。

我們很多同學喜歡在課外收集名人名言,詩詞對聯之類的,現在,我們就這積累、堅持、專心各舉出一句名言警句或者對聯來。(學生答,教師私下也作準備,以防學生答不上來)

(教師準備)積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辭小土,方能成其大。

堅持:貴有恆,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專心:人生有三隻兔子不可追,少年時,課堂外的嬉戲玩耍,這隻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荒廢的人生;青年時,校園外的功名利祿這隻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虛榮的人生;中年時,社會上的燈紅酒綠這隻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墮落的人生。這也告訴我們要專心:少年時,專心於讀書,青年時,專心於學業,中年時專心於家庭事業。

現在我們分角色背誦一下第四段:男生讀正面設喻的句子,女生讀反面設喻的句子。

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因爲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積累堅持專心,所以,就是不能停。這樣,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採用正面設喻,反覆設喻,正反對比設喻的方法論證了中心論點。

五、作業:背誦第3段。

板書設計:

勸學

觀點:學不可以已 性惡論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論證方法

積累 堅持 專心 設喻 對比(反襯)

《勸學》教案 篇3

一、基礎字詞

1.識記字音

喉嚨(hóulóng)戰慄(lì)清澈(chè)憎恨(zēng)

翡翠(fěicuì)棲息(qī)蔚藍(wèi)崛起(jué)

2.識別字形

3.分辨詞義

閃爍·閃耀

閃爍: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可以說“閃爍不定”。閃耀:着重指光彩耀眼。可以用於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優美·幽美

都有美的意思。“優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環境,也可以指動作。如“這個跳水運動員的動作很優美”。“幽美”主要指環境幽靜而美好,如“這裏環境幽美”。

二、文學常識

江河,原名於友澤。北京人。1971年高中畢業。任北京膠刃廠工人。職業作家。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三、經典句段

我和春天一起寫這首詩/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這支歌/海水和冰塊猛烈相撞,船衝向浪頭/我們這樣站着/溫柔地呼喚風,像呼喚姑娘們/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

點撥:這些詩句有力地體現了作者對美好春天的嚮往與執著追求。

問題導引

1.詩中的“你”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爲什麼?

提示:詩中的“你”和“我們”都是青春的象徵,指年輕有爲、有着激情和鬥志的青年一代。

如詩中所說的“你熱情、開朗、像四月的陽光/想象的雲朵在疾風中飄揚/尋找着美好的聲音/愛情的震顫,莊稼的波濤,金屬的鳴響/走向遼遠的地方,放出喉嚨裏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標誌,是青年人的特點。

2.爲什麼“我們”要“一起奔騰”?請列舉詩句舉例回答。

提示:詩人在第4節詩中用了一系列的問句,如“我們又將給大地留下什麼呢”“我們的手臂又將收穫什麼”“我們死去和誕生的地方還有什麼意義”“我們的勞動、創造還有什麼意義”等充分表現了青年一代——在擁有“青蔥的願。

《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積累文本中的重點實詞、掌握幾個虛詞的用法。

二、技能目標:培養學生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探討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善於探究的良好思維習慣。

三、情感目標:認識學習對提高個人修養的重要意義,並在學習過程中踐行“積累”“恆心”“專注”的優秀求學品質。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積累,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

【教學難點】

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使文中論述的道理深入學生內心並使之身體力行。

【教具、學具準備】

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中學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教學設想】

本文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學緊緊圍繞這個專題展開。同時,《勸學》也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後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積累文言知識,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語句章法是教學設計中所考慮的另一重點。所採用的教學方式以指引學生樂於親近文言文爲原則,以探究、合作爲途徑,所以生生合作,師生互動,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是這篇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

【教學過程】

預習提綱:

1、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2、把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在預習筆記上。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每個人都渴望成爲一個有知識的人,每個人都渴望成爲一個有修養的人。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提高修養的途徑又是什麼呢?答案有一個,就是學習。其實,學會學習也是一種學習,優秀的學習品質本身就是一種修養。相信兩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勸學》會對我們學會學習和培養我們的學習品質從而提高我們的學習修養有所啓發。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流傳千古的佳作。

荀子簡介:

1、學生讀註釋。

2、教師補充: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國、秦國、楚國,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惡”的觀點,但強調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性中的“惡”,因此,他特別重視人的學習,重視教育的作用。

課文賞析: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提示學生注意老師發音、重讀、斷句。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把握朗讀節奏。

3、三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教師適時點撥,對學生讀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時鼓勵(可以帶頭鼓掌),以營造一種感情朗讀的氛圍。

二、小組合作,解決疑難:

1、學生根據預習筆記,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內合作解決。

2、教師在課堂巡迴,可適當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對小組內爭論不定的問題給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時以引導、點撥爲主,不宜直接明確“答案”,以免影響學生討論的積極。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學習是完善自我,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

2、瞭解比喻、對比在表達中的具體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準確背誦。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辯證認識學習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體理解比喻和對比手法在語境中的作用。

3、瞭解文中“於”“之”“而”以及“絕”“勸”“日”“知”的意義及用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

1、閱讀題注,明確需要記憶的文學常識:荀況,戰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門人共同編著。

2、補充介紹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東臨淄附近,是戰國齊都臨淄西邊南首門,一稱稷門。因地近稷山,設館其下,故名稷下。爲戰國各學派薈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

(2)蘭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爲蘭陵令,開始了他一生中短暫的仕途生涯。蘭陵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原爲魯地,魯滅亡後歸於楚。荀子在蘭陵一邊做官,一邊著述,同時收徒講學,進入學術創造的一個高潮。

(3)孫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荀子爲孫卿。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是“勸勉”的意思。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爲“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朗讀課文

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l、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2、給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初中知識,結合練習,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五、研讀第一段

1、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學/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讓學生解釋下列詞語:

“已”——在現代語中有沒有相同用法?請舉例。(奔騰不已,不能自已)

“以爲”——跟“自以爲得之矣”(《石鐘山記》)中的“以爲”用法是否相同?

(不同。“自以爲”是自己認爲之意;此句中的“以爲”是“以之爲”(用它做成)的省文。)

“雖”——這個“雖”跟下面兩句話中哪一個“雖”字的用法相同:

①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不同)②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相同)

“木受繩”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來。(“受繩而後鋸之”“就礪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學生練習背誦。

先自讀兩遍,再由教師領讀一遍(師生都不看書),然後檢查試背,發現難點,指出關鍵在於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觀點

提問:這段話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追問:開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不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個觀點的。)

再追問:既然如此,起句和結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係呢?(後者用來證明前者——因爲“博學而日參乎己”有“知明而行無過”的功效,所以“學不可以已”。)

補充問: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則“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提問: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分三組:①“青,取之於藍……而寒於水”;②“木直中繩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繩……則利”。)

追問:這三組設喻從總體上看,都是爲了論證“君子博學……行無過矣”這一論點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認爲這是簡單的重複?(不是,因爲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問:它們的角度不同表現在什麼地方?

①是將前後不同的狀態和性質加以對照,說明後者高於前者,用來比喻人們經過學習,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於學習之前,智力發達程度也高於學習之前。

②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一經改變,則不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性質上去,比喻學習可以改造人這一重大作用。

③“受繩則直”“就礪則利”所強調的是改造的結果,照應下文“知明而行無過”;被省略的“鋸”“磨”二字,都表示持續的動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見這一組設喻是前兩組設喻的總括,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觀點。

最後板書此段文理示意圖,幫助學生記誦。

4.熟練地誦讀這一段。

先自查、互查,後由教師檢查。

六、當堂背誦第一段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

2.鼓勵學生在大致能背的時候勇敢的嘗試背誦。

3.找出背誦過程中暴露的共同問題想出巧妙的背書方法。

七、課堂訓練

八、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

二、研討第二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要求注意某一節拍之中有些字之間有極短暫的停頓(用“/”表示)。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知須臾/之所學也。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後解釋詞語:

“終日而思”和“跂而望”——屬於“對舉”,結構相同,“而”表示修飾關係。用現代語表述,依次爲“整天地想”和“躍起腳跟向遠處看”,前者加“地”,後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從“彡”,從“章”,“章”亦聲,光彩奪目之意。

“利足”——現在也有這種構詞方式,如“快手”(幹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爲同“至”,非是。“致”與“絕”對應,都表示動作結果,課本注爲“達到”是正確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會水”一詞,指游泳而言。

2、學生練習背誦。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師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一一列舉出來。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②“登高而招”則“見者遠”;③“順風而呼”則“聞者彰”;④“假輿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絕江河”。)

追問:這些設喻各有什麼作用?

(①用來說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強調學習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語,作解釋,說明“登高”的效果。③與“登高”一喻對舉,說明“順風”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與此相同。)

再追問:結句中“善假於物”是指上文哪些語句說的?(“登高而招”“順風而呼”“舟楫”“輿馬”)它們是不是簡單的重複?所假之物的性質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風”,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輿馬”“舟楫”,是人的發明創造之物,二者有層次高低之分。)

小結:①喻屬起句;②③④⑤喻屬結句。

主導問:起句和結句是怎樣的關係?(“學”是前提條件,“善假於物”是結果——能利用自然可謂善,能創造可用之物,則是善之善者。)

請歸納本段大意:能學習才能善假於物(板書)。

4、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學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順風”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點出“假”字;至“輿馬…“舟楫”二喻,才明白點出;最後再說“善假於物”,給人的印象就深了。瞭解這種行文方式也可以幫助我們記誦。

三、當堂背誦第二段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

2、組織背誦競賽,比速度,比正確率。

四、討論第三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

蚓無·爪牙之利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後解釋下列詞語:

“興焉”“生焉”“備焉”的“焉”——或注爲“於是”,亦通。虛詞也可以活解,只要於文意無害。

“無以”——可與“河曲智裏無以應”作比較。這裏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2、劃分層次,然後練習背誦。

第一層(首句、以句號爲標誌、下同)說明積善而後聖心備的道理。

第二層(第2—4句)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積累的必要性。

第三層(最後兩句)從正反兩面說明用心專一才能積累的道理。

提示學生:此段較長,可按上述層次,一層一層地練習背誦,最後連貫地背誦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後,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主旨是:學習知識必須有“鍥而不捨”的精神,不斷地積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用心專一。

五、當堂背誦第三段

1、理清層次結構來幫助背誦。

2、集體背誦。

3、理解性背誦。

六、課文的邏輯結構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一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二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爲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闡述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可見先秦荀子散文達到極高的理性思維水平。

七、課堂訓練

八、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文言知識

3、完成課後強化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