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案範文合集八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勸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勸學》教案範文合集八篇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的方法與態度。

2、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瞭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引申、擴大、轉移、縮小四種現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反覆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爲自覺的行爲,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爲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紹荀子

明確荀子的生卒年代、歷史地位、政治主張和文學成就,重點介紹荀子散文的特點和文學地位,說明本文出處。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排比句子,又善於用比喻。《勸學》一文的這些特點較爲明顯。而《勸學》一文最爲突出的特點,還是比喻的運用,它多達20個,且形式靈活。巧妙有力地闡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的含義及內在聯繫是學習本文的重點、難點。因此只有準確理解比喻的含義,課文內容的理解、字詞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題

從勸字入手,在比較古今詞義不同的同時,明確勸在此處應是勸勉的意思,與現代漢語勸阻語義不同。勸是手段,學是目的,明確本文主旨是勸勉人們學習。

四、學習課文

1、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明確:

⑴ 是全文的文眼。

⑵ 統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詞語:已。

2、講解第二自然段:

⑴ 請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⑵ 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

藍→青,水→冰,木→輪,(金)鈍→利。

以上四組都說明一個道理:藍、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強。對人而言,這個外作用力就是學習。君子因其博學而且經常反省,才能達到智慧清明、行無過錯的境界。

⑶ 分解比喻句的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係。

教師舉例示範,用圖示法引導學生分析,目的在於教會方法。然後兩三個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此方法以訓練思維推理能力爲主,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第二段爲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個比喻論述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爲此作者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種事物進行設喻、論證。青出於藍,是講靛青從藍草中取出,但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寒於水,是說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比水更冷。這兩個比喻句可以歸納擴展,得出:客觀事物(如藍、水)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結合本文所論中心事情是學習,聯想一下,可得出同樣道理:人只要不斷學習,就會改變,就能提高。這一分析推理的過程用圖示可表示爲:(略)輮木爲輪的比喻,說的是直木經過加熱可以做成車輪;木受繩則直,木頭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就礪則利,金屬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這三個比喻說明客觀事物(如直木、木頭、金)經過人工改造(如車柔、繩、礪),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如爲輪、直、利)。根據同樣道理推論: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可見學習的意義十分重大。這一分析過程,同樣可以用圖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過程其實是由具體→抽象→具體的過程,分析的目的是尋找規律,教給學生具體方法,啓迪思維。

⑷ 總結本段中心思想:

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⑸ 詞語:

輮、槁暴、受、就、中。

3、講解第三自然段:

⑴ 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⑵ 請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⑶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於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後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自身不足。

⑷ 詞語:

致、絕、假。

四、課後作業

背誦前面學過的幾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解第四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麼道理?

明確:

可分爲三個層次:

⑴ 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說明知識在於積累。

⑵ 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⑶ 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詞語:

跬、鏤、一、焉。

三、總結全文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四、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說理透徹的特點

五、完成習題

1、課後思考練習題。

2、基訓上的習題。

六、引導學生根據註釋讀懂原文,積累相關文言常用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在此基礎上,將背誦全文

《勸學》教案 篇2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爲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于山東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纔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勤”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爲“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於(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ōng礪lì參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虛詞:而溫故而知新

於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介詞:從青取之於藍

苛政猛於虎介詞:比而青於藍

告之於帝介詞:向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者有蔣氏者,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頓,並提示下面要說明原因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將哀而生之乎連詞:並列關係知明而行無過矣

潭西南而望連詞:修飾關係吾嘗終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連詞:轉折關係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連詞:順接關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矣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爲“應該”。全句譯爲: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爲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爲”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爲”,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爲是它前邊行爲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爲:(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爲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爲: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糹”,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爲“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爲: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爲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爲”、“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澤爲: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佈置作業。

1.認真閱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

4.初步自析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麼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勸學》教案 篇3

勸學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後通過課堂點撥、課後“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覆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爲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 313—前 238),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lw/>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纔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爲“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 lì 參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給本課 12 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1)介詞,從。雖然,受地於先王,終原守之。/ 青,取之於藍。

(2)介詞,比。苛政猛於虎也。/ 而青於藍。

(3)介詞,向。告之於帝。/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1)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頓,並提示下面要說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1)連詞:並列關係。君將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無過矣。

(2)連詞:修飾關係。潭西南而望。/ 吾嘗終日而思矣。

(3)連詞:轉折關係。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連詞:順接關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爲“應該”。全句譯爲: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勸學》這首古詩的學習,體會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初步理解詩意。

3、學生查閱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以及顏真卿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同學們,大家進入學校,每天都在讀書、學習,大家知道關於讀書、學習的名人名言嗎?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師也找到了一些這們的名人名言。出示:學而不厭;天才出於勤奮;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後人,要從少立志讀書自強、勤奮刻苦、珍惜時間,不能虛度過光陰,否則到老的時候會後悔的。今天我們要學習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寫的一首詩《勸學》。

二、檢查預習。

1、教師提問:顏真卿這個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學能根據自己查到的資料給大家介紹一下?

2、簡介:學過書法的同學都知道,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書法家,他創造的書法具有雄偉剛勁、大氣磅礴的獨特風格,被稱爲顏體。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他所有的這些成績都來自於他從少的勤奮好學,後來他把自己的學習經歷和體會寫了出來,爲後人留下《勸學》這首詩。

三、朗讀詩詞。

1、教師示範讀詩,詩的節奏爲: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2、教師領讀。

3、學生自由讀詩。

4、個別學生讀詩,教師糾正字音。

5、學生齊讀古詩。

6、學生自由讀詩,同時找出要求會寫的字。

四、合作探究。

1、體會詞意:

五更雞:天快亮時,雞啼叫

黑髮:年少時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2、體會詩意: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曉雞啼,是男兒讀書最好的時間,年少時不知道要早早地勤奮學習,到年老時會後悔讀書太晚了

整體感知,讀出感受。

3、背誦古詩。

五、拓展延伸。

這首詩告訴我們只有珍惜少年時代的每一寸美好時光,好好學習文化知識,不斷積累,勤學苦練,掌握多種本領,長大之後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不至於再後悔小時沒有好好學習。現在,人們常用這兩句詩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時多學習,多用功。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積累文本中的重點實詞、掌握幾個虛詞的用法。

二、技能目標:培養學生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探討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善於探究的良好思維習慣。

三、情感目標:認識學習對提高個人修養的重要意義,並在學習過程中踐行“積累”“恆心”“專注”的優秀求學品質。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積累,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

【教學難點】

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使文中論述的道理深入學生內心並使之身體力行。

【教具、學具準備】

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中學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教學設想】

本文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學緊緊圍繞這個專題展開。同時,《勸學》也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後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積累文言知識,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語句章法是教學設計中所考慮的另一重點。所採用的教學方式以指引學生樂於親近文言文爲原則,以探究、合作爲途徑,所以生生合作,師生互動,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是這篇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

【教學過程】

預習提綱:

1、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2、把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在預習筆記上。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每個人都渴望成爲一個有知識的人,每個人都渴望成爲一個有修養的人。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提高修養的途徑又是什麼呢?答案有一個,就是學習。其實,學會學習也是一種學習,優秀的學習品質本身就是一種修養。相信兩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勸學》會對我們學會學習和培養我們的`學習品質從而提高我們的學習修養有所啓發。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流傳千古的佳作。

荀子簡介:

1、學生讀註釋。

2、教師補充: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國、秦國、楚國,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惡”的觀點,但強調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性中的“惡”,因此,他特別重視人的學習,重視教育的作用。

課文賞析: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提示學生注意老師發音、重讀、斷句。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把握朗讀節奏。

3、三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教師適時點撥,對學生讀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時鼓勵(可以帶頭鼓掌),以營造一種感情朗讀的氛圍。

二、小組合作,解決疑難:

1、學生根據預習筆記,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內合作解決。

2、教師在課堂巡迴,可適當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對小組內爭論不定的問題給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時以引導、點撥爲主,不宜直接明確“答案”,以免影響學生討論的積極。

《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2、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4、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難點: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

教學重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以及比喻論證。

教學設想:

1、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2、本文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於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3、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後通過課堂點撥、課後“思考和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覆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4、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2、介紹作者、解題;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5、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從學過的課文《爲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二、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爲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人物,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主張“性惡論”,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和孟子成爲儒家中對立的兩派。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板書“勸”)字,問: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勸勉”。作者在這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通假字:

輮----煣有----又知----“智”暴pù----“曝”乎----於(古音聲母韻母相同)生xìng----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其他易寫錯讀錯字:中zhōng礪ì參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虛詞

溫故

知新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

介詞:從

青取之於藍

苛政猛於虎

介詞:比

而青於藍

告之於帝

介詞:向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有蔣氏者,

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頓,並提示下面要說明原因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君將哀而生之乎

連詞:並列關係

知明而行無過矣

潭西南而望

連詞:修飾關係

吾嘗終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連詞:轉折關係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連詞:順接關係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矣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可以”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爲“應該”。全句-----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木直中繩,以爲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現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爲”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爲”,做成。“以”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爲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係的連詞。這句----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引申爲“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爲: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卻能橫渡江河。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爲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譯作“由於、因爲”、“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五、佈置作業:

1、認真閱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

4、反覆閱讀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麼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繫;

2、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3、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1、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2、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育什麼內在聯繫?

3、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結合課文段落層次分析,討論第一、二題: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着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於藍”,不能認爲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爲成語後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於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爲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爲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後面兩個比喻並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後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從學習的意義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聽學”先來闡說,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爲了把道理說得更透闢,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後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綜上所述,本段-------從學習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着又用“不積跌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纔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纔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討論第三題: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爲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爲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爲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覆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佈置作業:練習一;補充練習;背誦全文。

附板書:

《勸學》補充練習

一、在括號裏寫出通假字的讀音,並指出它們與本字的讀音有怎樣的關係:

1、知()明而行無過

2君子生()非異也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二、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古今詞義,並說明這些詞義在現代漢語中有什麼變化:

1、故木受繩則直

2、金就碩則利

3、蟹六跪而二鰲

4、蚓無爪牙之利

三、解釋下列多義詞

1、 2、

3、 4、

四、說明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木直中繩2、而絕江河3、非利足也4、上食埃土

五、指出下列加點詞的不同用法

1、 2、

六、填寫本文不同設喻方法的例句:

l正反對照的形式,如

2、反覆形式,如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

4單說比喻,不提論斷,使道理隱含其中,如

5、先設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進一步論證,如

七、比較《爲學》和《勸學》兩篇課文,它們設喻方法有什麼不同?

八、作文《“善假物”小議》;《贊“鍥而不捨”》

要求:

1、兩題中任選一題;

2寫出提綱;

3、用設喻方法;

4、字數400左右。

附一補充練習參考答案:

一、1、zhì同音2、xìng韻母相同3、hū聲母相同4、yòu、pù同音

二、1、墨線,泛指所有繩索;擴大2、金屬製品,黃金;縮小3、蟹腿,跪下;轉移4、爪子和牙齒,幫兇、走狗;感情色彩變化

三、1、發生;興辦;興旺2、學習;學問;學校3、功效;功勞4、靛青染料;顏色青

四、1、符合,動詞2、橫渡,動詞3、便捷形容詞(使動用法)4、向上;作狀語

五、1、遞進,轉折、因果2、可以,“以”介詞虛化;“以”,連詞,“而”,成爲;無所以:不能、沒有用來……辦法七、用一個寓言故事;用五個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體的比喻

《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重點

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 《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古樂府詩《長歌行》 :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爲自覺的行爲,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爲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纔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爲“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 況 , 字 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孔孟之後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學識淵博,重實踐,具有一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研習課文

1、 首先,聽教師範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2、 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 這篇文言文較淺顯,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結合註釋看能否讀懂文章內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詞、句先圈出來,過會兒提出來集體解答。

辨析字音

(學生根據導學案中的字音,上講臺寫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繩 輮(róu )以爲輪 雖有(yòu )槁(go)暴(pù)

金就礪( lì)則利 參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無過

須臾(xū )(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輿( yú )馬 生( xìng )非異 跬( kuǐ )步

騏驥( qí )( jì) 駑馬( nú ) 鍥(qiè )而不捨

朽木不折( zhé ) 鏤 ( lòu ) 螯( áo ) 蛇鱔( shàn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4.木直中繩,輮以爲輪。 “輮”通“煣”,使彎曲

5、研習第一、二段:展開 學--議--評--練

步驟:齊讀一二段後,由學生自主合作,結合註釋疏通兩段文意,並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適當引導。 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麼就提問學生,相關文言知識點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教師作補充歸納,擴展延伸,同時利用練習鞏固提升。

第二段文言知識點歸納

1,重要字詞

取之於藍:提取/藍草

木直中繩:合乎 其曲中規:合乎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省察,反省 對於,

知明而行無過:明達

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從/但是/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對於,

2,通假字

輮以爲輪 “輮”通“煣”,使……彎曲

雖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曬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zhì),智慧。

3,詞類活用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表時間的名詞,放在動詞“參省”前,作狀語,當“每日”講。

其曲中規 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木直中繩,輮以爲輪 輮:動詞的使動 使…彎曲

4,古今異義(古/今)

1、勸學: 勉勵/規勸、勸戒

2、輮以爲輪: 把…做成/認爲

3、金就礪則利: 金屬做成的刀劍/金子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檢查/參加、加入

5,特殊句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斷句式

青,取之於藍 介詞結構後置

課堂練習:指名學生上臺翻譯句子 然後由學生評議 教師再點撥翻譯要領.

1,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他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一)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君子①曰:學不可以已② 。①君子:有學問、有修養的人②已:停止

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二)第2段互動探討課文分析: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加工 冷凍

明確:藍————青 水————冰

勝於 寒於

輮 繩 礪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第一層“青出於藍”、 “冰寒於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第二層“直木爲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第三層“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意義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設問引出本段結構:這一段作者是從學習的哪一方面來進行勸學的?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請具體分析

這一段着重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了五個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並列的,而是延伸。

四、佈置作業

整理知識點 疏通全文 背誦前兩節

第二課時

一,研習第三段: 學--議--評--練

步驟:齊讀一二三段後,由學生自主合作,結合註釋疏通本段文意,並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適當引導。 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麼就提問學生,相關文言知識點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教師作補充歸納,擴展延伸,同時利用練習鞏固提升。

第三段文言知識點歸納:

(1)重要字詞

須臾之所學:片刻 博見:廣

聞者彰:清楚 假輿馬者:藉助,憑藉

致千里:到達 絕江河:橫渡

(2)詞類活用

1、非利足也 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

2、非能水也:名詞做動詞,游泳

3、登高而招:形作名 高處

(3)通假字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

(4)練:指名學生上臺翻譯句子3

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船隻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二,課文互動探討分析:

提問: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於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後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設喻說理

請指出來,並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爲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

三、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1-3段。

2、完成課後練習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抽查(個別)背誦,集體背誦。

二、研習第四段: 學--議--評--練

步驟:齊讀第四段後,由學生自主合作,結合註釋疏通本段文意,並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適當引導。 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麼就提問學生,相關文言知識點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教師作補充歸納,擴展延伸。同時利用練習鞏固提升。

第四段文言知識點歸納:

(1)實詞

神明自得:人的智慧 聖心備焉:聖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不積跬步:古代稱跨出一小步爲“跬” 用心躁也 浮躁,不專心

(2)虛詞

風雨興焉:兼詞,於此 聖心備焉:語氣助詞

(3)詞類活用

1、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上、下:方位名詞分別用在動詞“食”、“飲”前,作狀語,當“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講。

2、用心一也 一: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3、積善成德 善:形作名 善行

(4)古今異義(古/今)

1、用心一也:因爲思想意識活動/讀書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腳/跪下

3、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齒/壞人的黨羽或幫兇

(5)特殊句式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定語後置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判斷句式

練:翻譯句子

,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飲泉水, 是因爲它心專一。

課文互動探討分析:

提問:第四段作者又運用了幾個比喻?請指出來,並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爲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本段還運用了什麼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纔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纔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比,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三、總結全文。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爲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明確: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爲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第四課時

四、簡析文章寫作特色。

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議論文,但我們讀了覺得一點也不枯燥,很有趣味性,文 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誦讀。爲什麼?

運用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生動、深入淺出。

比喻的運用靈活多樣,生動形象,增強了表達效果,使論證更有力。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於瞭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運用了排比和對偶,文章句式整齊又節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說服力。

文言知識歸結

1.古今異義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驗,檢查 今義:參加,加入

(2)聲非加疾也

古義:強 今義:疾病

(3)假輿馬者

古義:藉助,利用 今義:不真實

(4)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 今義:兩個膝蓋着地的一種姿勢

(5)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製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的簡稱

(6)用心一也

古義:因爲 今義:使用

2.詞類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爲輪。

(2)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3)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註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爲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爲“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名句翻譯(將名句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將之翻譯出來)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譯: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譯: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譯: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譯: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藉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溪流,(就)沒有藉以成江海的(辦法)。

(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勸學》(節選)一文中共有16個“而”,弄清它們的用法和意義對研讀課文很有幫助,並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2個文言虛詞中的重點,《勸學》中的“而”的用法和意義歸類如下:

連詞,錶轉折,可翻譯成“卻”“但是”。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②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③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⑥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二、連詞,表遞進,可翻譯成“而且”“並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三、連詞,表因果,可翻譯成“因而”。

①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②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四、連詞,表修飾,可翻譯成“地”。

①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②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④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五、連詞,表假設,可翻譯成“如果”“假如”。

①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六、連詞,表並列,可翻譯成“和”“與”。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五、總結

本文作爲《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爲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爲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以“善假於物”爲主題,寫一篇文章,要求不少於五百字。

板書設計

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

《勸學》教案 篇8

在教《勸學》一課時,我事先並沒有告訴學生這一節課要學什麼,而是讓學生做下面的“造句”練習:

1、事物經過變化,可以得到發展、提高,就像()一樣。

2、事物經過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就像()一樣。

3、讀書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就像()一樣。

4、做事情時藉助外物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就像()一樣。

5、在學習上,積累是很重要的,就像()一樣。

6、做學問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才能取得理想的成就,就像()一樣。

7、心不專是取得成就的最大障礙,就像()一樣。

幾分鐘後,學生開始舉手回答問題,這些答案中,有的很有創意,如:

1、答爲“人類進化”,

2、答爲“鐵久煉而成鋼”,

3、答爲“牛頓說自己取得成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4、答爲“利用計算器可以算得更快”,

5、答爲“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6、答爲“滴水穿石”,

7、答爲“小貓釣魚”等等。

當然,也有些答案值得糾正的,如有的同學把4答爲“考試作弊”、“談戀愛要有資本”,7答爲“腳踏兩隻船”等等,對這些答案必須正確引導,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然後,我對答案加以引導,依次把它們答爲:青出於藍、把刀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刀會變得更鋒利、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藉助車馬可以走得更快更遠、匯聚小河可以成爲江海、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弱蚓心專能食土飲泉而強蟹心浮卻只能寄居,我特別強調了第7句的答案,說是某班一個學生的答案,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講到這裏,學生已經隱隱約約地知道今天要學什麼課文了,我便順勢問了一句:“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要學哪一篇課文嗎?”

“《勸學》──”學生異口同聲。

在這個基礎上,我又佈置了下面一道題:

請從《勸學》一文中找出一些比喻句填在1~7中,看看古人的答案好還是你自己的答案好。

就這樣,在無形中就已經進入了《勸學》的學習。事實證明這幾十分鐘沒有白費,在分析課文重點的時候,稍加點撥,學生就理解了。真可謂:

暗渡陳倉,出奇制勝。